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闖 劉肖漢 蓋建軍 陳 靜
(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 210036)
江蘇省鯽魚養殖面積和產量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全國鯽魚養殖看江蘇,江蘇鯽魚養殖看鹽城”,充分肯定了江蘇鯽魚養殖產業發展的貢獻和地位。從2013-2020年的全國漁業統計數據看,江蘇鯽魚產量保持在60萬噸左右,占全國鯽魚養殖產量的22%左右。
然而,受鯽魚鰓出血病、孢子蟲病的沖擊和影響,近年來,江蘇鯽魚養殖情況有了新變化,池塘精養鯽魚模式遭受很大沖擊,精養面積萎縮嚴重,養殖產量降幅明顯。江蘇省大宗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健康養殖創新團隊(JATS[2021]365),通過電話抽查、實地調研、專家咨詢、入企入戶服務等方式,結合全省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的有關數據,對全省鯽魚養殖現狀有了基本掌握,現將全省鯽魚養殖現狀簡要分析如下。
據2021年的全省鯽魚養殖統計數據,養殖面積(主養、混養、套養)約為111.75萬畝、養殖產量35.49萬噸,見表1。其中,鯽(含本地鯽、黃金鯽、合方鯽等)養殖面積約為42.32萬畝,產量為16.48萬噸,折合畝產量約為194.74kg;異育銀鯽養殖面積約為69.44萬畝,產量為29.69萬噸,折合畝產量約為213.78kg。

表1 2021年江蘇13個設區市鯽魚養殖面積與產量
鯽魚主養模式下,鯽魚平均畝產量為800kg左右;鯽魚與草魚、鯽魚與鳊魚、鯽魚與四大家魚、鯽魚與斑點叉尾鮰、鯽魚與鱸魚等品種的混養模式下,鯽魚的平均畝產量宜為250-600kg,從調研的數據來看,鯽魚畝產量大于500kg的面積偏低,因此,本文以鯽魚畝產量≥400kg為統計口徑,統計分析江蘇13個設區市的鯽魚主養以及以鯽魚為主的混養面積,見表2、表3。從表2可以看出,2021年,江蘇13個設區市本地鯽主養以及以鯽魚為主的混養面積約為17.84萬畝,鯽魚產量12.83萬噸;從表3可以看出,江蘇13個設區市的異育銀鯽主養以及以鯽魚為主的混養面積約為32.69萬畝,鯽魚產量23.15萬噸。

表2 2021年江蘇13個設區市本地鯽養殖面積與產量(鯽魚畝產量≥400kg)

表3 2021年江蘇13個設區市異育銀鯽養殖面積與產量(銀鯽畝產量≥400kg)
近年來,江蘇鯽魚養殖模式常見的有鯽魚主養模式,鯽魚與草魚、鳊魚、斑點叉尾鮰、四大家魚等混養模式。
2.1 鯽魚主養模式
鯽魚主養模式1(里下河地區):苗種放養方面,畝放養鯽魚1200-1600尾、草魚20-50尾、白鰱120尾、花鰱20-50尾;飼料選擇上,配合飼料粗蛋白含量一般在30%以上,每畝飼料用量0.5-1噸;起捕方式上,一般中途起捕熱水魚,鯽魚規格達200g/尾即可根據市場售價酌情起捕上市。
鯽魚主養模式2(鹽城模式):苗種放養方面,畝放養規格為10-20尾/kg鯽魚1600-2200尾,放養規格為4-10尾/kg的鳙魚30-50尾、白鰱30-50尾;飼料選擇上,4-5月份選擇粗蛋白含量為28%的飼料,6-7月份選擇粗蛋白含量為30%的飼料,8-9月份選擇粗蛋白含量在33%的飼料,10月份選擇蛋白含量在30%的飼料;餌料系數常見為1.4-1.8;大豐養殖戶一般賣熱水魚,賣熱水魚的時間在7月底和9月底,可賣兩次;射陽的養殖戶不賣熱水魚。
鯽魚魚種培育模式:苗種放養方面,畝放養規格2000尾/kg的鯽魚魚種5000-6000尾、放養規格2000尾/kg的鳙魚魚種1000尾、放養規格2000尾/kg的鰱魚魚種1000尾;飼料投喂方面,根據“就小不就大”的原則來選擇配合飼料的粒徑,飼料粒徑宜為1.5-2.5mm,飼料蛋白含量為30%-36%,根據水溫、天氣、魚體大小、吃食等情況進行投喂,培育至春節前后,鯽魚魚種、鳙魚魚種、鰱魚魚種的規格分別約為150g/尾、250g/尾、150g/尾,培育成活率約為90%,捕撈出售或分池;鯽魚魚種、鳙魚魚種、鰱魚魚種的預期畝產量分別為800kg、110kg、130kg。
省內其它地區的鯽魚主養模式,各苗種放養及管理措施,基本上符合上述2個模式的情況。
2.2 鯽魚混養模式
草魚+鯽魚混養模式(宿遷):苗種放養方面,春節前后,畝放養100g/尾的草魚1500尾、50g/尾的異育銀鯽200尾、500g/尾的鳙魚100尾、500g/尾的鰱魚50尾;飼料選擇上,配合飼料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草魚膨化飼料,粗蛋白含量為25%-28%。
草魚+鯽魚混養模式(泰州):苗種放養方面,12月至次年3月,畝放養規格為350-500g/尾的草魚200-300尾、規格為50g/尾左右的鯽魚1500尾、規格為150g/尾的鳙魚種100尾、規格為100g/尾的鰱魚種140尾;6-8月份,起捕草魚出售,11-12月,起捕鯽魚出售,年底干塘起捕鰱鳙魚出售。
鮰鯽混養模式:苗種放養情況見表4。

表4 斑點叉尾鮰與鯽魚混養模式
2.3 鯽魚養殖品種
目前,江蘇鯽魚養殖常見的食用魚品種(系)主要有本地鯽、黃金鯽、湘云鯽(含湘云鯽2號)、合方鯽、長豐鯽、金山鯽、津新烏鯽等,觀賞鯽魚品種主要有紅白長尾鯽、藍花長尾鯽。黃金鯽養殖面積占優勢的設區市有:鹽城、徐州、宿遷;湘云鯽養殖面積占優勢的設區市有:宿遷、徐州、淮安。其他鯽魚養殖品種僅為少數承包戶散在養殖。
在多年的養殖生產實踐中,規模養殖企業及個體養殖戶等養殖主體創建了先進的鯽魚精養模式、鯽魚多品種混養模式、大規格鯽魚魚種培育模式,顯著地提升了池塘生產效率,在盡可能地節約資源和降低養殖污染的前提下,做到了平均成本效率較高,養殖主體成本最小化、養殖經濟效益最大化,并且制定了可以規范化操作的相關技術規程,養殖模式成熟度高,示范輻射效應強,便于一般養殖戶采納利用。
隨著養殖主體盲目追求產量和效益最大化,銀鯽養殖密度過度增加,養殖環境負荷超載,鯽魚孢子蟲病等病害嚴重制約了異育銀鯽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協同蘇州大學、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對銀鯽細菌性敗血癥、孢子蟲病等重大養殖病害的防控進行了科技攻關,從苗種檢疫、疫苗研制、飼料營養、免疫增強劑的篩選、SPF鯽魚苗種生產技術等方面,在生態防控銀鯽細菌性敗血癥、孢子蟲病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創新性地在鯽魚養殖池塘中混養一定密度的底棲經濟蝦、蟹,攝食和降低養殖池塘中的孢子蟲生活史里中間宿主(底棲寡毛類)的豐度,有效阻斷了孢子蟲的繁殖擴增。重大養殖病害防控技術的建立和突破,項目區銀鯽細菌性敗血癥、孢子蟲病發病率低于7.5%,死亡率低于10%,投入品(用藥量)資金減少30.7%、重量減少5.63%。
1.池塘亟需標準化改造。江蘇鯽魚現有的養殖池塘普遍沿襲了傳統養殖方式的結構和布局,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少,功能不完善。此外,規模養殖企業少,承包戶養殖居多,且池塘尤其是沿海灘涂池塘單體面積大(100-1000畝)。加之,絕大多數池塘缺乏水源水處理和養殖尾水排放設施,運行時間長且得不到應有的維護,池塘嚴重老化問題明顯,嚴重影響鯽魚養殖病害防控效果。
2.養殖技術及信息服務供需不匹配。從需求側看,鯽魚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都比較高,養殖戶對從養殖到銷售全過程相關服務需求高,而多數養殖戶從產到銷的自我服務能力明顯不足,對養殖技術、病害防治技術、市場化信息服務的需求依賴性強。從供給側看,鯽魚優質抗病種苗供應不足,良種覆蓋率低,養殖技術培訓多重理論輕實踐,接地氣的實用技術少、培訓內容不能緊扣養殖戶需求、培訓實效性不高;養殖戶獲取市場信息主要依靠自身渠道,容易出現信息獲取滯后和信息精確性低的問題,進而影響經營決策。也就是說,養殖戶在品種優化、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給,供不應求或供需結構性失衡阻礙著江蘇鯽魚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3.水質調控效果不佳。水質調控效果對鯽魚養殖至關重要,而高密度養殖容易對水質造成嚴重污染。鯽魚養殖一方面是面臨水源約束趨緊,另一方面是養殖戶調節水質和處理養殖尾水的方式粗放,改善水質的方法首選加注新水措施,其次,水體懸浮物指標高,透明度低,選擇生石灰和微生態制劑調劑水質,水質調優效果不佳。
4.鯽魚鰓出血病常發難控。鯽魚鰓出血病是由鯉皰疹病毒2型感染鯽魚引起的鯽造血器官壞死病,該病發病快、傳染能力強、死亡率極高,給養殖戶帶來慘重的養殖損失。受鯽魚鰓出血病的侵擾,江蘇異育銀鯽傳統主產區和集中連片養殖區的養殖戶,改養其它特色淡水魚,比如斑點叉尾鮰、黃顙魚等。
漁業是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增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作用。江蘇鯽魚養殖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行業內被廣為借鑒。然而與豐富的養殖經驗相比,近年來,江蘇鯽魚精養面積嚴重萎縮、產量明顯下滑,某種程度上來說,江蘇鯽魚養殖產業過往的成功,可能僅僅是建立在長期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之上,仍缺乏系統的、基于更多的池塘養殖生產數據的積累,以及核心養殖技術的提煉。從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的角度看,合適的鯽魚養殖模式應該是什么?江蘇鯽魚養殖產業發展之路如何能更順暢?
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省大宗魚類產業技術體系健康養殖團隊給出以下淺見:
(一)加快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
省、市、縣(市、區)等各級財政應設立專項資金,根據財政能力安排漁業發展補助資金,盡可能地提高扶持集中連片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補助標準,遴選農業龍頭企業、漁業企業、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國有農場、水產家庭農場、養殖大戶等養殖主體作為建設單位先試先行,其建設資金與財政補貼標準的比例為0.7:1或0.8:1。在廣泛征求建設實施方案合理性和可落地執行性的同時,做好廣泛宣傳工作,提高養殖主體對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必要性的認識、理解和積極參與度,以財政資金撬動養殖主體投入更多的池塘改造資金。
(二)注重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
新型漁業經營主體是實現漁業現代化的重要組織載體。針對漁業經營主體中老齡化現象嚴重的現象,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的著力點應側重在以下方面:一是穩定既有主體,通過漁業機械替代勞動力和加強技術培訓及指導的方式,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需求摸底調查,優化培訓內容和改善培訓方式,增強技術培訓實效,加強對老齡養殖戶對智能電子設備和獲取自媒體養殖技術信息的培訓,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實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延緩老齡養殖戶退出養殖領域的過程;二是培育新生力量,利用好江蘇優越的涉漁大中專院校教育資源,設立財政扶持政策,從上述院校中吸納畢業生到漁業經營主體從事水產養殖相關工作,培育出一批經濟實力強、帶動能力強的的漁業經營主體,樹立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典型,優化漁業人才隊伍梯隊結構,加快鄉村振興。
(三)加強多元協作。構建由涉漁院校、科研院所、推廣機構、漁業生產經營主體等組成的產學研推深度融合機制,協同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漁業養殖技術推廣、生產服務和教育培訓,推進創新鏈、技術鏈、產業鏈、服務鏈和教育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對鯽魚養殖產業的良種及養殖病害等瓶頸問題進行突破解決,保障江蘇鯽魚養殖產業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