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南京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南京 210019)
教研主題:《品讀南京》高職語文網絡課程配套講義的編寫
活動時間:2020年2月 ~ 2021年1月
活動地點:行政樓三樓機房
組織負責:黃娟、孔瑞珠、謝豐
活動成員:《品讀南京》編寫組全體成員
教研方式:主題講座、問題討論
主持人:孔瑞珠(課題負責人)
主講人:黃娟(網絡課程講義主編)
案例撰寫者:黃娟(確定講義的編寫體例及各模塊的具體內容)
2017年,國務院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責任……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1]南京作為江蘇省的省會,擁有豐富的文化、文學資源。中國第一部詩歌理論和批評專著《詩品》、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專著《文心雕龍》、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都誕生于南京。此外,在中國文學的發展史上,也有很多的作家作品與南京有關。《紅樓夢》《永樂大典》《儒林外史》等作品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作家方面,南京的氤氳水土浸潤了從王羲之、曹雪芹,到魯迅、巴金,再到當代的葉兆言、韓東、畢飛宇等這些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名家。在2019年10月31日上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微博發布消息,批準66座城市加入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其中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成為中國第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這些寶貴而豐富的文學資源應當成為高職學生語文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有著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南京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多達11項。南京云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中國剪紙(南京剪紙)、古琴藝術(金陵琴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南京的明孝陵在2003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綜上,南京本土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和教育性的雙重特性,作為高職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向學生弘揚、講授南京文化。目前,我們的高職語文課本中沒有專門關于南京本土文化的相關內容,因此,將南京優秀的本土文化融入高職語文的課程資源開發中,成為高職語文教材的重要補充部分,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必要性。
為此,我校語文組在孔瑞珠老師的主持下于2019年申請了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南京本土文化的高職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研究”。作為課題的一部分,我校擬開發“品讀南京 —— 高職語文在線課程”網絡課程,并編寫網絡課程配套講義。
預期結果:在2020年9月開學前上線品讀南京網絡課程,作為高職四年級學生語文選修課程,設定嚴格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與網絡課程配套的講義于2020年6月前編寫完成,于9月前發放至四年級全體學生手中。為討論講義的撰寫問題,我校語文組舉行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動。
教研活動一:講義編寫第一次教研活動
時間:2020年2月18日
地點:校行政樓三樓機房
主持人:黃娟
對象:《品讀南京》編寫組全體成員
目標及要求:確定講義編寫體系及各模塊具體篇目
活動方式:主題講座、問題討論
基本流程:
1.2020年1月15日,黃娟老師召開“如何編寫課程講義”的主題講座,確定了編寫小組的成員。各成員在寒假期間收集自己負責模塊相關的書籍、論文、視頻資料、網絡資源,在開學后提交研究報告,具體闡述自己負責部分的編寫體例、具體文章及課后問題設計思路,并撰寫一篇編寫樣章。
2.經過前期的資料收集、文本整理及論文撰寫階段,全體成員召開開學后第一次教研活動會議。本次教研活動大家集思廣益,高效有序地確定了講義編寫的主導思路以及編寫體例。
(1)主導思路:首先《品讀南京》講義要利用南京作為“文化之都”的優勢,充分挖掘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文學作品編入講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增強學生對于南京的自豪與熱愛之情。作為高職學校的語文講義,應體現職業學校的特點,結合學生學情,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成長。例如在本講義中,特地安排了“百工技藝”模塊,選擇了關于南京建筑、云錦、石刻等方面的說明文,和本校“工程造價”“裝飾藝術設計”等專業的要求相結合。
(2)講義編寫體例:經過前期及本次教研活動的討論,成員們確定講義采用模塊化的形式進行編寫,按照文本的體裁和內容,共分為六大模塊,如表1:

表1 《品讀南京》高職語文在線課程講義
具體篇目目錄如下:

表2 《品讀南京》具體篇目
(3)具體篇目的編寫體例:講義編寫組各成員分別展示自己寒假期間撰寫的課文樣章,大家互相點評、交流討論,最終確定本講義每一篇文章的編寫體例,編寫方式上共分為導學系統、課文系統和作業系統三個部分。
①導學系統
在每篇課文開頭,講義精心設計了“內容導讀”環節。導讀環節會對本篇課文的內容、寫作特點、作者情況及文化特色進行概括性介紹,為同學理解和學習課文提供幫助。
在導讀環節,特別彰顯的是文化特色介紹,具體介紹該篇文章和南京的關系及其文學文化價值。例如在“南京的書香”模塊,講義選擇了張恨水的小說《丹鳳街》中關于南京的描寫部分。在導讀部分具體介紹了《丹鳳街》這部作品的具體內容,作者張恨水與南京的深刻淵源,特別強調的是《丹鳳街》生動地描繪出民國首都南京的市井文化風俗長卷,充滿了純真的南京味,可謂是民國南京的“清明上河圖”,激發了學生學習和閱讀的積極性。通過導讀環節的設計,可以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領略南京本土文學的魅力,并對整個單元的學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3]。
②課文系統
本講義按文體共分為六個模塊,各個模塊之間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系,條理清晰,在每個模塊中學生既通過學習相關文章領略南京文化及文學的魅力,也可以提高對不同文體的學習能力,作為高職語文教材的拓展與補充。
③作業系統
傳統教材在作業布置環節基本以抄寫、背誦課文相關段落、和課文內容與主題有關的幾個問題的布置為主,重點放在課文知識鞏固方面。本教材在“作業系統”板塊共設計了“拓展閱讀”“作業布置”“專題探究”三個專題作為課后學習內容,體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4]。
這三個專題的內容難度由淺入深,首先“拓展閱讀”部分立足南京本土文學,為學生提供了與課文相關的閱讀資料或書籍推薦,作為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加深學生學習的深度與廣度。接下來的“作業布置”部分會布置與本課文有關的3—4道題目,前三題以知識鞏固和課文主題理解為主,最后一題為拓展題,或要求學生為課文撰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要求就課文的某一個重點問題寫出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例如,散文《南唐的天空》課后布置的作業最后一題是思考題:南唐富庶,后主李煜不乏才情,不乏體恤黎民之心,也有振國抗宋的雄心,可最后為何卻落得身死妻辱的下場?例如古典小說《儒林外史》課后的思考題為:吳敬梓是科舉制度的叛逆者嗎?他是真的深惡科舉制度,還是不得仕而形成的酸葡萄心理?通過拓展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立足課文進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獨立的認知。具體格式如下:

表3 《南京優秀本土文學讀本》結構體例
3.確定上交材料時間節點。各成員按照模塊及編輯體例撰寫初稿,定于2020年5月5日提交初稿。
4.初定于2020年6月1日召開第二次教研活動,討論、修改各成員上交的初稿,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講義的修改工作。
我校語文組曾經編寫過《青春路上,有書為伴—— 高職語文讀本》的校本教材,在講義編寫上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將南京的優秀本土文化進入課堂、編入教材是我校語文組的首次嘗試,具有極大的意義。
首先,網絡課程的創建、講義的編寫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對南京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能夠使得我們的高職學生更加深刻認識到祖國的燦爛文化,喚醒他們對本土文化的價值意識和保護意識,建立文化意識,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5]。
其次,講義編寫有利于實現語文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江蘇省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樹立讓語文回歸生活的理念,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和范圍,加強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而將南京本土資源引入到高職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來,可以有效實現這一點。
在高職語文課堂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將安排學生分專題走進南京的明孝陵、云錦博物館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去,以組為單位,以調查問卷、實地走訪、采訪非遺傳人等方式,通過視頻、PPT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全面打通語文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
最后,豐富了語文學科的評價方式。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評價方式的靈活性,而靈活的評價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評價難度。長期以來,高職語文在評價方式上比較單一,基本上根據平時的作業分數以及期中期末兩張試卷的分數決定學生的語文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很難真正考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導致教師教學動力和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最終導致課堂教與學效率低下[6]。
而將南京本土文化資源融入教學中,開發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和綜合活動課程,可以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以組為單位,從學生的資料搜集、團隊協作、演講表達、視頻制作等多方面維度進行考量和評價,豐富語文學科的評價方式。
在講義的編寫工作中,全體成員熱情高漲、能夠主動積極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在資料搜集過程中,部分文章存在版本過多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優化整合資源,而民間傳說模塊存在出處不詳的問題,編寫組全體成員將緊密團結,解決存在問題,為接下來的活動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