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夢婷 肖丹
婦科腫瘤指發生于子宮、卵巢、輸卵管、宮頸等處的惡性腫瘤,對女性身體健康危害極大,若不及時治療,可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目前,手術是治療婦科腫瘤的有效手段,患者在軀體疾病得以救治的同時,由于對手術效果擔心及術后疼痛等因素,極易出現焦慮、抑郁、悲觀甚至絕望等心理問題,其中焦慮是圍手術期最典型的表現之一[1]。焦慮可引起機體交感神經活動及神經遞質的變化,降低其痛覺閾及耐痛閾,導致術后疼痛加劇,使圍術期鎮痛藥物用量增多,也會使免疫功能下降和內分泌失調,造成諸多不良反應,對患者預后會產生不良影響[2]。因此,臨床上亟需一種有效措施來解決圍手術期患者的焦慮狀態。近年來研究發現,中醫技術在緩解圍手術期患者焦慮情緒具有獨特優勢[3]。頭面部經絡梳理是一種中醫護理技術,可疏通經絡、梳理氣機,具有操作簡單、患者易接受、無副作用的特點[4]。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頭面部經絡梳理應用于婦科腫瘤圍術期患者中的效果。
選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我院擬行手術的婦科腫瘤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納入條件:符合婦科腫瘤的診斷標準,具有手術指征;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焦慮的診斷標準[5];年齡30~60歲;首次行婦科腫瘤手術;有基本的交流配合能力,能完成檢查與評定;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其他精神疾病;存在嚴重認知功能不足或交流障礙;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冠心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繼發性焦慮;近1個月服用過抗焦慮類藥物或采用其他療法進行治療;酗酒史或藥物濫用史;合并嚴重軀體及腦器質性疾病;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觀察組年齡30~60歲,平均年齡49.74±6.60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0例,中學30例,大專及以上23例;婚姻狀況:已婚54例,未婚或離異9例;疾病類型:卵巢癌22例,宮頸癌21例,子宮內膜癌20例。對照組年齡31~60歲,平均年齡48.68±6.53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2例,中學29例,大專及以上22例;婚姻狀況:已婚55例,未婚或離異8例;疾病類型:卵巢癌19例,宮頸癌20例,子宮內膜癌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入院后護理人員向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及相關注意事項,做好術前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治療成功案例,幫助其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另外協助患者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并向患者講解圍術期相關注意事項,術前12h禁食禁水,術中嚴密監測患者病情變化,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對癥處理。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頭面部經絡梳理,具體如下:①頭部梳理。于術前30 min進行,患者取仰臥位,頭放正,全身放松;操作者先以雙手指張開輕輕按壓整個頭部約2 min;選用牛角梳,梳齒間距0.5 cm,沿督脈、肝膽經、膀胱經、三焦經等經絡進行梳理,即沿督脈自神庭、上星、囟會、前頂梳至風府、啞門穴,沿肝膽經自曲鬢、角孫、頭竅陰、陽白梳至腦空、風池穴,沿膀胱經自曲差、五處、承光、通天梳至玉枕、天柱穴,沿三焦經自一側角孫沿率谷、神聰梳至百會,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每條經絡8~10次。②面部穴位按摩。于患者術后蘇醒后30 min進行,操作者采用一指禪推法進行穴位按摩,先自素髎穴沿印堂穴推至神府穴,重復4~5次;自印堂穴分別沿攢竹、魚腰、絲竹空和沿睛明、承泣、四白、球后、瞳子髎推至太陽穴,重復4~5次;再取印堂、神府、攢竹、魚腰、絲竹空、睛明、承泣等穴位,以穴位為中心,用雙手拇指對應兩側重點按揉,力度從輕慢慢變重,每穴約10 s;以提拉耳尖法雙手捏耳尖向上牽拉約10 s;最后以雙手掌心揉搓雙耳約10 s。
(1)焦慮:兩組患者于術前1 d晚和術后麻醉蘇醒后6 h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焦慮情緒,該量表包括15項負性詞、5項正性詞共20個條目,每項評分1~4分,總分80分,分數越高焦慮癥狀越嚴重。
(2)生活質量:兩組患者于術前1 d、術后1個月采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定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等8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3)護理滿意程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量表(NSNS)評價,包括護士工作能力、護理服務態度等19個條目,用5級評分法,總評分范圍19~95分,分為非常滿意(≥77分)、滿意(58~76分)、一般滿意(39~57分)、不滿意(≤38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構成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1 d晚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麻醉蘇醒后6 h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評分比較(分)
兩組患者術前1 d SF-36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前1d、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程度比較
近年來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手術已成為臨床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手術創傷較大、術后痛感嚴重、麻醉風險、術后并發癥等因素,使患者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應激反應,導致各種負性情緒發生,其中以焦慮最為突出[6]。研究證實,手術患者的焦慮水平明顯上升,導致機體交感神經活動及神經遞質的變化,使患者心率、血壓、呼吸頻率上升,并增加術中麻醉藥物及術后鎮痛藥物用量,還可導致麻醉蘇醒延遲、拔管時間延長,引起各類術后并發癥,最終對手術愈后造成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7-8]。因此,在積極專科治療的同時,還應盡早、及時地對圍術期患者提供必要的干預,以消除或減輕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9-10]。
中醫學中,焦慮屬“郁證”“不寐”“驚悸”“怔忡”“臟躁”等范疇,其病因多為臟腑虛弱或氣機失常,因此其治療宜清火消慮、調節臟腑功能及陰陽氣血[11]。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其中頭部為諸陽之會,14條經絡中有7條經絡通過頭部,對控制和調節機體的生理活動具有主導作用[12-13]。大量文獻證實[14-16],從臟腑和經絡間關系的角度出發,通過合理的經絡、配穴施以梳理、推拿、針灸等中醫療法,可有效調節手術患者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等多種功能,從而緩解焦慮癥狀。本研究將頭面部經絡梳理應用于婦科腫瘤患者的圍術期護理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麻醉蘇醒后6 h SA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1個月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表明相比于常規護理,頭面部經絡梳理應用于婦科腫瘤圍術期中獲得了較好效果,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緩解,能夠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以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可知,頭面部經絡梳理以中醫理論為基礎,通過梳理頭部經絡、按摩頭面部穴位,達到溫經通絡、調和氣血、醒腦定志、寧心安神的作用[17-18]。同時梳理可刺激頭面部穴位產生興奮作用,并通過傳入神經達到大腦皮質或延髓,通暢頭部經絡氣血,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19-20]。此外,頭面部經絡梳理還可調暢全身氣血,理陰陽之失調,從而調節情志、醒腦開竅、安神定志,對促進患者術后病情恢復具有重要作用[21-22]。
綜上所述,頭面部經絡梳理應用于婦科腫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效果顯著,能改善患者焦慮癥狀和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程度。但受到研究時間、樣本量、科研設備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較多不完善的地方,為了保障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期待后續更大樣本、更長時間的研究,以觀察更加詳細的遠期療效變化,從而進一步完善婦科腫瘤圍術期的護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