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文(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思賢實驗小學)
數學課堂設計是一門藝術,有的課堂設計得相當“精彩”,教學方法在一節課里用了不少,教師也在課堂展示各種“才藝”。但這樣的設計和表演,使得數學課堂真的還具有濃濃的“數學味”嗎?這值得我們深思。通過近段時間來自己的課堂設計以及觀課體驗,發現不少數學課堂都或多或少存在以下問題。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信息技術手段層出不窮,融入課堂的方式也越來越多,不少教師公開課的PPT 中都加入了動畫制作,以及“希沃白板”的使用,這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本無可厚非。但這些方式手段,在數學課融入的方式、尺度,則永遠是教師爭論的話題。有的教師喜歡用電影視頻導入,學生看得很投入,但一下子戛然而止,能否拉回學生思維尚且未知;有的教師喜歡制作一些動畫游戲,學生很積極舉手,但玩過之后,能否轉化為知識點也未可知;還有的時候,當學生開始分組合作統計活動時,教師開始播放音樂,在觀課的時候,很多學生出神地望著黑板方向,是不是這段音樂影響了學生的思維呢?課堂之上,紛紛擾擾,原本的“數學味”反而淡化了。
如今的數學課,強調創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掌握技能,相信大多數數學教師對此都深感贊同。但有的時候生搬硬套的情境,反而讓學生覺得脫離實際,學生更多的是配合教師的表演,而非從生活情境中學習到數學知識,掌握技能。這樣的效果,很可能事倍功半。比如在低年級數學課堂上總會創設一個童話情境,但該情境是否與當前的數學知識相匹配呢?未必如此。因此,課堂情境設計不佳,導致學科本位不正,課堂自然也就少了幾分“數學味”。
眾所周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數學知識如果不去經常使用,可能會忘記,但數學思想方法卻是刻在骨子里的。因此,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中的數學思想,成了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而這一點少不了教師的引導。很多教師的課堂上,基本都是利用學生的回答來推進課堂的進展,而這些回答,大多由少數幾個學優生來發言,這樣,大部分學生可能成了課堂的“旁觀者”。相信我們教師肯定是更喜歡那些能回答出教師想要的結果的學生,而非一個勁凸顯自己觀點的學生,但往往這些學生的觀點,則是能夠給課堂增添別樣色彩的。
以上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教師課堂設計得再花哨,如果學生沒有能夠參與進來,那么這一切的設計都是徒然。筆者認為,產生以上數學課堂問題的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課堂設計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產物,可以說,100 位教師,應該有100 種設計風格。但就目前看來,大部分教師都專注于相同類型的教學設計。比如數學上,大部分課堂是導入、新授、練習、講解、總結這幾個步驟。導入過程中創設一種情境,引出新授知識,進而進行學習總結,這種大體一致的課堂設計,對于新手教師的訓練來說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也慢慢固化了教師的思維,似乎學生就應該按著這一種模式去學習,從而也固定了學生的思維。長此以往,學生對于本學科的興趣可能會越來越低,從而降低學習數學的欲望。
課堂教學設計的效果評價可能各有己見,不能一概而論,但學生的表現卻真實反映了教師的設計長短。比如在教學上,設計新授時,組織學生討論得出答案,進而引出結論。但真實課堂上,當你提出討論要求之后,近一半學生都舉起了手,紛紛想回答這個問題。此時,討論這個環節還有必要嗎?是否因為在你的教學設計中為討論而討論,但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此答案已呼之欲出。可見,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僅側重于教師教的方面,學生只需要配合教師的教學即可,而按照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的并不多見。
數學課堂,始終應該是以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為主。只有明白了這兩點,才能真正返璞歸真,讓課堂富有“數學味”。因此,實現高效教學的關鍵在于,一定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解決教師教的問題,教師的教學設計要與學生的學習活動相結合;二是學生學的問題,教師要把握數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筆者提出以下幾個建議,希望能讓“數學味”在數學課堂上生根發芽。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課堂,本質上是幫助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習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與鞏固,設計情境成了教師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生活也成了教學情境獲取的最佳途徑。
比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材的情境設計是去超市買文具。相信我們教師所處的時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但當下學生所處的時代已經不同了,有可能大部分學生文具是家長網上購買的,如果把情境改成去“淘寶”網購買文具,是不是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呢?很多低年級學生喜歡童話故事,而大部分教師也確實做到了用故事導入,但僅僅是在導入階段,一旦進入新課,立刻回歸到數學題目的練習,情境化教學僅僅體現在前期,這同樣也是學生無法提高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我們何不把新授、練習之中題目里的情境轉化為導入之后的情境,這樣是否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體現整節課的情境化教學呢?
教學設計引入生活情境,將生活情境中的數學知識改編成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應用之處,同時也能發展學生應用能力,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體驗運用數學知識的樂趣。
在課堂教學之中,“說”是最為傳統,也是最為經典的表現方式。積極引導學生思維,鍛煉學生邏輯表達能力,是增添課堂“數學味”的有效方式之一。
“說”也有說的技巧,不能不假思索地隨意說;不能隨大流,別人說是就是。數學課堂的表達要用數學語言,要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及時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至少有一次邏輯思維的引導。教師只有精心設計問題,圍繞問題展開,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設疑—猜想—實驗—總結”等環節,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設疑:學生已經在三四年級學習了利用畫線段圖、列表格等方式解決問題,而這一節課,在出示問題之后,我首先拋出一個疑問:利用以往的方法還能解決這道題目嗎?如果不能,想一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猜想:學生在我提問的時候就躍躍欲試。因此,我提出了讓學生自己試一試用以往學習的方法去解決這道題。并通過提問、講解等方式進行討論。
實驗:通過對比,以往的方法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再次拋出問題:根據題意,你覺得要使得面積最大,最好要怎么樣?大家都覺得要舉例子算一算才行。再請學生來說一說,如何舉例子,才能不遺漏掉任何一種情況。學生通過思考,發現長和寬是有特點的,不是隨意舉例。這里就可以讓學生通過找到長和寬的關系來舉例,并通過實驗來得到面積最大的一種結果。這里的實驗可以是列表法或者是列舉法。
總結:最后,我提出問題,什么樣的題目適合用舉例子的方法來解決呢?我讓學生自己去討論思考,并通過交流發言,引出“舉例子”方法的注意點。讓學生對這一種方法加深理解。
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以往的固化思維中跳躍出來,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找到題目中的變化量來發現思考以往的解題方法不再適用,從而引發學生探索新的解題方法。因此,教師每一次精心設計的問題,都應該為學生的學而服務,而學生的表達,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趨于規范、有效,以體現數學思維的邏輯性。
數學,是一門非常注重前后聯系的學科,因此每一學年的知識點之間都具有聯系性和綜合性。當講授一個新知識、新技能的時候,一定會有其他知識與之相關聯,抑或是緊密聯系。增加課堂的“數學味”,可以從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入手,激發學生主動歸納出一種綜合性思想方法,以此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例如,數學思想方法之一“轉化”,在五年級講授多邊形面積求法時,就曾多次運用。我在講授《梯形面積》一課時,設計了“復習—猜想—操作—總結”等環節,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聯系以往多邊形面積的求解,以此找到梯形面積公式。
復習:在PPT 上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復習總結。這兩個圖形面積的推導都運用了“轉化”的思想。平行四邊形通過“轉化”成長方形,找到其面積公式:底×高,而三角形同樣可以通過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來“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底×高÷2。
猜想:提出問題,梯形的面積公式怎么推導呢?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發現長方形和三角形都是通過“剪、拼”的方式轉化成我們已知的規則多邊形面積。
操作: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兩個一模一樣的梯形怎么拼成已知圖形?學生拼出平行四邊形之后展示,并總結出梯形面積公式:(上底+下底)×高÷2。
總結:將梯形的面積推導方式利用PPT 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總結出思想方法——“轉化”,以此滲透綜合性思想方法。
據此,我們將其推導方法做一個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思考“轉化”思想的應用。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歷經面積推導的思想方法的滲透,從前面知識的聯結出發,找到解決現有問題的方法。在學生思考和推導的過程中,課堂充滿了“數學味”。
總而言之,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變得富有“數學味”,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教師教學需要做到:鼓勵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操作,培養學生思考。學生對數學課堂的理解如果能達到掌握一種數學知識、了解一種數學技能、思考一種數學思想方法,我想,你的課堂就一定會充滿“數學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