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欣
作為一種有聲讀書的朗讀,是學生的閱讀起點所在,不論對哪種語言知識的學習來說,尤為重要的都是朗讀,同時也是現代社會中閱讀文章、學習文章的重要環節之一。實踐表明,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閱讀感受進行訓練的一個有效手段就是朗讀,與此同時,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借助朗讀指導方式的應用,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輔助作用,也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學習效率。通過朗讀能夠借助嘴巴將無聲的文字向有聲語言方面轉變,確保學生的表達更生動,而在小學生掌握朗讀技巧、朗讀方法的情況下,能為其后續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做好鋪墊,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一個教學手段就是朗讀指導,需要教師引起高度重視。
小學語文教學環節,能夠把書面語言向發音規范和聲情并茂有聲語言方面轉化的一項再創造活動就是朗讀。朗讀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能實現學生情感的激活,可保障學生語感的有效培養,進而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效提高。朗讀屬于學生學習中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之一,而要想切實幫助學生掌握這項基本功,就需要教師借助朗讀教學指導,引導學生充分地讀,促使學生通過讀實現整體感知的目的,進而收獲相應感悟,幫助學生在讀中實現語感的形成,通過讀來熏陶學生的情感。
小學生在學習中很難長久集中學習注意力,外界趣味事物極易吸引學生,導致課堂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左耳進右耳出的學習現象,一節課的學習中難以有所收獲。而從一些貪玩好動的學生方面分析,教師借助朗讀指導能使學生在文章學習中集中注意力。小學生記憶模式多數是以機械式記憶為主,而教師指導、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讀,利于學生知識記憶的有效強化,且在小學生朗讀過程,也能夠聚精會神地讀和學習,借此使學生大腦接收信息的渠道有效拓寬。基于朗讀出發深化記憶,一方面可確保良好的背誦效果有效實現,另一方面也利于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深化。我國的通用語言就是普通話,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小學生普通話教學方面提高重視程度,而借助朗讀指導不僅能實現小學生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學中教師就可基于學生的這一特征,課堂上選擇一些音頻內容播放,借此引導學生來跟讀,使學生音節發音有效規范,以此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斷發展。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文章內容為依據,注意不同教學方式的靈活應用,為學生切實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意境等提供輔助作用。小學生具有天馬行空的想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想法中和文章相關或對文章理解有幫助的很少,此時就需要教師來指點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借此深刻認識文章內涵,此時學生在朗讀文章的過程中也會產生濃厚情感。與此同時,教師可將一些預習作業布置給學生,引導學生提前預習文章并自行朗讀,后續課堂上的朗讀環節,學生就能夠對文章所表達的意思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確保對課文的朗讀更富有感情,而在學生朗讀后,由教師講解分析文章,自然利于學生文章理解能力的有效提高。當代語文教學環節,具有不可撼動地位的就是朗讀這一教學方法,雖然說該種教學方法有一定傳統特征存在,但其往往能夠收獲可觀的教學效果,在教師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文章的情況下,久而久之,學生對文章的語感就會逐步形成并向文章意境方面聯想,借此實現對文章印象的加深。
學習經典文章時,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朗讀,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具有情節、內容、畫面、感情色彩等語句的情況下,利于學生對文章感受的增強,也能促進學生文章情感鑒賞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在后續閱讀中也能夠分辨讀到的好句好詞,此時教師引導、鼓勵學生歸納好詞、好句,進而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就能夠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學生圍繞多篇文章進行朗讀的情況下,也可對作者寫作方式進行借鑒,而模仿也是學生寫作水平有所提高的一個主要方式,且在學生朗讀一定數量文章的情況下,其能夠對比自己的文章和作者的文章,隨之一種獨到的見解也會由此產生,且在對比思考的情況下,也能夠逐步提升學生寫作水平,而這就是學生通過朗讀所獲的節奏及韻味所在。課文朗讀過程中,學生可通過一個美好意境的想象,使閱讀興趣充分激活,以此確保良好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逐步形成;而在學生朗讀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分角色圍繞片段或選句進行朗讀,也可借助表演方式將文章內容詮釋出來,能夠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進一步活躍朗讀氛圍,確保學生切實感受文章意境。
為確保學生能夠保持強烈的興趣來朗讀語文,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注重多樣朗讀指導方式的應用。該環節教師在使用常規示范讀及個別讀、分組讀等教學方式的過程中,也可在以下幾種方式方面進行積極嘗試:
第一,比賽讀。因小學生很難長久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組織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基于朗讀比賽活動的應用,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也能使學生朗讀興趣充分激活。
第二,學生之間的比賽。每個人的自我展現、被他人欣賞的心理都十分強烈,而小學生更是如此。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如果教師選擇幾名或幾組學生圍繞相同的一段課文進行朗讀,或者是通過課堂進行朗讀比賽的組織,進而讓學生彼此之間將對方的優點、不足指出,能使學生之間互相激勵,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也能夠確保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更好地把握情感并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第三,分角色朗讀。教師使用分角色朗讀時,應要求學生將人物語氣正確讀出,使人物感情充分表達出來,并借助人物語言將人物性格充分展現出來。小學語文課堂上有很多題材的閱讀文章,如記事及寫人、童話故事等,而通過分角色讀的方式,利于課堂教學趣味性的增添。
第四,表演讀。在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都具有較強的故事性特征,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來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借此讓學生進行繪聲繪色的表演,使學生深入課文意境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此一來,自然能夠實現聲情并茂的朗讀效果。
在學生具備強烈興趣的情況下,才能和文本內容主動對話,深入文本中進行朗讀,進而將自己的理解讀出。新課改強調,教師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這一理念,就可在個性化朗讀方面進行充分體現。因每個學生的人生經驗、生活積淀和文化底蘊等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可向學生方面交付朗讀的主動權,可允許學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出發,進行個性化朗讀。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要對學生多元化認知、感受文本提高重視程度,進而讓學生從不同朗讀形式出發,產生不同理解,并將自己的體驗融入其中,借此達到文本再創造目的,確保學生通過朗讀表現自己獨特感受和親身體驗,使學生對文章含義進行更好的把握和感悟。對此,在語文朗讀環節,教師要將朗讀構建成學生釋放個性的舞臺,讓學生在這一舞臺上通過朗讀來張揚自己的個性。
例如:學習《月光曲》這一課文知識時,教師課堂上讓學生展示自己朗讀的過程中,整體學生對該首曲子基本會產生一致的理解,也能夠將樂曲的曲調與節奏讀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月亮在烏云中穿行”這一句讀法方面卻存在大相徑庭的現象,即一些學生的讀呈現出了艱難的情況,如同月亮步履維艱,呈現了沉重的樂曲畫面;還有部分學生行云流水地讀出這句內容,月亮好似行色匆匆,展現了急轉直下的樂曲效果。而在教師詢問學生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時,不同學生也各持己見,一部分說天空中的烏云十分厚重,所以在其中的月亮應該想將這種黑白掙脫,因此月亮穿行時應該是努力掙扎的,朗讀時應該展現讀中的艱澀;還有部分學生則表示,烏云中穿行的月亮速度應該很快,且該句和下句對照,所以讀的過程中應該展現急切。由此可見,學生的不同爭執就展現了學生的個性體會,不僅讓朗讀呈現出了韻味,同時也是朗讀的真實寫照。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促使學生能夠發自內心地愿意、喜歡朗讀,并抱有濃厚的興趣來朗讀。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教學環節就要注重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等心理特征的充分利用,借此將各種情境巧妙創設出來,以此促進朗讀教學效率、質量的大幅度提高。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想法設法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與動力,而情境創設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朗讀指導教學手段,同時也能讓學生產生一種想讀的沖動,確保學生跟隨情境的牽引融入其中,不知不覺、有感情地讀出課文內容。對此,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就要結合情境創設和文本內容,在課堂上巧妙設境,以此牽動學生的情感、興趣、動力,推動學生主動朗讀。
例如: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知識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可設置以下開場白: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鳥的天堂》中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這一鳥的天堂中沒有一只鳥存在,你們說這可能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為了了解這一內容,讓我們走進文本去探究。在教師借助這一導語設疑的情況下,整體學生都會躍躍欲試,期待快速回答教師的問題。除此之外,教師也可通過追問及反詰、幽默等方法的應用使學生參與熱情充分調動,如讓學生表演讀,因小學生的好勝心理十分強烈,而表演讀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深受學生喜愛,而學生進行表演讀的過程中,是基于課文理解的,所以表演讀極具趣味性和形象性特征,這一過程學生借助豐富語調和形象化、逼真表演能使課文情境再現出來,借此自然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感悟的有效增進。需注意,表演讀并不適合所有文章,其主要是在一些具有較強情節性的文章中適用,如《將相和》等。
課堂時間十分有限,而要想在這有限的時間段內升華學生的認知、理解、情感,教師就要注重大膽取舍,要將時間用在點子上,借助課文中的一些重點內容來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指導。此時,更利于學生通過這些重點內容來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與情感,同時學生跟隨重點內容也會不由自主地聯系上下文,以此確保有限時間內的最佳學習效果有效實現。從以往的朗讀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大多數都是以整篇課文的朗讀指導為主,導致整體學生僅能夠朗讀一兩篇文章,之后就匆忙跟隨教師步伐來理解、分析課文內容,此種方式不僅會帶給學生一種學習壓力,導致學生難以深刻理解課文整體內容,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對課文重點的把握。為了切實解決該方面的問題,就需要教師大膽取舍,關注課文重點內容。
例如:仍然以《鳥的天堂》這一課文為例,教師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可以以其中的第8、11、12三個自然段的朗讀指導為重點。原因在于課文中的第8自然段中,作者有聯想的修辭方法運用其中,實現了大榕樹生機勃勃的生動表現,且最后的“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更是基于前面描寫出發,使作者對大榕樹的贊美之情得以充分表達。文章中第11、12自然段的描寫和襯托,作者主要是從鳥聲及鳥影、“我們”的眼睛等幾個方面出發,雖然內容中并未使用一個“多”字,但卻能夠明顯感到有數不清的鳥在鳥的天堂里,而這部分內容和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所聞形成鮮明對比。朗讀指導的策略中,教師要大膽取舍,在重點上投入時間與精力,具有更明確的目標,也能讓學生更充分地品悟,實現有效訓練的同時,促進學生語言文字品悟能力的提高,確保學生的語感積累目標有效達成。
對小學語文高段學生來說,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有一雙善于發現、善于挖掘的眼睛,要從一些富有表現的語句出發進行朗讀技巧的滲透,如此才能達到良好的品詞析句朗讀效果,且在這一環節學生也能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借助課文中的情感有效熏陶、感染學生。久而久之,不僅能幫助學生朗讀、閱讀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能為學生后續面對課文理解等考試題時的正確應對提供輔助作用,幫助學生快速找準課文理解題目的答案。
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古詩的朗讀指導為例,針對該首古詩中“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進行品讀時,對其中的“下”來說,為幫助學生理解這一字運用的精妙之處,教師就可借助“去”“往”等詞語替換成“下”字,之后讓學生體會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礎上借助地圖的展示幫助學生對黃鶴樓、揚州的地理位置進行了解,此時學生結合地圖,能夠產生這樣的感受:武漢乘船到揚州的路線中,主要是由長江順流而下,呈現出了下行的特征,因此詩句中才說“下”揚州。從順流而下方面來看,通過一個“下”將行船輕快展現了出來,同時一個“下”也使詩人的向往之情得以充分流露。這時教師抓住時機來進行朗讀指導,學生在讀“下”這一字時就會明快地讀出來,且不會產生拖音的效果,而讀到“揚州”一詞時,又回在尾音呈現出稍稍上揚的語調,借此將向往之意充分傳達出來,此時自然就在這一詞句品析中融入了重音這一朗讀技巧。
文章首先簡述了朗讀教學指導內容,之后探討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闡述了相應的指導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教師的朗讀指導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