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韜
(成都萬華新城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213)
麓湖生態城C10組團項目占地面積13 058.42 m2,包括2棟高層住宅、1棟多層商業和1個2層地下室,總建筑面積約57 299.32 m2。本工程±0.000為495.700 m,基底標高按486.65 m控制(其中主樓土壩一側有圓圈圖案范圍挖填場平標高統一按487.55 m控制);臨嘉州路基坑邊坡坡頂卸荷平臺寬度按2.0 m控制,另增加3.0 m寬的安全平臺,平臺標高按492.70 m控制。綜合基坑周邊道路、環境標高情況,各段基坑實際開挖深度預計分別為:基坑AB段、CD段0.0~3.0 m,基坑BC段3.0~13.05 m(含臨嘉州路紅線外側),應觀測該建筑基坑的變形。具體平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麓湖支護平面布置
基坑變形觀測應重點關注基坑的變形情況,做到科學、準確、及時的分析和預報,全面掌握變形體的變形狀況,為施工及設計部門提供可靠數據,并正確指導施工,確?;蛹爸苓吔ㄖ锇踩?,從而建立先進的信息化施工模式,同時也為施工質量的評定提供客觀評判依據。依據設計要求,本工程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及動態化設計和信息化施工的監測要求,主要對基坑頂水平位移、基坑頂豎向位移進行變形觀測。實施基坑水平位移監測時,應在基坑頂部設置觀測標志,并使用全站儀對坡頂水平位移進行有效監測,通過觀測各點的累積位移量、位移速率變化來分析基坑邊頂部的變形情況;基坑豎向位移點與水平位移點共用,豎向位移用精密水準儀及配套的銦瓦鋼尺進行豎向位移監測,通過觀測,記錄觀測點的累計沉降量以及沉降變化速率來,用以分析基坑支護結構變形狀況。
(1)監測時宜符合要求:設置穩定的基準點、工作基點點位,保證監測依據的有效性;采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設備;固定觀測人員;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工作。
(2)監測項目初始值設置,應事前至少連續觀測3次,取其穩定值的平均值。
(3)對于精密的光學對中裝置的誤差調校,其對中誤差不大于0.5 mm。
(4)應根據水平位移報警值,確定基坑圍護墻(坡)的頂水平位移監測精度,具體如表1所示。
(5)應根據豎向位移報警值,確定基坑圍護墻(坡)頂豎向位移監測精度,具體如表2所示。
(6)應按照閉合環線或者附合水準路線的方式,將各監測點、水準點或工作基點進行組合。
進行位移觀測點布設時,應參照設計文件并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執行,按照B1#~B12#的編號,對基坑頂部水平位移觀測點進行布設;按照B1#~B12#,對基坑豎向位移觀測點進行布設??晒灿秘Q向位移觀測點及水平位移觀測點。項目

表1 基坑圍護墻頂水平位移監測精度

表2 基坑圍護墻頂豎向位移監測精度
監測使用的全站儀設備為索佳SET510K(角度±2″,距離:±1.5 mm+2×10-6D)及南方DL-2003水準儀(每1 km往返中誤差±0.3 mm)。
本項目結合現場實際,根據設計要求,以及JGJ 8-2016《建筑變形測量規范》,確定基坑開挖期間的觀測頻率,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基坑開挖期間測頻率
根據設計要求,此組團共設12個基坑變形觀測點,自2019年10月28日起實施監測,前期控制在3天監測1次,根據監測數據得知變形較小,故中期穩定在5~7天監測1次,到2020年5月1日基坑回填完畢,基坑監測也同時終止,每個點監測35次。監測成果見表4。
對各監測點的水平位移觀測數據和垂直位移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判斷該項目:基坑水平位移無預警、位移無過大現象;基坑垂直位移無預警、位移無過大現象;基坑開挖未造成破壞,對周邊土體的影響較小。

表4 監測成果(2019-10-28—2020-05-01) 單位:mm
(1)該項目采用了合理的基坑支護設計,基坑施工措施有力,有效保證了支護施工質量。為防止出現周圍土體、建筑物裂縫等施工質量及安全問題,設置了合理施工保障措施,有效避免損失。通過基坑變形監測數據分析,判斷在基坑施工過程中未出現異常位移、異常沉降等現象。
(2)經數據分析判斷,基坑位移的重要影響因素為基坑施工時間,應在基坑施工過程中,合理安排工期,避免過長時間的基坑暴露。
(3)基坑監測是基坑施工的必要技術支撐,需要根據其監測數據準確判斷基坑施工過程的安全性,應根據實時監測數據并根據技術方案確定的數據闕值判斷啟用緊急措施的時間點及具體措施手段。
(4)基坑監測的重點為監測內容的選擇、監測點的布設、監測過程的執行,保證監測數據的全面及準確性。基坑監測為基坑施工提供重要的安全數據,應與施工過程相符合,能展現施工過程中基坑變形過程及變化規律,及時根據事先施工方案確定的闕值發現薄弱環節,并據此觸發應急加固措施的實施,以此技術手段實現基坑的安全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