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斐
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僅給全球公共衛生事業帶來挑戰,也給民眾的心理帶來挑戰。而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來說,這卻是一個發展契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看,這是困難同時也是機遇,是變革的機遇,是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機遇。
2020 年2 月,教育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關于疫情防控期間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勵通過信息化手段開展遠程辦公,通過網絡開展心理輔導服務,減輕師生因疫情所致的心理影響,推動維護校園安全和社會穩定。在此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在傳統心理健康模式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和優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大學生足不出戶便可獲得心理健康知識和即時的心理健康服務。
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其以網絡云平臺為背景,將云數字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設計和實施過程。其目標是秉承“德心公育”理念,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和價值引領工作,利用大學生喜愛的、樂于接受的云平臺,將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傳遞給大學生,讓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正確認識自我,實現人格完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多以教為主,是一種“知識繼承”的過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成為舞臺的表演者,學生則為觀眾。云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了自主學習,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涉獵知識。
1.突破時空限制。云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借助云平臺的交流完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大學生也可以通過云平臺留言,不再局限于某個時刻,這加強了大學生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互動,從而使學生能獲得持續的幫助。
2.虛擬促進開放。有些大學生由于某種顧慮不敢參與、不敢表達、不敢求助,云平臺的相對虛擬性消除了這種顧慮,從而使大學生參與度更高,更愿意敞開心扉,更敢于表達,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易實施。例如,疫情期間,有些網課通過抖音、B 站等平臺進行教學,更多的大學生實時留言評論,可見他們更愿意參與網絡形式的師生互動。
3.網絡提升增量。云平臺可以借助網絡優勢,增加一個單元時間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人數,同時通過云平臺進行跟蹤隨訪,增加持續服務的人數,從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蓋。
4.多元增加黏性。云平臺可以裝載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品,并通過云平臺推送到學生的移動設備端,讓心理健康教育從課堂、講座、海報等傳統方式衍生到云端,這剛好符合了大學生用戶的使用習慣,以易用性和趣味性增加黏性,增加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喜愛程度。
5.大數據實現精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對本校大學生用戶的大數據進行分析,了解每個學生近階段的關注焦點,以及心理危機預警狀況,可以有針對性地將相關心理健康知識或者校園心理健康活動推送給個別學生,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實現個性化的培養。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實現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運行,筆者構建了“五位一體”的模型,詳見圖1。

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五個要素組成,主體為大學生群體,客體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中介為云平臺,路徑為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方式,保障機制是確保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序運行的保障。
客體通過云心理課程、云心理科普、云心理咨詢、云心理測評、云心理社群五個教育路徑,以云平臺為載體,如官方網站、公眾號、小程序、微博、易班、網絡電臺、網絡直播、網絡會議室、云AR、VR 云平臺等,將客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傳輸給主體,即大學生群體。主體接收到信息后,會經歷六個心理過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對大學生主體反饋的信息和教育目標實現情況進行評估,并據此對客體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實施方案做出調整,以更好地促進主體實現目標。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平穩運行需要校園心理環境建設、心理危機干預系統、朋輩心理互助同盟“三位一體”的保障措施作為支撐。這五大要素構成了有序、有效、層次清晰的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學生群體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按照心理活動過程來劃分,主體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要經歷七個心理過程,分別是注意信息、保持信息、認同信息、內化信息、改變認知、改變行為、實現目標。大學生主體通過聽覺和視覺注意接收外部信息,對多數信息保持時間較短暫,感興趣的信息則在大腦中保持的時間較長,由于每個大學生主體的背景不同,故而大腦會選擇性地對信息進行注意。大學生對保持的信息進行解讀、篩選和整合,形成認同的信息,新獲得的認同信息將被內化,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更新原有觀念系統,對待人和事的看法也會發生改變,隨之大學生主體行為發生改變,耐挫力增強,最終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大學生主體從外部客體接收信息,選擇性地對客體進行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選擇。客體是一個系統,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生產和提供的內容。客體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含自我意識教育、學習心理教育、情緒管理教育、人際心理教育、戀愛心理教育、珍愛生命教育、生涯發展教育等。
中介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間環節,其把兩者聯結起來,相互作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得以實現。官方網站、公眾號、小程序、微博、易班、網絡電臺、網絡直播、網絡會議室、云AR、VR 云平臺等組成了中介環節的云平臺。隨著科技的發展,虛擬現實技術VR 亦可融入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模擬各式學習情境,豐富云平臺的用戶體驗。多樣有趣的云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提升了大學生對云心理健康教育的參與度。同時,中介云平臺也是大學生反饋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一種方式,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適當調整教育方案,使其更適用于大學生群體。
云心理課程、云心理科普、云心理咨詢、云心理測評、云心理社群等構成了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施路徑。云心理課程,讓大學生即便天南地北也可以在云教室參與課程,緩解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緣因素帶來的不便。云心理科普,可以借助云平臺隨時隨地開展教育,云講座、云動漫、云音頻、云視頻等多樣化的菜單供大學生選擇。云心理測評,可以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為每個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還可以協助大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測驗、人格測驗、職業能力傾向測驗等,完善自我認知、發展自我。云心理咨詢,可以利用網絡會議室進行個體或團體心理咨詢,云端的相對隱蔽性,在某種程度上使大學生更愿意開放自我,從而提高心理咨詢的有效性,更好地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惑,提升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云心理社群,可以通過云端實現心理互助,打破年級、專業、班級等限制,在滿足大學生社交需求和社會支持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同時,云端可以便捷地融合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學生、家長可以在云平臺社群上實現有效溝通、通力協作,共同支持和幫助大學生成才。
在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校園心理環境建設、心理危機干預系統、朋輩心理互助同盟構成了完善的“三位一體”保障機制。云模式讓服務更便利,“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良性循環。
1.校園心理環境建設
每個個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社會背景中。大學生每天生活的校園就是他們的社會,他們要在這個社會獲得知識、技能、成長。校園環境作為大學生發展的背景,背景文化的建設對大學生的成長有一定的影響。校園心理環境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真實物理空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緊跟時代步伐,推進云模式,更不能忽略真實物理空間的環境建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倡導要構建以積極心理學為背景的校園心理環境,不僅要關注問題或癥狀,還應關注大學生的成長歷程,提升整個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還可以將積極的情感體驗作為校園心理環境建設的元素,讓大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的心理環境中發展自尊、自信、平和的人格品質。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將人本主義理念融入校園心理環境建設的實施方案中,給予大學生充分的尊重,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給予大學生關懷,鼓勵大學生挑戰自我,不斷發展自身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2.心理危機干預系統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是保障大學生安全穩定的重要閉環。通過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對每個學生的心理檔案進行數字化管理,輔以數字模型,可以實現人工智能對心理危機學生的實時預警。學生出現心理危機,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將會啟動,實現學校、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學院、班級、宿舍等多方聯動協作。學生心理咨詢中心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給出下一步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方向的專業建議。學院要做好學生心理危機24小時監護,與學生監護人取得聯系,及時反饋學生在校情況,必要時,監護人需要第一時間趕到學校。心理危機干預系統是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運行的重要保障。
3.朋輩心理互助同盟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有社交需求。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路徑中的云心理社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云端社交需求,而校園中的朋輩心理互助同盟卻是另外一種真實的人際關系,兩者互為補充。大學生朋輩互助同盟可以通過在校園建立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組織來實現,有固定辦公的場所,有固定的組織架構,其可以作為云心理社群的運營者,也可以作為云心理社群在大學校園的延伸。
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即時響應學生需求,全方位傳播心理健康理念,順應數字時代發展趨勢,成為新形勢下引導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培養健康心理責質的云平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優勢愈加明顯,未來將會發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推廣和應用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探索大學心理教育模式改革的一個大膽嘗試,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我國還處于探索階段,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通過網絡平臺推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實施心理測評,主要是心理科普和篩查方面的應用,但相較于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形式過于單一。云模式可以滿足大學生多元的需求,大學生作為用戶端的主體,可以對界面交互、生產內容、呈現載體等用戶體驗進行反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作為后端的客體,可以對訪問流量、停留時長、互動次數等后臺大數據進行分析,并結合大學生用戶反饋,全面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內容、載體的用戶偏好,從而真正做到以大學生為主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認為重要的內容可作為教育內容,實現教育過程中的供給側改革,提升大學生的用戶黏性,增加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的信任,最終達到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教育目標。
隨著5G 時代的到來,移動終端的便利性使得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僅有成為代替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這也是社會發展不可阻擋的趨勢。而隨之而來的信息安全愈發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量涉及大學生的個人隱私的數據將會存儲在云端,而數據加密、數據安全保障、嚴格的管理權限、標準化的流程操作、簽署保密條款,以及人臉識別技術、虹膜識別技術的應用,都將增強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了安全的保證,大學生群體就可無憂地享受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帶來的諸多便利。
可見,通過大學生云心理健康模式,及時服務大學生美好生活,幫助大學生化解各類心理危機,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疫情防控常態下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