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蒙,曾曉奇,蘇曉文
(高州市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廣東 高州 525200)
結直腸癌指在結腸與直腸之間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癌癥,分為直腸癌與結腸癌[1-2]。據相關流行病學調查數據,近年來,隨著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疾病在我國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引起臨床重視,其病因主要與患者不良生活、飲食習慣以及不良情緒相關[3-4]。同時其人群特征表現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年齡越高患者發病率相對趨勢呈現出對等的增加。臨床常采用手術治療,經臨床實踐證明,手術方式與預后之間關系密切,探究不同手術療法的適用性、確效性可為相關療法臨床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因此本研究探討對結直腸癌患者,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效果及血清水平。
1.1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的研究對象共98例,入組患者對研究內容和手術內容均知情同意。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9例。對照組49例,男35例,女14例;年齡44~68歲,平均(56.28±4.14)歲;病程2~7個月,平均(4.14±1.36)個月;具體類型:結腸癌29例,直腸癌20例;TNM分期:Ⅰ期9例,Ⅱ期18例,Ⅲ期16例,Ⅳ期6例。觀察組49例,男35例,女14例;年齡44~69歲,平均(56.59±4.44)歲;病程3~9個月,平均(4.55±1.50)個月;具體類型:結腸癌29例,直腸癌20例;TNM分期:Ⅰ期8例,Ⅱ期19例,Ⅲ期15例,Ⅳ期7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2020年《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5];②具有手術耐受性;③均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伴心血管疾?。虎诟共渴中g史。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傳統開腹手術,患者全身麻醉,取平臥位,于患者腹部正中,作一直徑10 cm左右的切口,分離左右側腸系膜,充分暴露病灶位置,同時對附近淋巴結進行清掃,將腫瘤位置進行結扎,并游離上下腸管系膜,切除病灶周圍5 cm腸管,利用可吸收縫合線對離斷腸管進行端側吻合術,腫瘤病理檢查以保證切緣陰性,沖洗腹腔,對結腸、直腸以及肛管進行吻合。觀察組給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鋪巾,臍下橫行作2~3 cm切口。建立氣腹,在其切口中置入腹腔鏡進行探查,觀察患者病灶位置,是否存在淋巴結腹腔轉移,在相應的腸系膜進行標記,以確定切除范圍,主穿刺口置入超聲刀,采用由內至外,由上至下的方式處理血管,然后將患者盲腸與結腸進行鈍性游離,切開患者盲腸、升結腸側腹膜,從腹后游離升結腸,分離切開結腸韌帶,分離至腫瘤物周圍5 cm處,雙通結扎近心端并進行離斷,手術結束后,關閉小切口后,重新建立氣腹,利用圓形吻合器進行端口縫合,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對結腸、直腸以及肛管進行吻合。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恢復時間,不良反應例數。②血清指標學水平:術前、術后,采取4 ml患者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速度離心10 min;然后利用自動生化分析儀(廠家: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型號:PUS-2018N)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血清降鈣素原(PCT)、人脂聯素(ADPN)水平。另取一份血,采用同樣的方法,檢測能量代謝血清指標轉鐵蛋白(TRE)、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視黃醇蛋白(RBP),檢測試劑廠家為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術后,與觀察組比較,臨床指標對照組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2.2兩組血清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術前比較,MDA、SOD、PCT、ADPN、TRE、ALB、PA、RBP含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MDA、PCT較低,SOD、ADPN、TRE、ALB、PA、RBP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比較,兩組術后MDA、PCT含量均有增加,兩組患者SOD、ADPN、TRE、ALB、PA、RBP含量均有減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指標比較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術后,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49]
相關報道顯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飲食結構的巨大變化以及老齡化的日益嚴重,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第三,僅次于肺癌、乳腺癌,每年高達70萬人死于該病,嚴重威脅到患者生命健康[6-8],并且隨著病情發展,腫瘤不斷破壞周邊細胞與淋巴細胞,易引起炎性反應;伴隨局部pH值改變,機體營養不足,加重炎性反應[9-11]。目前,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的有效手段,其中開腹手術暴露范圍大,切口較大,不利于術后恢復,易產生不良反應[12-14]。而目前治療標準手段-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切口較小、創傷性低,不良反應少,這一點已在本研究中證實。而術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臨床指標恢復時間較短出血量較少,表明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臨床指標恢復速度快,能夠減少不良反應。該手術因借助于腹腔鏡下進行直視操作,使用超聲刀進行分離,有效保護盆腔自主神經性,減輕腹腔壓力,保證結直腸癌根治的徹底性[15-17];目前腹腔鏡手術嚴格執行無菌規范操作,臨床實踐證明,其可以大幅度縮減術中出血量,促進術后恢復,且隨著不斷提高醫學水平,器械及技術的更新,及人體膜性解剖結構的不斷熟悉,均大大縮減了手術時間[18]。盡管如此,手術治療過程中,仍具有一定風險性,存在一定的應激反應,加劇人體炎性反應,延長患者術后恢復時間。
相關研究認為,麻藥的使用及腹腔鏡氣腹均會造成機體發生缺血性再灌注損傷,引發應激反應,加劇炎性反應,其中MDA能夠反映患者組織受損程度,MDA越高受損程度越嚴重;SOD則可以保護細胞功能、清除氧自由基,SOD越升高保護作用越明顯[19]。而PCT是一種全身炎性反應性指標,PCT升高,球菌、桿菌數量紊亂,形成菌群失調,炎性反應劇烈;ADPN則是一種中藥生物多肽類物質,調節體內糖類物質代謝,以抑制肝糖原合成,達到拮抗糖異生作用;同時能夠吞噬腸壁肌中巨噬細胞,局部增強患者的括約肌能力,ADPN下降時,體內炎性反應加劇,菌群失調,疾病進展較快。本研究提示腹腔鏡手術有效控制SOD、ADPN的降低,穩定MDA、PCT水平,緩解應激反應。因手術創傷造成機體損傷,腸胃功能受損,影響對營養元素的攝入,對機體的代謝狀態有較大的影響。PA、ALB、TRE、RBP等能量代謝的客觀性指標主要反映病情轉歸指標,兩種不同的手術均會造成能量代謝水平降低,這說明其與手術創傷關系密切。本研究已證實腹腔鏡手術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阻止血漿蛋白丟失,減輕胃腸激素抑制,有助于營養元素的攝入[16]。本研究結果提示采用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能夠促進能量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