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彥嫵 亓文娟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常州 213022)
資助育人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1]。新形勢下,教育部針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給予許多指導意見,包括信息化建設、資助政策完善、強化資助育人等方面,使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取得了長足發展。高校作為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重要載體,需要堅持貫徹落實有關教育扶貧的宗旨,以科學方法作為基礎精準認定資助對象并積極開展幫扶工作,更需要以追求效能與質量精確為目標,在資助效果、資助措施和資助平臺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在“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基礎上[2],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和成長成才的綜合需求。基于當前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的發展現狀,盡管資助育人體系規模越來越大、資助主體越來越多元、資助方式越來越豐富,但高校資助育人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卻日益凸顯[3]。結合當今可持續性減貧背景,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評價體系提出優化建議,對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
要實現高質量的資助育人,首先需弄清楚育人的根本目的及資助工作開展的實際意義。推動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目標,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要沖鋒在前,充分發揮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功能。“扶貧先扶智”,只有把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走深走實,才可以進一步高效推進立德樹人工作,幫助培養貧困家庭學生,從根本上真正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高質量穩定的脫貧。
貧苦學生的需求即為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重心所在,包括物質層面及精神層面。高校通過建立貧困學生資助服務機制以助力資助育人工作高效開展,包括助學貸款、勤工儉學和助學金等方面,滿足貧困學生物質層面需求,有助于緩解貧困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壓力,提供較為基礎的物質保障;貧困學生在大學期間正處于心理和生理較不成熟的階段,經常會面臨因不適應新環境而造成的心理困惑問題,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可以有效緩解貧困學生產生的心理焦慮,幫助貧困學生疏導心理問題,在精神層面給予激勵支持。由此可見,高效資助育人工作可以在物質方面至精神層面給予貧困學生幫助,引導其成長成才,促進貧困學生的全面發展[4]。
為探究當今可持續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優化路徑,研究以高校為調研基點面向不同人群開展了廣泛的問卷調查,共發放432 份問卷。將部分無效問卷剔除后,共回收有效問卷368 份。問卷調查內容以“精準”為前提,從資助對象、資助力度和資助路徑三個大方面出發,探討了關于資助對象識別、資助育人形式、資助育人體系探究等23 個指標,具體問卷設計框架如圖1所示。樣本概況如下。經濟困難學生252 份、占比68.47%,未受過資助學生98 份、占比26.63%,教師18 份、占比4.89%。
當前,高校學生助困工作出發點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其已納入相關政策體系的設計中。在調查數據中,27.6%的調查樣本表示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在資助對象精準識別方面存在不足,其中18.9%的調查樣本認為資助評定標準有待完善。側面表明針對如何評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高校層面并沒有較為明確的標準,其工作開展尚缺乏協同機制。盡管各高校針對資助育人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有較高的自主權及靈活度,但面對復雜多樣的群體特征和家庭經濟情況,靠單一、僵化的資助育人標準不僅不能滿足工作實際需要,還會導致資助認定工作精準度欠缺,無法較好地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資助育人工作成效缺乏科學化、人性化和精準化。
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會忽視對貧困學生的能力培養,導致資助育人工作成效單單停滯在緩解經濟壓力階段,沒有延伸提升經濟困難學生專業技能能力等更高層面的資助成效,在社會價值層面產生的成效相對較少。通過調查顯示,33.7%的調查樣本認為資助育人工作在貧困學生精神育人方面成效較差,25.6%的調查樣本認為資助育人工作應延伸至提升學生就業技能、增加誠信教育等方面。現今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盡管在物質及精神層面給予貧困學生極大的激勵支持,但無法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成效,缺乏對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及就業技能等方面的培養。
調查數據顯示,34.8%的樣本反映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建設數字化應用較少,其中79.6%的調查樣本認為資助育人體系數字化應用問題反映在資助對象畫像數據較少、資助平臺數據建設不足、數據引領資助育人措施動態調整等方面,現今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在數字化應用方面仍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并沒有達成數據與育人相融合的局面,僅將資助育人數據通過紙質記錄或簡單導入至學校資助育人平臺中,沒有深入挖掘數據驅動資助育人體系建設發展的必要性。
在開展調查中,曾受過資助的經濟困難學生群體中83.6%表示對資助育人政策較為了解,但相較未受過資助的學生群體,78.7%表示并未深入了解過高校資助育人政策及工作開展流程,因此無法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具體成效做出有效評價,側面反映出高校需擴大資助育人政策知識認知的普及度,讓更多同學可以通過學校宣講會等方式了解資助育人政策,扎實推進學生資助工作,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在宣傳方面有待提高學生層面資助育人政策相關知識的認知率。
針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中的困難學生認定,高校應秉持既要以人為本、又要客觀公正的原則[5]。在此基礎上,高校可以構建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識別指標體系,包括學生家庭情況、學生消費情況等,在學生提交貧困證明相關材料的情況下,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以確定參與評選的學生是否符合貧困生認定標準。同時,可以通過指標綜合得分對貧困生具體貧困等級進行劃分,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貧困生識別方面達到精準資助的效果,提升資助認定的精準度,因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將資助育人工作體系中的貧困學生按地區進行劃分會大大增加貧困生認定的困難程度,因此可以將貧困生所在省份加入指標體系考慮之中,彌補因地區差異而產生的分歧。此外,可以加強“學校—學院—班級”三點一線貧困學生認定制度管理,定期組織相關人員參加資助工作業務培訓與學習,不斷提高學生資助隊伍的執行力和專業化水平,推進班級、學院、學校困難生認定評議小組建設,進一步健全資助育人困難學生識別機制,著力形成協調順暢、合作緊密的資助育人工作新格局。
資助育人體系的工作重點在于“物質+精神”育人相結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校可以從資助貧困學生中選樹典范,將德育一體化思想教育的工作優勢充分發揮,通過榜樣評選等活動,在高校內部營造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積極進取的育人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正向激勵作用。資助育人的工作內涵可以拓展至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挫折教育等精神層面。在感恩教育層面,高校可以積極引導貧困學生參加支教、獻血等志愿服務活動;在誠信教育層面,高校可以面向貧困學生開展誠信專題講座,強化受助學生的誠信意識,引導學生將誠信內化為自身品質;在挫折教育方面,高校可以面向貧困生開展專項心理教育課程,定期對困難學生進行心理困惑輔導、心理壓力緩解等幫扶工作,對貧困學生應對壓力時的挫折解決方法進行細化。除此以外,高校可以定期開展就業培訓專題講座,提高困難生的就業技能,幫助貧困生減小就業壓力。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精準化的重要需求是實現數字化。數字可以顯著驅動育人工作質量提升。實現數字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包括受資助學生數據平臺構建、受資助學生數據互通、受資助學生發展數據記錄。在數字化應用方面,首先,需要搭建資助學生信息系統,為貧困學生提交材料提供信息化手段。信息系統作為數字化平臺可以加深資助認定者和受資助學生的聯系,降低了操作煩瑣度,同時可以保護受資助學生的隱私。其次,受資助學生數據互通方面,現今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相關的部門多處于“信息孤島”狀態,均以各自部門需求收集相關數據,并沒有實現數據共享,導致資助學生數據較為分散,不利于對受資助學生開展數據分析以挖掘其內部需求。高校可以通過搭建的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共享,幫助資助育人相關部門高效達成精準資助育人效果。受資助學生發展記錄數據相較學生基本情況數據尤為重要,高校可以綜合考量受資助學生的學業情況、職業發展、個人綜合發展,建立學業、職業、個人指標體系以記錄受資助學生發展情況數據,將數據賦能至受資助學生發展鏈中。
資助育人工作開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充分了解資助育人政策。因此,加強資助育人相關政策的宣傳,可以豐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載體。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制定資助育人工作宣傳方案,通過官方微信號、櫥窗宣傳欄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資助工作宣傳;入學新生可以組織開展資助政策專題宣講會,供學生學習資助育人相關政策及工作開展流程。除此以外,高校可以將資助育人相關知識收錄進學生手冊中,供學生查閱;將實踐與資助育人工作相結合,在寒假和暑假組織實踐團隊開展資助育人宣講和發放宣傳資料,進一步擴大資助育人學生覆蓋面;開通網上學生資助工作咨詢平臺,解答學生對資助工作相關疑惑,確保學生相關問題可以及時得到受理;敦促學生開展以資助育人為主題的班會,從班級層面較為深入地宣傳國家相關資助政策及學校具體資助育人工作流程。
本文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法,在可持續性減貧的背景下來對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效果進行量化評價,助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建設,具體結論如下所示。
一方面,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以“精”為工作出發點,精確認定資助群體,構建資助學生數據平臺,建立精準育人資助機制。高校在資助育人中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開展工作,如設立專項獎學金,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高校資助育人相關部門應加強聯系,實現數據共享,避免“信息孤島”現象產生,加強評估反饋,注重資助學生培養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加強受資助學生長期成長發展的跟蹤,尤其是學業情況等方面,除此以外,加強對助學金使用情況的跟蹤,切實發揮資助的育人功效。
另一方面,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應在“助”中追高效,推進資助項目的高效管理。在資助過程中要重視資助育人具體成效,同時也要加強資助工作的過程化監督。通過信息化平臺,定期記錄資助學生發展情況,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受資助學生開展綜合評估,根據受資助學生某一時段的具體數據構建數學模型,分析其內在需求并在此基礎上給予受資助學生相關激勵。在三全育人基礎上,根據學生實時發展情況進行資助工作動態調整。除此以外,在資助育人工作開展中強調人文關懷,加強受資助學生的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和挫折教育,使資助育人在精神育人層面實現高效發展,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質量,也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資助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