鄧 蓓 張寶歌 高梅香
(1.寧波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2.寧波大學 地理科學與旅游文化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境”指情境,“脈”比喻條理,境脈學習不是“境”與“脈”的簡單疊加,而是強調借助情境的條理性把學習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境”還指學生的內在世界和多樣的外部世界,“脈”還強調學習過程的核心目標取向。境脈學習理論以學習者主動參與境脈互動為要旨,要求教學在重視學生學習起點的基礎上,逐步延伸學習脈絡體系、豐富真實場景,借助各學科資源與表現優勢,實現優質教學的最大化。[1]《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圍繞真實情境中的鮮活問題,整合多學科的知識、觀念與思維方式開展綜合實踐學習活動。[2]鑒于境脈學習理論與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在育人價值和實踐模式方面存在較高耦合度(見圖1),本文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改革進入新階段的背景下,以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結合杭州西溪濕地豐富的自然和人文、室內和室外、實景和虛景、歷史和現代的資源優勢進行實踐教學活動設計,探索將境脈學習理論經驗應用于初中地理跨學科教學的具體路徑。

圖1 境脈學習理論與跨學科教學的耦合
2022年版課標在“教學提示”中明確強調要從真實情境中引發問題,再轉化為解決問題的任務,促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領會和構建知識。[3]本次境脈式實踐教學依據課標要求,充分調動學校周邊社會資源,引導學生走進杭州西溪濕地自然大課堂,圍繞“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生態濕地”等真實大情境引發濕地相關地理問題,[4]組織學生運用地理工具開展項目式探究活動,將學科知識與學科活動融為一體進行多學科教學,讓學生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產生意義關聯,提高學生在真實環境下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見圖2)。

圖2 境脈式跨學科教學設計思路
境脈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境脈課堂”存在以下幾個基點:個體的先驗境脈、群體的情趣境脈、環境的資源境脈、意義的聯動境脈。[5]本次教學在探索“濕地密碼”時,既要注重對“境”的把握,綜合個體與群體、自然與人文環境要素,也要關注“脈”的影響,重視各個脈絡間的關聯,突出整體合力。在此基礎上,為將境脈學習理論經驗落實到地理跨學科教學過程的不同環節,該實踐教學提出“一核二界三境四脈五步”的教學模式(見圖3),以“心境、學境、知境”三境為教學基點,將“素養、情境、知識、活動”四脈作為顯性動力把課程內容整合成可操作的緊密學習鏈條(見圖4),通過五步項目式教學活動建立起理論聯系現實的路徑,促進學生內外世界貫通,以達到學習者真正內化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的,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真實落地,助力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圖3 境脈式實踐教學課堂模式

圖4 四脈教學核心內容
境脈式地理跨學科教學是德、智、體、美、勞全面育人觀的體現。本教學設計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優勢,結合西溪濕地區域資源,依托2022年版課標中濕地相關的地理核心知識,創設“詩史鑒賞感境、測繪脈動明境、實驗監測啟境、調訪勞作悟境、美美有聲出境”的五步項目式教學活動(見圖5),形成濕地主題跨學科教學體系(見圖6),引導學生運用語文、體育、信息科技、生物、藝術等多學科的知識、思維與方法去認識濕地、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整體認知水平,實現跨學科教學的綜合育人價值。

圖5 五步項目式教學活動

圖6 濕地主題跨學科教學體系
將濕地知識、古詩詞、西溪歷史與現實場景無縫銜接,不僅可以豐富教科書內容,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1)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溪濕地考察的相關故事,發放導學案。
教師帶領學生在西溪濕地徒步觀光,認識濕地組成要素,參觀全國詩詞研究基地,讀美文、品詩詞,了解西溪濕地發展歷史。
(2)活動任務成果
學生總結西溪濕地相關文化作品中提到的與水有關的地理事物。
學生實地觀察到西溪濕地包含河流、湖泊、池塘、沼澤、水稻田等水域類型。
學生能說出濕地具有地表過濕、經常積水、生物生長等共同特征。
將體育運動、定量觀測活動和信息技術操作三者結合,帶領學生體驗濕地美景,關注環境問題,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提升地理實踐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由淺入深的問題鏈,拓展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思維,加深區域認知。
(1)教學活動過程
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定向運動形式開展西溪濕地穿越活動,探索腳下濕地的水系和地勢特征,引導學生在深潭口聆聽觀看《習近平講述的故事》《西溪且留下》等音視頻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了解西溪濕地整體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
教師利用網絡資源,講解制圖知識,指導小組合作運用簡單信息技術軟件,選擇比例尺合適的底圖,添加西溪濕地地形、水系、經緯度、相關圖片和文字介紹等要素信息。
在教師指導下,小組合作學習溫度計和濕度計的使用方法以及在杭州氣象局網站查找數據的方法。
小組分工,選擇觀測點觀測并記錄西溪濕地早中晚氣溫、濕度等氣象要素。查閱網站信息記錄杭州主城區溫度、濕度數值,并進行對比分析。
(2)活動任務成果
學生明確西溪濕地在杭州的位置、區域主要匯集的河流以及區域地形特點,能從環境整體性角度出發分析出西溪濕地形成原因主要為地表徑流流入多、水量來源豐富、地勢較為低平等。
小組合作繪制完成西溪濕地多樣主題電子地圖以及本次探究活動學習位置的分布圖和路線圖。
學生能夠說明西溪濕地主要由植被、土壤和水域組成,散熱功能大于市區建筑物與道路,理解城市濕地在調節氣候方面的巨大價值,并能夠進一步對比發現這一價值主要表現在減小溫差、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概率等方面。
通過將地理、生物等學科方法融會貫通,讓多學科思維融入實踐教學探究活動中,喚醒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強化學生動態分析地理原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與生態文明素養。
(1)教學活動過程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和對比圖文,對西溪濕地生態破壞原因、環境治理前后變化等主題進行學習,體會濕地生態系統的脆弱性,感受西溪濕地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詮釋。
學生駐足蓮花灘區觀鳥,借助懂鳥 App認識動物標本,對濕地常見水鳥進行調查分類,結合資料思考總結濕地給人類帶來的福祉。
學生在泊蓭、濕地植物園參觀濕地生物景觀,利用沿路生物科普轉盤、形色App認識濕生植物,參與植物標本制作活動。
學生利用濕地水質監測實驗室,參與、體驗濕地生態對照模型制作與水質監測活動,觀察濕地凈化水質的過程,對比對照模型流出水體水質的差異,并與專業技術人員交流探討,嘗試分析濕地凈化水質的原理。
(2)活動任務成果
學生能夠描述濕地從面積銳減、環境惡化到現在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變化過程,了解引水入城等改善水環境的措施。
學生能夠總結出濕地還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教育科研、娛樂休閑、調節徑流、美化環境、供給產品等社會、經濟、生態多方面的價值。
學生能夠通過對比觀察,說明濕地內泥沙等物質易發生沉積,水生生物具有吸附、截留污染物的作用,分析得出濕地面積越大、各部分連通性越好,凈化水質能力越強的規律。
學生最終能夠全面認識、解釋濕地凈化水質的過程。
以體驗式學習方式將農業活動、訪談研究與農耕濕地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德育及勞動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1)教學活動過程
學生在煙水漁莊實地觀察西溪濕地農業景觀,調查記錄農作物的種類與數量,了解西溪濕地的農耕歷史。
學生游覽濕地慢生活集市街區并參與農產品編織、蔬菜種植等勞動體驗活動,感受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學生參觀生態—人文—科研特色長廊,對產業園區人員進行采訪,結合西溪濕地景觀規劃圖,了解濕地功能區的劃分,思考濕地未來的發展定位。
(2)活動任務成果
學生觀察、說出西溪濕地農田主要種植桑、柿、柳、麻等作物,形成桑基魚塘、柿基魚塘等農業生產模式。
學生理解西溪濕地高生產力具體表現在種植業、漁業和養殖業上,并總結農業對區域生活、手工業與商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學生了解到西溪濕地的農業發展史亦是人們對不利的地理環境持續改造的歷史,總結出西溪濕地農耕文化歷史發展演變過程,并說出未來濕地與城市深度協調發展的方向。
五育并舉,提升學生欣賞地理事物的審美意識與溝通交流水平,創新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創意實踐能力,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
(1)活動過程
學生參觀中國濕地博物館各主題式展廳,了解世界、中國主要濕地的分布特點,并思考保護濕地的措施。
學生沉浸式體驗博物館內的實踐項目,共同參與游客引導、濕地科普宣傳、知識講解等活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主動交流實踐探索心得。
學生結合實踐學習經歷,課后圍繞“大美濕地,生態中國”主題,以美文撰寫、美篇制作、美景拍攝、美畫創作和文宣創新等形式呈現濕地文化創新作業,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和反饋。
(2)活動成果
學生能從不同角色(農民、學生、媒體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員、生態環境規劃人員等)、不同內容(法律、行政、環保、技術、教育)角度全面提出濕地的保護措施。
學生課后通過制作短視頻、文本、模型、設計圖等形式,展現濕地的景觀之美、生物之美、功能之美、藝術之美。
在境脈學習理論的支撐下,本次課打破學科間的壁壘,營造跨學科課堂氛圍,圍繞地理課程內容與核心價值取向展開實踐教學。“認知—實踐—深化認知”這一完整的地理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個體境脈的內部世界和西溪濕地的外部真實世界互相作用,為學生提供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