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麗,王彩云
(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819)
苗族歷史悠久,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1]。在苗族先民千年不斷的遷徙與征戰歷程中,產生了用于承載其民族歷史與情感物化的特殊紋樣。它承載著繼承苗族文化傳統、紀念祖先以及傳承祖訓等豐富的意義,也正是這些圖案深刻傳達了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以及對世界的客觀理解[2]。其傳統紋樣按內容可大致分為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其他紋樣四類。
其中,幾何紋樣是一種常見且精美的紋樣,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民族都會創造出用幾何紋樣設計出來的器物[3]。幾何紋樣也是苗族傳統紋樣中運用最為廣泛,數量最多,用量最大的圖案紋樣,常見的有云紋、雷紋、鋸齒紋、水紋、回形紋、十字紋以及人為抽象化的卷草、太陽、星星、銅鼓、八角花等,常用于與其民族工藝挑花、貼花等相融合,花紋彰顯技藝、技藝成就花紋,體現出技與美和諧共生的理念。
動物紋在苗族生產生活中運用較為廣泛,是苗族服飾紋樣中使用較多的一種,常見的動物紋樣有牛、獅子、鹿、虎、大象、蝙蝠、蝴蝶、蜜蜂、狗、兔子、雞、龍、鳳、貓頭鷹、老鼠、山鳥、烏龜等,以龍、魚、蝴蝶等紋樣運用最多,且大多以抽象形態呈現,具有造型大膽、獨特夸張但具有先抓識別性的特點。
植物紋樣中則主要以菊花、荷花、石榴、蕨類植物、向日葵、雞冠花、葫蘆等為主,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對花卉的喜愛溢于言表,在其服裝、銀飾中都有對各種花卉的大量運用,不同地域支系中也展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與創作個性。
其他紋樣,特指除動植物紋與幾何紋外的其他紋樣。如“巫文化”中的宗廟圖案以及其長期受歷代封建王朝政府鎮壓后于漢文化中借鑒形成的民俗戲文、傳說人物等紋樣等,在其本土文化象征意義基礎上形成了大量代表文化特質與歷史故事陳述的題材紋樣,與動植物紋、幾何紋一起呈現出紛繁多樣的苗族傳統紋樣體系。
苗族紋樣采集重構是對其民族文化活性傳承的方法與途徑,將其運用于特產包裝設計中可達到豐富特產包裝文化內涵,彰顯苗族文化底蘊的目的。其包裝風格將側向以下幾方面發展。
第一,彰顯民族史詩。經歷所塑,乃為史詩,苗族傳統紋樣的內涵源于其獨特發展歷程與文化積淀。遠古時期,天地混沌,風行于世,化為霧,霧化為云,云化為雨,雨落地生根化為楓樹,楓樹生蝴蝶媽媽,蝴蝶媽媽與水泡相愛生下十二枚蛋,蛋破孵化十二兄弟,老大名為姜央,姜央即為苗族始祖,而后繁衍生息,形成苗族。至先秦逐鹿之戰,苗族祖先蚩尤部落(或稱九黎)大敗于黃帝部落,開啟了他們的長達數千年的開創、戰爭、失敗、遷徙之路,苗族傳統紋樣產生于循環往復的遷徙過程中,是記錄苗族史詩的特殊藝術形式,具有強烈民族文化內涵。
第二,再現圖騰及農耕文明。遠古時期部落間以圖騰為信仰,圖騰具有引導部落子民的作用。同時,苗族也是我國農耕文明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其傳統紋樣中除了對民族圖騰的顯現外,還用以記錄農耕生活,由此出現男性因多從事體力勞動,故服飾簡單,紋樣單調,而女性主要從事輕松家務事,故服飾華麗、式樣繁冗。
第三,物化萬物有靈的觀念。苗族遷徙過程中逐漸養成了對自然神的崇拜,認為萬有皆有靈性,從民族發展視角,立足于工藝等因素,將愿望與憧憬寄托于自然并賦予其生命,彰顯萬物有靈的思想。苗族傳統文化中對天地神、日月神、山神等的崇拜便是這一理念的有效彰顯。
幾何化抽離重組法是以苗族傳統紋樣種類為核心進行的抽象變化重組的方法。抽離即局部化、抽象化處理,主要指利用幾何變形的手法對苗族傳統紋樣變化整理,將其歸納組成具有簡潔明快的現代美的紋樣方式。其中,動物紋和植物紋采取輪廓提取、局部提取、特征提取三種方式。幾何紋本身具備幾何化特征,故只采取局部提取一種方式,提取出A1,A2,...B1...(A,B,C,D代表抽取出來的幾何化元素特征)等,而后運用排列組合的方式從已提取特征中抽取部分特征,根據需求進行排列組合,得到排列組合總的方案數量,評估方案組合可能性并抽取匹配度最高的進行設計融合,實現對苗族紋樣種類配比的準確統計,從而再增加采集重構的成功可能性,如圖1所示。

圖1 幾何化苗族傳統紋樣在特產包裝中的應用展示圖
秩序化元素組合法主要是對提取元素與現有元素的秩序化組合,依據苗族傳統紋樣中本身具備的重復、對稱等花紋的組成手法對其采用直接排列(AAA...,BBB...)、間接排列(ABABAB)、交叉重復排列(AABAABCAABAABC)等方式,使其呈現出強烈的韻律感,增加視覺沖擊力,帶給觀者多而不亂,繁中有序的視覺感受,從而實現對傳統紋樣的有效創新,取其精華融合當代理念進行設計,符合當代人審美方式的同時體現出對苗族傳統紋樣構成法的尊重,如圖2所示。

圖2 秩序化苗族傳統紋樣在特產包裝中的應用展示圖
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依托于數據庫的建立,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為苗族服飾圖案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6]。新型科技手段運用于苗族傳統紋樣采集重構及特產包裝設計中不僅可以從技術層面對苗族傳統紋樣進行創新,還能通過技術的融合更完整化、全面化展現苗族文化魅力,為其發展與傳承帶來更多契機。仿真系統模擬法主要以大數據為依托,構建形成苗族紋樣云端數據庫與配比處理系統,其功能主要有三大方面。第一方面,元素統計與捕捉。苗族紋樣云端數據庫對大量苗族紋樣及相關周邊產品等進行分類歸納,并對采集重構過的新型紋樣進行收錄,層級化、分類化對傳統紋樣進行管理,實現紋樣的自由輸入與輸出,對包裝設計目標對象進行整體識別,依據設計法則與設計訴求進行元素捕捉,完成元素與包裝設計配比的前期工作。第二方面,設計過程模擬與跟蹤。在元素統計與捕捉基礎上,對紋樣與包裝設計的過程進行模擬與跟蹤,將元素與包裝設計的融合設定合理閾限,避免過于抽象的無效設計。第三方面,設計流程輔助與監督。設計流程一般為發現訴求、分析訴求、解決訴求,保證設計過程的完整性與合理性,為苗族文化精神與特產包裝設計完美契合保駕護航。
2.3.1 特色元素的圖譜對照
苗族傳統紋樣的有效傳承,須得構建苗族特色元素圖譜,與苗族紋樣云端數據庫不同的是,苗族云端數據庫是依托大數據等存在的一種線上的云端仿真模擬技術,而苗族特色元素圖譜是以各地區苗族傳統紋樣色彩等為依托,從中提取出來的符合苗族傳統用色造型習慣的圖譜,與云端數據庫起到互為補充的作用,可從多個角度激發設計者巧妙構思,從而使設計出來的成品更準確彰顯苗族內涵。苗族特色元素圖譜的構建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充分采集樣本。大量走訪及野生考察,從不同區域苗族服飾及生活器具中采集不同種類的紋樣,并根據紋樣進行有效分類。第二步,元素采集與重構。通過元素采集與重構的方式對苗族傳統紋樣及紋樣色彩采集重構,形成創新版的苗族紋樣庫,使之更容易與展示空間等當代設計對象相融合。第三步,紋樣推薦與融合。根據現有包裝設計類型、內涵、要求等為基礎,立足紋樣采集重構特色,充分考慮紋樣融合實現難度及紋樣本身特色,形成紋樣推薦,為設計者提供參考意義。
2.3.2 元素異構應用
如圖3所示是對苗族傳統紋樣進行點線面方式再設計的案例展示。該紋樣秉承苗族萬物有靈思想為宗旨進行拓展,選取花卉、卷草、樹葉、狐貍、鹿等等動植物紋樣為主要設計對象,通過點、線、面的和諧組合,色彩的碰撞、造型的對比使之形成具有苗族特色的紋樣空間,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與苗族意蘊傳播力。將其運用于苗族工藝品包裝中更能完整、全面詮釋出苗族風情與文化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心向往之。

圖3 點線面異構苗族傳統紋樣在特產包裝中的應用展示圖
特產包裝是民族文化藝術性表達與傳承的重要載體,苗族傳統紋樣在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可有效彰顯出民族文化與特有審美情結。苗族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古代民族,主要集中居住于貴州、湖南等地[4],且多居住于山區,擇山高密林處而生,就地取材構建民居。特殊生活環境直接影響到苗族人民整體生產生活,有利于生產更多具有苗族地方特色及彰顯民族內涵的特色產品,銀飾、服飾、五色飯、酸湯、扎染、蘆笙、綿菜粑等都是著名特產。但是,無論何種優秀的民族文化都需要得到傳承載體的認可才能綿延下去[5]。 苗族傳統紋樣在其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有助于以一種新穎的方式喚醒人們的民族文化自信意識,給人眼前一亮的視覺體驗,同時給予觀者以設計層面的啟迪,引導其對苗族傳統紋樣及苗族整體文化深入了解,最終達到弘揚苗族傳統文化與特色產品,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留存、創新自身記憶及文化符號,喚醒民族情結的最終目的,在促進民族發展、經濟進步、國家維穩層面具有強烈迫切性。如此便可使其以獨特的內涵氣質對特產產品進行襯托,更容易讓觀者得到視覺與情感上的滿足,使其特產包裝功能最大化,避免傳統文化資源的浪費,同時助推文化創新、經濟發展與設計進步。
苗族傳統紋樣采集重構在其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十分必要。立足苗族傳統紋樣與其民族特產包裝設計間的聯系,提出幾何化抽離法、秩序化重組法、點線面異構法等苗族傳統紋樣采集重構方法與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仿真系統模擬、苗族特色元素圖譜對照等實踐途徑。苗族傳統紋樣采集重構及在其特產包裝設計中的應用不僅能對苗族傳統文化有效活性傳承,還能立足新時代審美特征衍生出具有強烈時代特色的新型紋樣,同時助推民族經濟發展,對促進區域文化傳承與社會經濟繁榮具有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