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卉 張騰 李新 陳小瑜 何亞鵬 吳紅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臨床通常表現為呼吸困難、疲勞、運動不耐受等癥狀,肺康復可減輕此類癥狀,改善預后[1]。研究調查顯示,COPD患者肺康復的參與率僅為8.3%~49.6%,而其中高達36.7%的患者中途退出,參與依從性不佳[2],且肺康復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其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健康行為的相關知識及動機,且不能及時受到專業人員的指導、缺乏有效的溝通等[2-4]。信息-動機-行為(IMB)技巧模型是一個框架,通常用于增強患者的健康行為以及對行為預測因素的解釋,已被用于解釋各種患者的健康行為依從性[5-6],評估不依從性的障礙并檢驗該理論模型。本文采用IMB技巧模型,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COPD患者的肺康復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為今后制訂科學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
選取2021年5—10月在山西省某三級甲等醫院符合納入條件的COPD門診患者200例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21修訂版)[1]診斷為COPD;能進行溝通交流;知情同意。排除條件:認知功能障礙;重要臟器功能嚴重障礙。參與調查的200例患者中,男178例(89.00%),女22例(11.00%);居住地:城鎮20例(10.00%),農村180例(90.00%);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6例(63.00%),中專及高中31例(15.50%),大專及以上43例(21.50%)。
(1)COPD知識:采用由鈕美娥等[7]參考國外學者編制的COPD知識問卷(BCKQ)評價患者的知識水平,內容涵蓋COPD疾病的本質、病因、臨床癥狀、肺部感染、康復訓練、家庭氧療、吸煙、抗生素應用、類固醇激素治療、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應用10個主題。每個主題下設3個問題,問卷共30個問題。每個問題回答正確得1分,回答錯誤或不知道則不得分。問卷總分滿分為30分,總分<18分為低水平,18~24分為中水平,>24分為高水平。本問卷 Cronbach’sα系數為 0.78。
(2)健康信念:研究人員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8-9]評價患者的健康信念,該量表包含積極態度、積極行動及密切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條目3和條目6是反向評分,其余均為正向評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希望水平越高。Cronbach’sα系數為0.85。
(3)社會動機: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評價患者的社會支持水平,該量表由肖水源[10]編制,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共10個條目,分值越高,社會支持就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96。
(4)自我效能: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CSES[11]用于評價COPD患者在各種情況下避免或應付呼吸困難的自信心。中文版CSES由香港理工大學黃金月教授改良修訂,重測信度為0.88,內容效度為0.74。量表包括5個維度,共31個條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依次計1~5分,分別為“非常無信心、無信心、有少許信心、相當有信心、非常有信心”。總分13~65分,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5)肺康復鍛煉依從性:研究人員依據相關文獻[12-13]制定鍛煉處方,包括是否了解呼吸康復鍛煉知識;是否能按照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功能鍛煉;每天進行功能鍛煉的時間及次數。鍛煉處方要求100%完成,鍛煉的時間和次數完成量≥70.00%、40.00%~69.99%、<40.00%分別定義為依從性好、一般、差,并分別計3分、2分、1分。
采用面對面收集的方式,不能自行完成者由研究者協助,問卷當場收回。共發放200份問卷,全部收回,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應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分類變量以百分比表示,連續變量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模型擬合及路徑分析應用AMOS 23.0軟件,采用最大似然法對模型進行擬合,擬合度采用卡方自由度比(χ2/df)、擬合優度指數(GFI)、調整擬合優度指數(AGFI)、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增值擬合指數(IFI)、比較擬合指數(CFI)進行檢驗,采用路徑系數分析信息、動機、行為技巧對康復依從性的作用路徑。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依據IMB技巧模型[5]進行結構方程模型構建,以COPD知識總分、健康信念總分、社會動機總分為外生顯變量,以自我效能總分為內生顯變量、肺康復鍛煉依從性總分為內生潛變量。
根據修正指數,通過殘差修正指標,修正后的各擬合參數為:χ2=32.027,χ2/df=2.669(<3),GFI=0.962(>0.9),AGFI=0.885(>0.8),RMSEA=0.092(0.08~0.1),IFI=0.985(>0.9),CFI=0.985(>0.9),模型的擬合度較好。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見圖1。由表1可知,COPD知識、健康信念、社會動機對自我效能均具有顯著正向效應(P<0.05),健康信念、社會動機、自我效能對肺康復鍛煉依從性具有顯著正向效應(P<0.05)。COPD知識、健康信念、社會動機通過自我效能間接影響依從性;自我效能對肺康復鍛煉依從性的影響效應最強。影響因素效應分析見表2。

表1 路徑系數

表2 肺康復鍛煉依從性行為影響因素效應分析

圖1 基IMB技巧模型的COPD患者肺康復依從性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圖
IMB技巧模型認為,信息和動機是行為改變的基本決定因素,可以通過行為技巧間接影響行為改變;當復雜或新穎的行為技巧不需要用于改變行為時,信息和動機也可能直接影響行為的改變[5]。研究結果表明,信息、動機與行為技巧影響健康行為,這與Tsamlag等[14]的研究一致。因此,IMB技巧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調查對象的康復依從性,說明采用IMB模型探討COPD患者肺康復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具有可行性。
3.2.1 知識與動機之間中度相關,對自我效能具有直接效應COPD知識與健康信念、社會動機呈正相關(r=0.694,0.796),表明隨著知識的增長,患者會有積極的態度和信念,也會促進自身知識的獲取,這意味著增加知識可以增加動力,積極的患者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本研究中,知識和動機對自我效能有直接影響,知識對自我效能的影響高于動機。原因可能是COPD患者多數為老年人,缺乏康復鍛煉的知識,甚至有75.5%的患者鍛煉方法不正確[15],而呼吸困難更加削弱患者肺康復鍛煉的信心。因此,臨床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的時候要注重安全鍛煉知識的普及,包括鍛煉能力評估、發病識別與自救指導。
3.2.2 知識、動機、自我效能對康復依從性具有直接或間接正效應路徑分析結果顯示,COPD知識對康復依從性的總效應為0.386。COPD知識對依從性沒有直接效應,通過影響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康復依從性。結果與最初的IMB技巧模型的假設不同,但與之前的研究結論一致[16],疾病知識是正確康復鍛煉的前提,但知識不足以充分解釋和提高健康行為的依從性,這表明,盡管知識在促進康復鍛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提高依從性并無必要。
表2結果顯示,健康信念、社會動機對康復依從性的總效應分別為0.416,0.282。健康信念、社會動機不僅對依從性具有直接正效應,而且通過影響自我效能間接影響康復依從性,直接效應大于間接效應,因此,建議護理管理者在開展康復行為依從性干預時,應更加重視對COPD患者動機的教育,闡明其重要性,樹立患者對康復的信心,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加強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對康復鍛煉的鼓勵和支持[17]。
與COPD知識、健康信念、社會動機相比,自我效能對依從性行為的影響效應更大。自我效能理論[18]提出,自我效能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指在自我調節系統中對其能力的判斷,該理論認為,自我效能調節知識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影響著動機和行為,從而決定是否堅持健康行為[19]。與Wang等[20]研究一致,即對于復雜行為,知識和動機不足以決定行為改變,雖然知識和動機在獲得技能和信心方面很重要,但即使是最知情和最積極的患者,在缺乏實踐技能的情況下,也可能難以堅持健康行為。因此,通過提高肺康復鍛煉技能和自我效能,而不是簡單地增強知識和動機,才能提高肺康復鍛煉的依從性,臨床護理人員應重點指導和實施COPD患者具體的肺康復鍛煉方法。由于呼吸困難導致患者恐懼康復鍛煉,為其提供安全可行的康復鍛煉尤為重要,包括居家康復節能指導、平衡功能鍛煉等,加強患者自我管理[21],從而提高自身技能,增強應對疾病的信心,最終提高鍛煉依從性。
總之,本研究證實了IMB模型可以應用于COPD患者肺康復鍛煉,護理人員可在理論模型的指導下,結合患者的需求制訂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提高肺康復鍛煉的依從性。本研究的樣本量少且代表性有限,未來要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抽樣;尚缺乏有關健康行為調節因素的分析,如患者的心理狀態、生活狀況等因素,待今后的研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