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強, 章邦超, 宋曉旭, 2, 黃 興
(1. 中鐵建華南建設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 510000; 2.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3.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城市地鐵明挖車站修建時,基坑圍護結構的修建是后續明挖施工的重要保障。地下連續墻與鉆孔灌注樁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地下工程施工工藝,是地鐵車站基坑圍護結構的常用形式[1-4]。近年來,隨著軟弱富水地層明挖車站的修建,基坑圍護工程的施工也涌現出許多困難。為此,本文以廣州地鐵18號線沙溪站圍護結構施工為背景,詳細介紹淤泥質、砂質富水軟土地層鉆孔灌注樁及地下連續墻施工工藝,以期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廣州地鐵18號線沙溪站位于沙溪大道后與華南快速路交叉路口東北側,車站全長465 m,車站位置平面見圖1。沙溪站及明挖區間地質縱剖面如圖2所示,所處地層自上而下依次為:雜填土、素填土、粉質黏土、中粗砂、全風化泥質粉砂巖、強風化泥質粉砂巖、中風化泥質粉砂巖。施工范圍內淺部土體廣泛分布淤泥、淤泥質土等軟弱土,物理力學性質差,具有強度較低、壓縮性較高等特點。場區綜合液化嚴重,明挖基坑施工難度極高。
由于車站位置緊鄰三枝香水道與珠江,地下水豐富,且場地存在較厚的砂層(最厚達8 m)和淤泥質地層(最厚達8 m),二者疊加處最厚達15 m。砂層具有通水性強、易垮塌等特點,淤泥層具有厚度大、流動性強、不易加固固結等特點。基坑施工中,過度降水或對軟土地基加固處理不當、地面超載等都可能導致地面沉降,致使圍護結構施工質量控制極為不利,施工難度極大。

圖1 沙溪站線路平面

圖2 沙溪站地質縱剖面
(1)準備:測量放樣、定出樁位、平整硬化場地、設置泥漿池、做好防排水、埋設護筒。
(2)護筒設置:鋼護筒采用8 mm厚鋼板加工制成;長度約為2~3 m,以鉆孔施工不塌孔為準;內徑比樁徑大20 cm;上部設置1個溢漿孔。
(3)鉆機就位:調整鉆機桅桿角度,保證鉆頭中心與鉆孔中心對準,調整鉆機垂直度并稍微提升鉆具,使鉆桿垂直,鉆頭環刀自由浮動于孔內。
(4)護壁泥漿:根據地層情況及時調整泥漿性能指標,保證成孔速度和質量。隨著孔深增加,施工中需及時、連續補漿,防止孔壁坍塌。
(5)成孔:起初低速鉆進,護筒以下3 m后可高速鉆進。鉆頭順時針旋轉時,切削板和筒體翻板后緣對齊。鉆屑滿一斗后,鉆頭逆時針旋轉,底板由定位塊定位并封死底部開口后提升至地面卸土。
(6)終孔、清孔:鉆孔至設計終孔標高后,向孔內注入處理過的泥漿,換出孔底沉渣及濃度較大的泥漿。清孔完畢后,檢查成孔質量。
(7)鋼筋籠安裝及吊放:吊裝時檢查鋼筋籠垂直度,不得碰損孔壁。確保上、下節鋼筋籠中心線保持一致。就位后將中吊筋與鋼護筒頂部焊接固定,防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鋼筋籠上浮。鋼筋籠露出樁頂長度不小于500 mm。
(8)安放導管:導管采用無縫鋼管制成,吊放時應居中垂直,下口距孔底0.3~0.5 m,末節導管長度應大于4 m,導管接頭用法蘭連接。
(9)二次清孔:采用導管正循環工藝進行清孔。清孔完畢后及時進行灌注混凝土。
(10)水下混凝土澆筑:首批混凝土采用隔水栓(15 cm厚泡沫板制作)拔塞法施工。灌注成功后轉入正常灌注階段,直至整根樁澆筑完成。正常灌注保持導管埋深在2~3 m為宜,一次拔管不超過6 m。混凝土頂面標高應不小于設計樁頂標高0.5 m,灌注完成后及時拆除導管,停止灌注。
沙溪站鉆孔灌注樁的施工流程見圖3。
(1)導墻施工:導墻形式為“T”型,對稱澆筑施工。寬度比地連墻厚度寬50 mm,頂部高出地面100~200 mm。達到規定強度后拆模,縱向每隔2 m左右加設上、下木支撐2道。
(2)泥漿制備:采用膨潤土泥漿,泥漿配合比根據試驗槽段及現場試驗確定。
(3)泥漿循環:邊開挖邊注入泥漿。泥漿液面距離導墻面0.3 m左右,高于地下水位0.5 m以上。清槽時采用泵吸反循環。灌注混凝土時,上部泥漿返回沉淀池,混凝土頂面以上一定范圍內的泥漿排到廢漿池。
(4)槽段劃分及放樣:“一”“L”型,一序槽、二序槽,交錯布置。挖槽前,根據圖紙在導墻上精確測劃出分段標記線。
(5)槽壁機垂直度控制:成槽時利用槽壁機上的垂直度儀表及自動糾偏裝置保證成槽垂直度。
(6)成槽:土層槽段采用“三序成槽”法施工。巖層槽段采用“沖孔成槽”法施工。
(7)槽深測量及控制:槽深采用測繩測量,每幅測2~3點,以保證地連墻的設計深度。
(8)清槽:采用刷壁器對槽段接頭混凝土壁進行上下刷動清除壁上雜物。采用“撩抓法”清基,抓斗抓起槽底余土及沉渣,再用泵吸反循環吸取孔底沉渣。在灌注混凝土前,采取“泵吸反循環”法進行二次清底并不斷置換泥漿。
(9)鋼筋籠制作平臺:根據成槽設備數量及施工場地的實際情況,搭設鋼筋籠制作平臺。
(10)鋼筋籠吊裝加固:鋼筋籠整幅成型起吊入槽,籠內設置鋼筋桁架和剪力筋進行加固。
(11)鋼筋焊接及保護層設置:主筋搭接優先采用機械接頭,其余采用單面焊接,同一連接區段的接頭數量不大于50%,接頭盡量布置在受力較小位置。
(12)鋼筋籠吊放:鋼筋籠吊點處安裝加強鋼板。一臺150T履帶吊作為主吊,一臺80T履帶吊作為副吊,直立后由主吊吊入槽內。
(13)水下混凝土澆筑:采用導管法施工,導管選用φ250 mm的圓形螺旋快速接頭型,導管頂端安裝方形漏斗。灌注時各導管處要同步進行,保持混凝土面呈水平狀態上升。鋼筋籠入槽6 h內應開始澆注混凝土,開始澆注時速度要快,使槽底沉渣隨著混凝土表面一起上升,一次性保證連續澆注6 m以上的混凝土,上升速度宜控制在3~5 m/h,導管埋入混凝土中長度控制在2~4 m。

圖3 地下連續墻施工流程
鉆孔灌注樁和地下連續墻具有剛度大、整體性好、安全性高、對場地周圍環境影響小的特點[5~7],被廣泛的用作基坑的圍護結構,但由于其具有隱蔽性[8],施工時每一環節都需要精細把控。本文詳細介紹了淤泥質、砂質富水軟土地層鉆孔灌注樁及地下連續墻的施工工藝,施工結果表明鉆孔灌注樁夾泥少、成樁質量好;地下連續墻槽壁塌方較少,接頭防水性能好,圍護結構整體施工效果達到預期要求,環保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