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曉(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翰林幼兒園)
大自然是幼兒教育的提供者。幼兒園教育來源于生活,幼兒園在為幼兒創設環境的同時,更關注生活元素,而幼兒最感興趣的也是大自然。為了把幼兒感興趣的大自然元素搬到幼兒園內,使幼兒每日都能接觸大自然,感知科學和自然的奧秘,我園以科學為特色,在創設自然角的同時,更關注科學教育環境的創設和利用。同時,通過科學氛圍的營造以及幼兒園的自然環境激發幼兒探究興趣,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材料,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創設便于幼兒操作、利用幼兒感知的自然角環境,指導幼兒活動中的操作和觀察,提高幼兒科學探究意識,為大班幼兒升入小學后有更多的探究空間打下扎實的基礎。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兒要能察覺到動植物的外形特征、習性與生存環境的適應關系。”在選擇適合幼兒觀察和照顧的動植物時,應盡量滿足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并且動植物的選擇應能激發大班幼兒的探究欲望。通過師幼探討,鼓勵幼兒自己選擇想要進行照顧的動植物,支持鼓勵幼兒的想法。
適合大班幼兒種植的植物有很多。大蒜:大蒜易種植,易生長,且生長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條件,蒜苗長出來之后幼兒可以掐掉,蒜苗還會繼續生長,便于幼兒觀察和記錄,且種植難度不大,幼兒觀察的時間也會比較長。綠蘿:綠蘿的生存條件比較多樣化,可以土養也可以水養,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水養的綠蘿只需適當更換水就可以了,土培的綠蘿也容易照顧,只需平時澆水、適當光照即可。吊蘭:吊蘭的種植方法也比較簡單,養護工作便于大班幼兒操作。多肉植物:多肉植物現在比較流行,幼兒也比較喜歡,多肉植物相對比較小,也便于幼兒觀察,照顧的方法也不太復雜。

適合大班幼兒養殖的動物也有很多。金魚:金魚的養殖比較簡單,每日只要喂食一次,且比較容易存活。烏龜:個別種類的烏龜比較好養活,且比較靜態,便于幼兒養殖和管理。螞蟻:螞蟻大班幼兒比較喜歡,且有一定的科學探究性,便于大班幼兒觀察和思考。青蛙:青蛙的生長過程比較有趣,且與幼兒平時接觸的故事有關,能激發大班幼兒的探究欲望。另外也可以養殖小兔子、鸚鵡等,相對小中班的幼兒來說,大班幼兒更喜歡挑戰性的事物,在中班的基礎上,大班幼兒養殖兔子、鸚鵡等有進一步探究的空間,也會在飼養過程中提高難度。
這些動植物照顧起來不復雜,但又需要一定的技巧。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對這些動植物進行觀察和照料可以鍛煉動手能力,同時也能滿足幼兒的成就感,便于幼兒升入小學后挑戰更多、更有難度的動植物。他們也會對周圍生活中的動植物和自然現象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進一步產生觀察自然的欲望,進一步探究自然角中的生命科學。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他們感興趣的、可操作的材料,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了解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對于大班幼兒來說,利用環境引導其參與創設,并且通過墻面、柜體等形象的展示,更能激發幼兒參與創設的欲望。
我們可以通過自然角墻面,創設適合大班幼兒感知和了解的關于自然角的環境。例如,墻面上可以展示植物的生長過程圖,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和文字的結合,讓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創設“豆豆的家”,展示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種豆豆,讓幼兒了解豆豆的不同特征,從而進一步感知豆豆的不同生長情況。自然角的每個區域都設置分區的標記,并且有直觀的圖片,從而讓幼兒了解自然角的分區特點,進一步進行相應的種植和養殖工作。在飼養區,可以根據幼兒比較喜歡飼養青蛙,用圖片的方式展示青蛙的生長過程。圖片卡通比較形象,幼兒通過它可以直觀地了解青蛙的演變經歷,并且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繪畫,將觀察到的青蛙生長過程進行記錄,再予以展示,讓幼兒不僅產生成就感,也參與了環境的創設。

幼兒在自然角養護過程中也有自己的思考。我們要將幼兒探究的過程進行記錄和展示,利用墻面將幼兒產生的問題、解決的過程進行圖文展示,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動植物的特性,也提高其參與度。例如,幼兒在種植山藥的過程中發現山藥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不同種類的山藥該種在什么地方、怎么種植?幼兒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分別進行實際操作探究。有的種在水里、有的種在土里,幼兒觀察在不同的環境中山藥的生長情況。還可利用墻面將幼兒探究過程進行展示,并且提供給幼兒自由記錄的板塊,讓他們在觀察、參與之后可以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為其操作提供記錄的空間。

在自然角里,我們能投放可觀察、可操作的事物。例如在觀察區,可以為幼兒準備觀察記錄,設計簡單、直觀的記錄方式,例如打鉤的方式、繪畫的方式,引導幼兒將動植物的生長過程記錄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用繪畫、照相或做標本等方法記錄觀察和探究的過程。小學生活更注重思考和觀察,幼兒通過幼兒園創設的自然角環境及可持續操作的材料,可以將觀察到的事物和動植物的發展記錄下來,隨時記、隨時看、隨時展示,營造自由、寬松的觀察氛圍。這能進一步幫助大班幼兒建立自信心。有了想法才有付諸行動的動力,教師同時也要支持、引導幼兒學習用適宜的方法探究和解決問題。當幼兒對周圍的動植物產生興趣或者疑問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為自己的疑問找尋合適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并鼓勵幼兒與他人交流和分享。未來的小學生活也注重思考、驗證的過程,通過自然角中幼兒操作、記錄,可以真正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并形成一定的計劃。
教育環境決定著教育的質量。發揮環境作用,引導幼兒在自然角創設的氛圍中有所觀察,根據教師創設的自然角環境,幼兒可自主進行動植物的飼養,有參與有操作。相關的記錄表一經投放,幼兒在照顧植物之后,就可以在記錄表上進行記錄,將自己照顧植物的過程記錄下來,從而了解這一周里是如何照顧植物的。幼兒在觀察區種植了適合自己種植的植物后,可以給植物澆水,在植物長得很高的時候可以用剪刀進行修剪。通過對植物的養護,讓幼兒了解各類植物的生長需求,親身參與植物的護理。即將升入小學的大班幼兒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不同的工具進行照料,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動物的生長體現著生物的諸多科學元素,教師可在自然角創設一塊動物區,高度不宜過高,以便于幼兒觀察,動物飼料應存放在安全、易于取放的高度適宜的位置。因此幼兒對自己帶來的動物飼料可以自我管理。班級里也可以利用值日生制度,引導小值日生負責相應的養殖工作,自己喂養并做好記錄。

同時要加強自然角的管理,發揮大班幼兒的主動性,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自然角管理,尊重并啟發幼兒一起參與自然角的管理。通過幼兒自行可取工具,引導幼兒參與種植和養殖活動,進行澆水、松土、施肥、除蟲、飼養等工作。通過環境的作用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動植物生長的相關經驗,例如什么樣的植物需要什么條件才能發芽,掌握小動物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從而增加幼兒的責任心和勞動技能。自然角的環境創設也能增強幼兒的科學探究意識,是科學活動的延續。有一次散步的時候,幼兒發現幼兒園的一面墻上有許多樹葉纏繞,他們圍在那里很有興趣地互相討論起來,最后知道這些植物叫爬山虎,是一種葡萄科的植物,吸附攀緣能力強。由此,幼兒對爬山虎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并提出要在自然角也種上爬山虎。于是我們在自然角中開辟了一塊區域,放上了容量大的種植容器,學習相關的種植方法。幼兒則自己參與種植過程,放入種子、施肥,同時也了解到莖蔓需要修理,也要澆足水,才容易成活。在種植過程中幼兒時不時地要去觀察爬山虎是否長出來了,當成功長出來以后每日進行觀察,還通過自然角投放的相關記錄材料每日進行記錄。他們將爬山虎用畫筆畫下來,還涂上了漂亮的顏色,并且進行裝飾,懸掛在自然角中,由此,幼兒親身參與種植的爬山虎在他們的照料下茁壯成長。幼兒參與了照料和后期的記錄,并對自然角的環境產生了進一步美化的愿望。
大自然隨處可見的科學現象可以蘊藏在小小自然角中,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個縮影。基于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親身體驗,管理自然角,參與自然角的養護。他們通過對動植物的觀察和照料,感受生命科學的意義,從中了解科學現象,感受自然氣候、生物生長,將自然環境與科學融為一體,進一步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幼小銜接是關鍵所在。教師通過打造幼兒親身參與的自然角,并與幼兒共同探討自然角中適合照料的動植物,鼓勵幼兒自己找尋方法,在探究中感受自然界中蘊含的科學現象,不僅能培養幼兒的責任心,也能提高幼兒的生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進入小學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