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葉
(珠海市香洲區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 廣東 珠海 519020)
手術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與我國老年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手術臺數逐年增多,但手術存在一定的治療風險,每年約有3%~25%手術患者受手術并發癥影響。手術并發癥的發生會延長患者治療時間,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極為重要。手術室綜合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指護理人員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展開護理工作,目前關于此方面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手術室綜合護理對手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及對應激反應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0 年7 月—2021 年7 月于珠海市香洲區第二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88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 例。
納入標準:①年齡18 ~80 歲;②手術麻醉方式均為神經阻滯麻醉;③不存在手術禁忌;④不存在家族精神病史或精神病史。排除標準:①急診手術患者;②治療期間需中轉其他手術方式;③治療期間需采取不同的麻醉方式。對照組男23 例,女21 例;年齡最小21 歲,最大75,平均年齡(47.83±6.79)歲;泌尿外科手術患者9 例,胸外科手術患者2 例,骨科手術患者6 例,普外科手術患者16 例,婦科手術患者11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0 例;年齡22 ~73 歲,平均年齡(47.61±6.74)歲;泌尿外科手術患者7 例,胸外科手術患者4 例,骨科手術患者7 例,普外科手術患者17 例,婦科手術患者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1)術前護理。訪視患者,查閱患者病歷,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交代注意事項;護理人員將患者送至手術室,給予患者語言安慰并進行常規護理操作。(2)術后護理。做好整理工作,將患者送回病房。觀察組應用手術室綜合護理:(1)術前護理。術前,護理人員需訪視患者,了解患者臨床癥狀、一般資料及受教育程度等信息,以親切、熱情的態度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傾訴自身擔憂、提出自身疑問,并要留意患者心理狀態,要落實心理疏導工作,避免患者產生不良情緒。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更多地關心。充分尊重患者,要耐心回答患者疑問,引導患者發泄自身不良情緒,進而減輕患者心理壓力,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此外,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目的、方法及流程,告知患者術前禁食、禁飲時間,給予患者更多地關心與鼓勵。(2)術中護理。待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要為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與布局,防止患者以環境的驟然變化產生心理上的不適。護理人員要依據手術及麻醉的要求,指導并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科學控制手術室內相對濕度與溫度。手術期間需注意對患者隱私進行保護,積極協助醫生工作,如傳遞手術器械等,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若患者發生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與此同時,護理人員要細致觀察患者思維動作與神態等,不斷給予患者鼓勵,貼心照顧患者,并采取適當措施幫助患者分散注意力,以減輕患者應激反應。(3)術后護理。術畢,要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成功消息,幫助患者解除心理負擔,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擦拭手術區域血漬,動作需輕柔,做好相關防寒工作,隨后平穩、快速地將患者送回病房,并及時告知患者家屬手術狀況,為患者及家屬講述可能產生的并發癥,督促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更多地關心與鼓勵。此外,護理人員要定期指導并協助患者更換體位,告知患者良好心態的重要性,叮囑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并于患者用藥后觀察患者用藥反應,若發現異常,需及時聯系醫生處理。
(1)測量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畢血壓、心率水平,記錄對比兩組住院時間。(2)測量對比兩組患者各項應激指標,包含腎上腺素、白介素ˉ6(interleukin-6,IL-6)、皮質醇。(3)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分值越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輕。(4)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狀況,包含切口出血、術后高熱、感染、引流管移位或脫落。(5)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包含傷口拆線時間、下床活動時間。(6)運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對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情況評估,100 分滿分。≥95 分為非常滿意,80 分~94 分為滿意,<80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例數/本組總例數×100%。

觀察組手術開始時血壓、術畢時血壓低于對照組,手術開始時心率、術畢時心率低于對照組,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患者臨床指標比較(±s)

表1(續)
護理后,觀察組腎上腺素、皮質醇水平低于對照組,ILˉ6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患者應激指標比較(±s)
護理前,兩組SDS、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均降低,且觀察組SDS、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比較(±s)
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4.55%)低于對照組(1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傷口拆線、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5。

表5 兩組手術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d)
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45%)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6。

表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受患者對手術相關知識認知程度不足、手術室環境封閉等因素影響,患者體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體腎上腺素等物質分泌量會有所提升,繼而對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同時,由于手術具備一定的創傷性,易引發生理、心理強烈的應激反應,造成神經內分泌紊亂,增加手術風險。此外,嚴重的不良情緒會降低患者身體免疫力,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治療效果。因此,為患者提供合理的護理措施極為重要。常規護理欠缺科學性、針對性,未進一步了解、掌握患者的實際需要,無法充分滿足患者需求,患者依從性較差。手術室綜合護理可給予患者連續的護理服務,促進護患關系。手術室綜合護理服務包含心理、生理多個方面,能夠降低手術風險,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相關研究表明,給予患者手術室綜合護理服務,還可減輕患者心理壓力,增強患者治療信心,有利于患者預后。
錢金晶研究結果顯示,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應用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應激反應,降低患者痛苦,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本文結果與錢金晶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血壓、心率水平低于對照組,住院天數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手術室綜合護理可改善手術患者各項指標,縮短患者治療時間。觀察組腎上腺素、皮質醇水平低于對照組,ILˉ6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手術室綜合護理可改善手術患者應激反應。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均降低,且觀察組SDS、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手術室綜合護理可消除手術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4.55%)低于對照組(18.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手術室綜合護理可降低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觀察組傷口拆線、下床活動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手術室綜合護理可提升手術患者康復速度,促進患者預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45%)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說明患者對手術室綜合護理認可度較高。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手術患者護理過程中,運用手術室綜合護理效果理想,可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改善應激反應,消除不良情緒,加快患者康復速度,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