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麗
(安徽三聯學院外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在國際交往中發揮重要作用。自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以來,英語復合型人才,尤其是翻譯人才在開展往來貿易,促進文化交流中受到廣泛需求。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校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所開設的英語課程應一方面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另一方面更要為國家戰略服務,服務于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1]。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與公辦高校相比更加注重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而非英語專業學生作為既擁有專業技能,又擁有英語知識的群體,勢必將在國家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對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的提升及翻譯專業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自2013年四、六級改革以來,翻譯卷面分數比重增加,且題型由短句翻譯變為語篇翻譯,對學生的翻譯能力要求提升。這項改變帶來的直接變化即為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開始重視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及訓練。但對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由于其自身英語知識薄弱、英語總學時較少等原因,學生普遍存在翻譯學習困難現象。為此,筆者以安徽三聯學院2020級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網絡工程專業共1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探索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學習現狀,并得出如下數據:
一方面(見表1),在學生對其自身翻譯能力的自我評價中,認為自己能力中等的學生占46.94%,而認為自己翻譯能力達良好及優秀以上的僅占不到25%。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翻譯能力存在不足,仍有較大進步空間。
表1 翻譯能力認知情況
另一方面,在分析其翻譯能力不足原因時(見表2),85.71%的學生認為導致其能力不足的原因為“英語基礎不牢”,67.35%的學生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翻譯技巧缺乏”。就英語語言基礎不牢而言,主要體現在詞匯量匱乏、語法規則掌握不牢等。作為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和語法與翻譯能力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直接關系到英語句子的組成,重要性不言而喻。
表2 翻譯能力薄弱原因認知情況
與之相對,65.31%的學生認為翻譯練習的難點(見表3)為“找不到對應詞匯”,46.94%的學生則認為難點在于“語法錯誤多”,這兩者都是語言基礎知識不牢的結果,印證了上文中學生對翻譯能力不足原因的認識。根據所得數據,有趣的一點在于鮮少有學生認為翻譯難點在于翻譯方法的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上文中學生認為翻譯技巧的缺乏導致學生翻譯能力不足的論述,意味著翻譯方法的運用對學生翻譯能力并不起決定作用。在日常的四、六級翻譯訓練中,學生對翻譯難度最直觀的感受即為其詞匯的難度,尤其近幾年文化翻譯成為四級翻譯考試熱點,其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尤其考驗學生對詞匯的駕馭及轉化能力。
表3 翻譯難點認知情況
由此可以得出,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翻譯學習現狀主要為以下幾點:①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翻譯能力中等或偏下,存在著一定的學習焦慮;②造成翻譯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基礎知識的薄弱,缺乏足夠的詞匯及語法輸入;③學生過度強調翻譯技巧的重要性,但卻并不會有意識地將翻譯技巧運用于翻譯實踐。
針對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翻譯能力不足的現狀,筆者認為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學生自我成就感較低,自我預期不高。民辦高校雖占據中國高校的半壁江山,但傳統意義上民辦高校的學生基礎較差,中學時期受到的關注少,獲得的學習成就感低,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自信。因此,在自我學習能力評價中通常會習慣性低估自己的能力。更有甚者,在學習中會由于長期不自信的心理導致遇到困難便輕易放棄,造成惡性循環。
第二,學生確實存在基礎薄弱情況,這也是為什么學生普遍認為詞匯及語法是翻譯實踐中最主要的兩大難點的原因。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中學期間主要訓練學生閱讀及寫作能力,鮮少涉及翻譯知識。翻譯考驗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包含詞匯辨識、句子構成、語法運用以及語言審美等多方面能力,這對本就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很大的挑戰。
第三,在重視學生英文能力的同時,學生常常會忽略中文水平的提升[2]。由中英語言的起源來看,英文是征服者為了盡快促進民族融合而演化的語言,旨在用最簡單的語言實現溝通;而中文目前最為古老的文字為甲骨文,最開始是為了占卜預知上天的旨意,是人與天對話的橋梁,這要求中文很多時候是美的、雅的,相比于英語更為難學。在英語翻譯漢語的過程中,由于中英語言的差別以及中文水平有限等原因,學生苦于找不到中文中合適的詞匯進行翻譯,從而使譯文枯燥且生硬,不符合國人的語言審美及表達習慣。
除此之外,學生過度追求翻譯技巧也是有因可循。首先,傳統的翻譯教學中對翻譯技巧的教學占據課堂的主要地位,注重理論而脫離實際[3],學生普遍認為翻譯技巧對翻譯學習及翻譯能力的提升有著決定性作用。但事實上,基于民辦高校學生普遍語言基礎薄弱的特殊性,過度進行翻譯技巧的解讀而忽視對基本語言能力的強化導致學生只學了技巧的表面,而并不具備將技巧運用到翻譯實踐的能力,只能是紙上談兵。
其次,由于現行大學英語課程的開設多為一周兩次,翻譯講解及練習并不能成為課程主體。以新視野系列大學英語課本為例,翻譯在課本中體現僅為每單元結束后的兩個翻譯練習,練習量少。即使學生掌握翻譯技巧,但不配合足量的翻譯練習,根本達不到活學活用的程度。
最后,學生的不足并不能成為其翻譯學習現狀的唯一原因,課程安排及教師教學能力也將影響學生的翻譯能力[4]。民辦高校教師隊伍以碩士為主要群體,相比公辦學校博士為主體的教學團隊,在知識體系的搭建、學術研究能力、課程邏輯認知等方面存在差距。另外,大學教育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并不密切,教師多為“下課即走”的模式,一周兩次的課程導致教師并不會在課堂帶大家進行大量翻譯實踐,翻譯練習多靠學生自主。學生得不到及時的知識反饋和正向引導,慢慢地自己便放棄了。
在以上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翻譯能力水平總體不高,為了提升學生翻譯能力,勢必要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一整改。
在筆者給出自己的教學建議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對提升自身英語翻譯能力的態度及提升翻譯能力方法的認可度,并得出如下數據:
通過所得數據可知(見表4),93.88%的被調學生希望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僅有2.04%的學生明確表示對提升自身翻譯能力沒有興趣。由此可見,大部分的學生意識到英語翻譯能力對其今后發展的重要性并存在提升其英語翻譯能力的迫切需求。
表4 學生提升翻譯能力意愿
由表5可見,77.55%的學生認為多做翻譯練習可以有效幫助提升學生英語翻譯能力。48.98%的學生認為教師上課多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對提升學生翻譯能力有較大幫助。除此之外,拓展知識面,多積累各種背景信息及相關詞匯表達也是不錯的方法。基于以上數據,筆者對提升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翻譯能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表5 提升翻譯能力方法選擇
第一,重視課堂中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訓練和強化。從單詞、短語到句子和篇章,一步一步為學生構建英語知識網絡,強化學生的英語基礎能力。尤其要嚴格把控好學生對詞匯的認知[5],詞匯是整個英語大廈的基礎,教師不僅要加強學生對課本單詞的認知,還應多補充課外詞匯,尤其是文化負載詞的補充。一方面這是高校英語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要求;另一方面補充文化詞匯將幫助學生熟悉四、六級翻譯話題,做到對翻譯話題有詞可用。
第二,強化翻譯練習,輔之以翻譯技巧講解。技巧的運用建立在語言基本功扎實的情況下,民辦高校學生普遍基礎較為薄弱,過度強調技巧的教學并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高翻譯能力,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因技巧太多而不知做何選擇。翻譯作為實用性極強的語言技能,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去強化和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多選一些課內外的翻譯文本,要求學生多練習,多思考,多總結。首先做到有詞可用,再到句子通順,邏輯連貫,最后到篇章翻譯準確。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知識積累之后,請學生自己總結常用翻譯技巧,輔之以技巧的深入講解,這樣學生對翻譯技巧的理解才會更加透徹,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第三,純粹的練習而得不到及時的專業反饋不僅無益于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而且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情緒。為此,教師應在每次的翻譯練習后及時給予反饋,主要從基礎的用詞、句型、語法等方面對學生的譯文給出改進建議,力求使翻譯文本先達到準確的程度。在學生能準確通順翻譯文本之后,教師再給出審美方面的強化建議,培養學生對譯文“信、達、雅”的追求。此外,學生之間的同行評閱也是可行的方法,學生之間相互批改,給出修改意見,一方面鍛煉了翻譯能力,幫助他們減少語言錯誤;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翻譯興趣,彼此共同進步。
第四,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并積極主動了解更多文化背景知識。一方面,廣泛的閱讀有益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增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在閱讀的同時,也是語言知識不斷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廣泛的閱讀,學生可以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了更加明確的認知,進而在翻譯中減少語義缺失或文化錯位等[6],提升自己的翻譯能力,提高了譯文質量。
第五,民辦高校教師應加強自身學術能力和教學能力。教師作為知識的直接輸送者,只有自身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將知識系統地、有條理地輸送給學生,為學生構建清晰框架,使他們少走彎路。除了提高自身學術素養,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除了確保自己在知識傳遞過程中能讓學生聽明白,更要努力讓學生愿意聽、喜歡聽,提高學生對翻譯學習的興趣,增強其自主學習的意愿。
第六,高校應優化課程設置及安排,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翻譯學習及實踐氛圍。高校可在原有的大學英語必修課基礎上,增加翻譯鑒賞、翻譯實踐或者翻譯理論學習等翻譯選修課,鼓勵對翻譯感興趣的非英語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增強學生對翻譯的理解。除此以外,學校內的翻譯工作坊等實驗室可定期向非英語專業學生開放,鼓勵英語專業學生與非英語專業學生相互切磋,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在實際操練中提升學生們的翻譯能力和水平。
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翻譯學習和能力確實存在許多不足,學生對翻譯能力提升的意愿也較為迫切。因此,在開展翻譯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應相互配合,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學術和教學能力、創新教學方式,為學生創造好的課堂翻譯氛圍及幫助,及時為學生提供專業反饋;與此同時學生應勤加練習,增強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背景知識的積累,多閱讀、勤思考、增加語言知識的輸入和輸出。通過師生彼此之間的通力合作達到民辦高校為社會培養優秀人才,服務于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時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