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鈺玲
為了引領推動教育信息化轉段升級,教育部(2018)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為了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國家教育信息化由1.0向2.0邁進,推動智能環境下教育的發展,基于大數據、智能化平臺,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學效能。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課程標準》中義務教育英語課程分為三個階段,7—9年級學段語言能力中聽說目標為能識別不同語調與節奏等語音特征所表達的意義,能根據聽到的關鍵詞對人物、地點、事件等進行推斷,能圍繞相關主題,運用所學語言,與他人進行日常交流,語音、語調、用詞基本正確,表達比較連貫(教育部 2022)。
提升學生英語語言聽說能力的重要陣地是英語聽說課堂。然而,傳統的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模式單一,以教師播放教材附帶的音頻,帶領學生完成教材聽力練習為主。在傳統的英語聽說課堂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決定教學素材的選擇、聽力練習的時間和次數、聽說活動等,導致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最終導致聽說教學效果不佳,難以提升其英語聽說能力。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智能化平臺等可以提供多元化教學資源,幫助教師開展真實的聽力教學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聽說練習需求,有效提升其英語聽說能力,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下面,基于《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課程標準》,以《雙語學習報》聽力專刊第4版Selfrescue:When,What,How...聽說為例,嘗試使用智能化學與教平臺翼課網(以下簡稱“翼課網”)提升英語聽說課教學效能。
翼課網是一個以精益研創、科學精準的智慧化教學資本為保障、充實運用智能化手段的同步教學平臺。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培養和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通過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翼課網可以實現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全場景深度覆蓋,全面連接教師、學生、家長,全面滿足學科教學需求,真正實現“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翼課網十大智能系統包括智慧課堂教學系統、同步作業實踐系統、智能聽說訓練系統、寫作智能批改系統、聽說考試訓練系統、學習數據分析系統、智能題庫應用系統、趣味自學進階系統、教師發展研修系統和家校互通伴學系統。
翼課網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多元化教學資源,通過大數據幫助教師精準化教學,同時其智慧課堂功能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個性化學習機會,能夠促進和提升英語教學效能,綜合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在本課例中,課前教師通過翼課網智能備課功能在線備素材、備練習等;課中讓學生使用翼課網智能平板在智慧課堂教學系統學習。教師運用學習數據分析系統在課前、課中、課后快速并全面了解學生的預習作業、課堂練習、課后作業情況。另外,智能題庫應用系統節省了教師備習題的大量時間。翼課網為英語聽說課提供了充足的資源、詳盡的數據等多方位支持,提升了教師備課效率和教學效果。
以《雙語學習報》聽力專刊第4版Voices of the world部分的語篇為例,分析翼課網如何提升英語聽說教學效能。本課例分析包括文本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和活動設計四部分。
教學內容選自報刊,話題是“災難自救”,內容是關于災難自救的故事,要求學生積累災難自救的知識,培養個人意志力,在災難來臨前和災難中解救自我和他人,珍惜生命。選材介紹了三個災難自救的故事,包括海嘯、墜機、荒野求生,分別發生在日本、秘魯、澳大利亞。材料呈現了在災難來臨前或災難來臨時,主人公珍視生命的態度,運用災難自救知識和意志力保護、解救自我和他人。三個故事內容豐富,同類話題的聽力語篇整合的橫向串聯,能幫助學生充分感知主題意義,獲取足夠的關于災難自救的信息,強化對“災難自救”話題的理解和思考,為課時口語活動提供語言和信息儲備,培養其災難文化意識。
教學對象為八年級學生,他們的學習基礎較好,對災難自救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學習、發展的關注點為能夠基于故事信息深入了解故事的主題意義。該課時的發展點為總結面對不同災難時個人自救方法的共性和特性。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其正確運用有效的聽力策略,為其提供自主練習的機會和充足的訓練時間。
在本堂課結束時,學生能夠:
1.通過聽前預測和聽取關鍵詞策略,精準定位信息,了解災難背景、困難和自救方法;
2.運用第一課時的語用“支架”,總結面對不同災難,故事主人公自救方法的特性與共性;
3.聯系災難故事和生活實際,探討更多災難自救方法和對生命的態度。
1.多元化資源
利用翼課網多元化的高質量資源豐富教學素材,奠定學生對“災難自救”話題的語言和內容基礎。
【活動1】基于學情,教師閱讀《雙語學習報》語篇,挑選適合“災難自救”話題的教學素材。本課例選擇了《雙語學習報》聽力專刊第4版Voices of the world專欄的A、B、C篇(見附錄)。
【設計說明】由于學生對災難的了解較少,局限性較大,通過同主題多語篇的災難自救故事素材,可以橫向拓展其對災難自救的認識,降低教學難度。
【活動2】教師課前利用翼課網“智能題庫”搜索不同教材欄下話題“安全與救護”的詞匯練習,發布多樣化的詞匯習題,如識記單詞、單詞填空、單詞圖片匹配題,讓學生課前通過翼課網在線學習和完成練習。
【設計說明】學生利用翼課網在課前自主學習單詞,掃清生詞障礙,為理解災難自救故事奠定語言基礎,降低災難故事的學習難度,更好地理解災難故事的要素。
【活動3】教師利用翼課網“拓展訓練”挑選災難同主題閱讀語篇,布置閱讀練習,讓學生在線完成閱讀訓練。
【設計說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與“災難自救”話題相關的知識,如災難種類、災難危害、災難自救方式等,激活已有經驗,拓展對災難的了解,同時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2.精準化教學
利用翼課網“智能課堂教學系統”和大數據,提升英語教學的精準度。
【活動1】根據課前練習學生的答題數據反饋(見圖1),了解預習作業的班級整體情況和學生的個人情況,如班級平均分、及格率、平均用時和學生個人答題時間、答題準確率、錯誤答案等,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

圖1:翼課網提供學生課前預習練習數據
【設計說明】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數據,課前進行精準分析,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課中進行精準反饋,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在減少作業檢查時間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
【活動2】課中學生利用翼課網在線完成聽力練習并提交,翼課網實時分析他們的答題情況,提供數據(見下頁圖2),清晰并全面展示班級整體及學生個人的答題情況。

圖2:翼課網提供課中學生聽力練習數據
【設計說明】通過翼課網即時反饋的聽力練習數據,教師能快速、精準地把握學生完成聽力任務的情況,如班級平均分、各檔次得分情況、學生個人答題情況等,從而進行精準的反饋講解,高效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困難。這樣,解決了傳統英語聽說課堂中教師了解學生答題情況不全面、缺乏針對性等問題。
3.個性化學習
利用翼課網“智能聽說訓練系統”,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活動1】針對故事A,教師帶領學生運用聽力預測、聽前讀圖等策略完成聽力訓練,幫助其精準定位目標信息。基于完成故事A聽力訓練運用的策略,讓學生利用翼課網智能平板和耳機自主完成故事B和故事C的聽力訓練。
【設計說明】現代化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將教學重心由傳統的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讓學生自主運用聽力策略展開聽力訓練,在其遇到障礙時,教師提供必要的引導和幫助,使其獲得主動權和更大的學習動力,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練習的需求不同。通過自主運用平板和耳機進行聽力訓練,學生可以基于自己的需求選擇練習次數和需要重復訓練的素材,實現真正有效的學習,從而改變傳統英語聽說課中“教師掌握主動權,決定聽力材料和訓練次數,而學生被動地進行聽力訓練”的狀況。
本堂聽說課以翼課網為依托,利用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如詞匯練習和災難話題閱讀語篇,為教師提供了大量優質素材,節省了備課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課前、課中等練習全面、精準的數據幫助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進行針對性的反饋,提升了教學效能(劉兆義 2018)。智能課堂教學系統等改變了傳統英語聽說課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基于自身需求的自主學習機會,通過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真正提升其聽力水平。
基于對本課例的反思及課后對翼課網的不斷探索,有以下反思:
1.課前應充分利用翼課網的趣配音練習資源庫,通過“災難自救”主題的配音視頻片段,幫助學生更生動地了解災難故事,降低學習難度,同時通過視頻的鋪墊提升其學習災難自救故事的興趣。
2.基于學生的學習特征和學習能力,利用翼課網在線分組功能,結合本堂課的主題,設置不同小組和多樣化的小組任務,如災難種類組、災難危害組、災難自救方法組,課前鼓勵其合作收集關于災難的信息,課中讓其分小組完成故事聽力訓練和口語活動等,提升其合作學習能力。
3.充分利用翼課網智能聽說訓練系統,在課堂口語輸出活動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語音評測技術,對學生的口語表達進行標準度、完整度、準確度等多維度評分,精準測評他們的口語能力。
4.學生小組合作完成災難自救海報并上傳至翼課網后,基于評價量表,在線投票,自主選擇最佳災難海報,由教師對最佳海報進行在線積分獎勵。通過主動參與,學生能夠提升并保持自主學習動力。
通過本堂英語聽說課,在“互聯網+教育”方面有以下啟示:
1.緊跟《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積極、主動地學習現代信息技術,以開放的態度迎接不斷創新的教育信息化,把互聯網、信息技術、智能化平臺等落實到常態化課堂,促進和提升英語教學效能,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程曉堂 2018)。
2.充分了解智能化平臺的功能,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改變傳統信息技術的運用方式(魯子問2019),如由基礎PPT、音/視頻播放等轉向利用大數據,如借助學生知識點分析、測驗成績等跟蹤其縱、橫向學習情況,改變傳統的教學活動形式,從他們的需求出發,給其提供自主化、個性化學習的機會等,真正實現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