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東,王 紫
(1.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2.江蘇大學 黨委辦公室,江蘇 鎮江 212013)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國家推出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打好政策疊加組合拳,深入推動大學生創業成長。創業資源是大學生創業成長的基礎,對于創業能力和新創企業績效提升均具有促進作用[1]。創業能力作為表征高校創業教育孵化新創企業成效的核心變量[2],本文著重探析其在創業資源轉為新創企業績效過程中的中介傳導效應,旨在為政府部門和高校協同社會資源、開展創業教育實踐、推進在校大學生創業成長提供決策參考。
1.1.1 創業資源內涵與維度
創業資源是在創業者所掌握的范圍內并且能達到自我目的的要素及要素的組合[3]。國內學者根據創業資源的可獲得性,將創業資源分為直接資源、間接資源,直接資源包括資金、管理、人才、技術等,間接資源包括政策、科技、信息、關系等[4]。本文針對大學生創業者,提取了創業知識、創業政策與創業關系資源等與大學生創業關聯較大的資源要素,將創業資源分為高校資源、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社會資源4個維度。
1.1.2 創業能力內涵與維度
促成創業者創業成功的知識、技術和態度等一系列屬性是創業能力產生的基礎[5]。Alvarez & Busenitz[6](2001)認為創業能力是創業者通過獲取資源的重新整合并有效利用后所得到的一種能力。Man[7](2012)提出以機會能力、關系能力、概念能力、組織能力、戰略能力、承諾能力為代表的創業能力六維度理論。借鑒現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結合大學生創業特質,根據大學生創業前所需要的機會識別能力,創業過程中的運營能力以及創業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動力源泉三方面,將大學生創業能力劃分為機會識別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及創新創造能力三個維度。
1.1.3 新創企業績效內涵與維度
新創企業績效是創業者所期望的成績與結果,能夠衡量創業企業當中的一些重要指標,是判斷創業企業是否達成目標的重要標準[8]。學術界對新創企業績效的研究集中在二維度和三維度理論模型。Chrisman等[9](1998)認為生存績效和成長績效是衡量新創企業績效的2個重要指標。文亮和何繼善[10](2012)把新創企業績效分為生存績效、生長績效和創新績效,來具體研究創業資源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基于已有成果,結合大學生作為知識型密集群體特征,本研究從成長性和創新性對新創企業績效加以研究。
1.2.1 創業資源和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離不開創業資源的重要作用。通過將創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轉化和利用,才能更快促進企業成長與發展[11]。程靜[12](2016)認為創業資源有利于國際創業能力的提升,并且創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會受到創業者所掌握資源的影響,創業能力離不開創業資源的滋養,創業資源對于創業能力的提升有極大影響。趙文紅等[13]指出資源利用能力是強調對獲取到的資源進行組合、捆綁和配置,實現創業資源向創業能力的轉化,從而達到實現企業價值創造的目的。Grande等[14]認為創業資源為創業者能夠形成創業能力提升奠定基礎,進而為企業創造價值并能提升企業競爭力。據此,提出:
筆者最初編寫八皇后算法時,運用常用的數學邏輯編程思維,尚且能解決,但到了任意皇后及其拓展問題,感覺程序執行的方向性難以把握,各變量的數值變化難以推理。通過轉變思路,使用作圖、圖形轉換、輔助線、圖形推理時恍然大悟,使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化了;感覺能看到程序運行全過程,并能捕捉到某一時刻的變量的變化,有點像在做建筑設計或機械設計。筆者拋磚引玉,引起大家去摸索圖像思維在教研中的作用,促進技能人才的培養和就業,同時提出解決問題的另一種思路。
本文應用IBM SPSS19.0對量表數據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結果表明,大學生創業資源、創業能力和新創企業績效3個量表的Cronbach's a為0.939、0.899和0.816,均達到0.8及以上,a值均大于臨界值0.7,且刪除相應的題項后均低于各自量表的a值,所有變量的CR值均大于0.5,證實了本量表數據真實可信。效度分析上,創業資源、創業能力和新創企業績效量表KMO值分別為0.944、0.905、0.917,變量因子分別解釋了總變異的71.523%、74.222%和63.323%,所有題目的因子載荷系數達到0.6及以上,證實了量表結構效度良好。此外,所有潛變量的AVE值都大于標準值0.5,證實了本研究問卷具有較好的收斂效度。
1.2.2 創業資源和新創企業績效
從表2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的株高從72.5-88.0cm之間。對照(4個品種平均值)為83.2cm,青海13號最低,為72.5cm。4個品種均為直立生長型。4個品種的單株有效分枝數在1.3個-2.2個之間,對照為1.7個,以青海13號最高,為2.2個。4個品種的單株莢數在5.2個-7.5個之間,對照為6.0個,青海13號最多,為7.5個。4個品種的莢粒數在1.4個-2.2個之間,對照為1.8粒,青海13號最多,為2.2個。最少為青海12號,為1.4個。4個品種百粒重在79.8g-170.0g之間,對照為140.8g,青蠶14號最高,為170.0g。青海13號最低,為79.8g。
Chandler & Hanks[15](1994)指出對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有顯著影響的是創業知識和創業經驗資源的獲取過程。Barney[16](1986)認為創業者進行創業活動所獲取的創業資源與配置是企業在競爭市場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并且直接影響創業企業的績效成長和戰略發展。Colombo & Grili[17](2005)指出創業者所具備的自身資源優勢(如豐富行業經驗、知識、技能及網絡關系)會對新創企業績效提升產生直接影響。Zahra & George[18](2002)指出創業資源對新創企業績效具有積極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新創企業績效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創業資源越豐富,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就越明顯。據此,提出:
假設H2:創業資源越豐富,創業績效越顯著。
從基本屬性上分析,信息化教學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出來,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傳統角度研究,教師占據了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中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不僅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甚至會對其產生抵觸。在近幾年,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如果仍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無法滿足其要求的,應用信息化教學資源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并且還可以構建以人為本的基本模式,從而形成全新的模式。
1.2.3 創業能力和新創企業績效
周菁華等[19](2012)指出創業者的綜合能力與新創企業績效呈現正向相關關系,認為提升創業者創業素質能力水平對其創業事業的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周金平(2015)指出創業能力能夠助力創業者準確識別和把握市場商機,進而直接影響企業績效的提高。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可以驗證創業能力對新創企業績效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即創業者創業能力越強,企業績效越好。謝雅萍等[20](2016)認為創業能力的各個維度與企業績效均呈正相關,并指出社會網絡為創業者提供大量資源是通過創業學習轉化為創業能力進而極大提高企業績效。陳旭陽等[21](2016)則指出大學生創業團隊成員特質差異性的創業能力與創業績效呈顯著正相關。據此,提出: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反應的學科[1]。它是護理專業的重要基礎課,是護理職業的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學生進入大學最先接觸到的醫學課程之一,是引領學生進入醫學殿堂的職業先導課程之一。學好生物化學,能使學生對醫學、對護理工作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更積極的態度學習后續基礎課程和護理專業課程。
調研樣本數據男性占比62.32%,女性占比37.68%;初次創業者占比83.49%,二次創業者占12.17%;本科生創業人數占72.75%,82.03%的創業者選擇團隊創業方式,創業時間近半年的占63.19%,經管類和理工類進行創業的人數較多,分別占36.23%和37.97%。
中國的改革開放體現的實踐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一方面繼承著中國發展而來的歷史經驗,另一方面創新著中國發展出去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指出: “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1]新時代的具體實踐方案體現的就是中國的發展思路、中國的戰略定位、中國的世界眼光,實踐方案關系著改革開放能否順利的承接歷史使命,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我們還應該在偉大實踐的新時代方案中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政治意義、時代意義、民族意義。
1.2.4 創業能力中介效應
學習是一種教與學的交互式活動,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難以實現有效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征,適時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向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探索,使其實現知識的永久掌握,培養學習能力,從而主動愉快地學習。
假設H4:創業能力在創業資源影響新創企業績效中發揮中介作用。
本文的理論模型和假設詳見圖1。
圖1 理論模型
大學生創業資源。大學生創業離不開創業資源這片土壤,豐富的資源有助于大學生創業成長。本文參考謝雅萍(2016)、Wilson(2002)等學者的觀點開發了高校資源、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社會資源等測評量表。
大學生創業能力。大學生創業能力是承載創業資源的關鍵變量。本文參考Mulder等[24](2007)、Chandler(1994)等學者觀點,應用機會識別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表征大學生創業能力。
大學生新創企業績效。新創企業績效是衡量大學生創業成敗的關鍵要素。本文利用Wiklund J & Shepherd D(2005)[25]的量表,用體現創業變化的創業成長性和體現大學生創業特性的創新性對新創企業績效進行測量。
隨著年齡的增長、絕經等因素影響,不管是剖宮產還是自然分娩,也可導致盆底肌肉失去彈性,盆底功能受損。剖宮產的女性絕經后陰道萎縮,會導致部分人性生活困難。
本研究對象為江蘇省高校創業孵化基地正在創業的大學生。通過訪談調研對有異議題項進行增加、篩減和修改,確保數據來源的信度、效度和適用性,以此最終形成了正式問卷。對江蘇省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的創業大學生進行調研,采取訪談、現場問卷填寫、委托調查等方式,共計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60份,經過篩選剩余有效問卷345份。
在材料進場后,合理安排材料的堆放以及使用,盡量避免材料的亂堆亂放以及浪費,設置專門的場地存放材料,并設立相關標識。同時對建筑施工涉及的各種型號、規格的材料做好詳細記錄,避免發生錯用或混用現象;在材料堆放等待使用過程中,要不定期進行二級檢測,避免因銹蝕等原因,造成材料質量下滑的狀況發生,影響施工安全。
周金平(2015)認為創業能力在創業者先前經驗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康健等[22](2017)認為創新鏈多重網絡資源對新創企業績效的作用是通過創業能力部分或完全中介實現的。Corbett[23](2002)提出創業者利用得到的信息可以捕捉到微妙商機,從而實現將資源轉化為機會,進而能夠保證企業績效提升。國內外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創業能力是把創業者所感知到有用的創業資源進行有效利用,提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鍵紐帶。創業資源正是通過把資源轉化為創業能力進而通過創業能力去影響企業績效。因此,創業能力在創業資源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起到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據此,提出:
假設H3:創業能力越強,創業績效越顯著。
假設H1:創業資源越豐富,創業能力越強。
自變量大學生4類創業資源對中介變量創業能力分析結果顯示,社會資源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影響最大,影響系數為0.477,其次是高校資源、孵化資源和政府資源。可見,豐富的社會資源意味著大學生創業者具有多樣化的資源獲取渠道,且與社會網絡成員之間具有較高水平的聯系強度和關系質量。因此,大學生創業者可以高效獲取創業資源以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
第二階段,視覺方式的主動性培養階段。沖破了原有“視覺經驗”的束縛,重新觀察對象從中得到的新的視覺啟示。
新創企業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是社會資源,其次是政府資源和孵化資源。高校資源對大學生創業績效的假設未通過,說明較豐富的高校資源并不能顯著提高大學生創業績效。作為大學生創業者,所獲取的高校資源異質性較低、資源趨同,因此高校資源的獲取不能形成大學生創業者的競爭優勢。相反,高校大力拓展學生社會資源、政府資源以及孵化資源對提升新創企業績效具有顯著效果。
創業能力對新創企業績效影響系數為0.767,說明大學生創業能力對于新創企業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能夠幫助大學生創業者準確識別市場機會,進而促進企業績效提高。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詳見表1。
表1 創業能力中介效應假設檢驗結果
分析顯示,高校資源、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社會資源與中介變量創業能力的相關系數呈顯著關系;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社會資源與因變量新創企業績效關系顯著,但是高校資源同新創企業績效關系不顯著。當將自變量與中介變量同時代入結構方程模型后(見表1),中介變量創業能力對因變量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系數為0.130且顯著,而且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社會資源同新創企業績效路徑系數分別為0.210、0.253和0.537,呈現顯著狀態。由此,驗證了創業能力在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社會資源影響新創企業績效中發揮不完全中介作用。
(1)大學生創業能力關鍵影響因素是社會資源。大學生初始創業者創業能力提升取決于創業者的社會資源和高校資源的豐富程度。這些資源有賴于高校整合社會資源,讓大學生創業者獲得政府、社會等主體提供的資金、信息、場地等資源;學校要營造濃郁創業氛圍,推動創新創業知識廣泛傳播并通過實踐鍛煉轉化為創業能力。高校資源、孵化資源和政府資源對在校創業大學生創業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響,但是影響效果相比社會資源要弱。
(2)大學生新創企業績效關鍵影響因素是社會資源,其次是政府資源、孵化資源和創業能力。對于在校大學生創業而言,創業社會資源直接影響新創企業績效,直接影響路徑系數高達0.537,可見,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源的豐富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創企業的績效水平,即社會資源的豐富程度對新創企業績效水平影響非常大,只有獲取豐富的社會資源,大學生創業才更有可能發展強勁。孵化資源、政府資源和創業能力直接影響大學生新創企業績效的系數分別為0.253、0.210和0.130,由此,學校要大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力度,為學生提供創業能力鍛煉提升所需要的平臺。政府應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提供更富有針對性的政府資源,重視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的跟進落實,提高政策對創業成長的撬動作用。
(3)創業能力發揮不完全中介效應。社會資源、孵化資源和政府資源通過創業能力間接影響新創企業績效,同時也直接影響新創企業績效。社會資源通過創業能力間接影響新創企業績效的效應為0.062,直接效應為0.523,直接效應大于間接效應,可見社會資源的重要程度直接決定著創業者新創企業績效程度。孵化資源通過創業能力間接影響新創企業績效的效應為0.026,直接效應為0.253,直接效應大于間接效應。政府資源通過創業能力間接影響新創企業績效的效應為0.019,直接效應為0.210,直接效應大于間接效應,可見,孵化資源和政府資源對新創企業績效具有直接影響,但是影響程度遠遠低于社會資源。因此,大學生新創企業績效水平取決于創業者的社會資源以及創業能力水平、孵化資源和政府資源獲取情況。為此,學校要積極拓展社會資源,讓有形的資源轉化為大學生創業能力和績效;要注重大學生創業政府資源對接,推動創業優惠政策向在校創業學生轉移轉化,增強學生創業實踐能力,提高創業成長質量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