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長汀縣童坊中學 張榮珍
個人、家庭、國家是一個有機整體。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是豐富學生對“家國”的認知,讓學生主動將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融為一體,增強學生的社會擔當。初中階段,教師通過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培養(yǎng),能夠讓歷史學科人文方面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幫助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家國情懷作為學生個體情感取向和價值取向逐漸進入社會公眾的教育視野,成為各學科教育和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國情懷將“人”作為基礎,“家”作為連接“人”與“國”的紐帶,“國”則是“人”賴以生存的外部環(huán)境。“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個人、家庭、國家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可見,家國情懷的本質是將“家”與“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由“愛家”之情升華為“愛國”之情,是對國家及民族的情感認同、文化認同以及價值觀的認同,是一個人對國家和人民表現(xiàn)出的至情至愛,是對國家強大、人民富足、百姓樂業(yè)孜孜不倦的追求。
1.符合課程性質要求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初中歷史課程表現(xiàn)出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等特征,具體歸納如表1所示。

表1 初中歷史課程基本特性
歷史教學的重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有深厚的認識,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增進學生對國家歷史真實情況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能夠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讓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一定的共鳴,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使其能夠逐漸提高自身的歷史分析能力,形成嚴謹?shù)臍v史思辨意識和思維。由此可見,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有助于滿足歷史課程性質對歷史教學的基本要求。
2.提高學生的家國認知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經歷了分分合合的各個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能夠讓學生對我國一步步向“天下一統(tǒng)”發(fā)展和邁進的軌跡更加感興趣,促進學生深入了解國家的歷史發(fā)展狀況。比如,通過對秦漢時期有關民族統(tǒng)一、國家建立等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從中了解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了解秦朝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貨幣對國家文化、經濟、思想、政治發(fā)展以及多民族國家政權的鞏固和發(fā)展具有的重要意義;通過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的歷史知識學習,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和評價清朝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光輝事跡,了解清朝時期如何對西藏、西北邊疆進行有效管轄,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的統(tǒng)一,從而增進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了解,并且能夠從歷史的角度理解我國“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以及“團結奮斗,共同發(fā)展”的民族政策。
3.提高學生民族認同感
從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內容來看,從我國早期農耕文明開始,介紹了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遼宋夏金元、明清時期不同的社會狀況。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系統(tǒng)學習,不僅能夠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及三國時期割據(jù)分裂的社會局面,還能夠熟知我國在秦漢時期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燦爛輝煌,讓學生認識到國家分裂必將導致國家的衰敗,而國家的統(tǒng)一,社會的安定、團結和穩(wěn)定是實現(xiàn)中國盛世的必然途徑。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分析歷史的基礎上,反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積極倡導國家和平、統(tǒng)一,從而讓學生逐漸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提升初中生的歷史素養(yǎng)和政治素養(yǎng)。
1.缺乏家國情懷探索興趣
家國情懷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思想和觀念,將個人、家庭和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并逐漸發(fā)展和演變成為當代社會公民需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和素養(yǎng),與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前途和命運緊密相連,進而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許多初中生受到傳統(tǒng)教育選拔機制的影響,在初中歷史學習中重視學科知識和文化學習,對歷史課程中蘊含的思想、道德、人文等元素缺乏探究興趣,導致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不足,進而影響到自身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形成。
2.家國情懷感知能力不足
從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教材設置的內容來看,更加注重利用史料闡述歷史事件和社會狀況,家國情懷元素隱含在歷史知識中,需要經過深入挖掘,透過歷史表象,才能體會到家國情懷教育的真諦。然而,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講,他們的歷史學科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挖掘知識背后蘊含的家國情懷元素的能力十分有限,進而限制了他們對家國情懷的認知深度和廣度,造成認識方面的不足。
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通常將課本作為教學的第一手資源,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歷史知識講解和傳授方面,采用的是一種“知識化”的歷史教學方式,對歷史教材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元素挖掘深度不足,歷史教學內容缺乏必要的延伸和拓展,教學手段比較單一,造成歷史教學與家國情懷教育無法實現(xiàn)順暢銜接。這樣一方面會導致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會讓家國情懷教育融入效果過于生硬,無法觸及初中生的內心世界,讓家國情懷教育表面化和形式化。不但讓歷史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削弱了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還影響到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效果,進而影響到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性。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課程主要介紹了中國古代歷史事件和社會發(fā)展狀況,與當下初中生的生活距離比較遙遠,初中生很難利用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對歷史加以體會和理解,進而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很難上升到預期高度。陶行知曾表示,教師需要通過特殊的環(huán)境、設備和方法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令其踏進未知之門。然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不足,導致學生無法感受到家國情懷的教育氛圍,家國思想和情感內容無法滲透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而影響到初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效果。
“立德樹人”是部編版初中歷史教材創(chuàng)編和使用中的核心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和探究教材中所述的史實,從文本和圖片中提煉出有助于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素材和內容,讓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強化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
1.體現(xiàn)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內容
部編版歷史教材中收錄了許多有關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歷史知識和內容,教師可以對此類課程進行整理,如表2所示。

表2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教材中有關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內容
教師通過對“有關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內容進行梳理,能夠對自秦朝以來我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史一目了然。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時,可以將此部分歷史內容貫穿起來,提高學生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歷史認知,從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團結奮斗精神,增強學生捍衛(wèi)國家領土完整的決心,讓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更具現(xiàn)實意義。
2.體現(xiàn)中華文明成果的內容
我國擁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實踐中積淀了大量智慧的結晶。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教材中體現(xiàn)中華文明成果的歷史內容(如表3所示),將此部分內容運用于家國情懷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信。

表3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教材中有關中華文明成果的內容
教師對有關中華民族文明成果進行梳理,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對此類內容進行探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感知我國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豐富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認知,讓其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能夠對我國文化具有堅定的自信心,在避免學生文化迷失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利用歷史故事教學,引發(fā)學生深思
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內容概括性較強,通常只是介紹歷史事件的梗概,如果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則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理,也無助于初中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并將其細化和拓展,采用故事激趣的方式,利用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學生,從而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
例如,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秦統(tǒng)一中國”課程,教師在教學前針對七年級學生學習特點進行學情分析,此階段學生初次接觸歷史學科,對中國歷史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強化學生的探索意識,同時,讓學生在歷史故事中獲得感悟,逐漸形成家國情懷。比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秦滅六國”相關歷史內容之前,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介紹“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統(tǒng)一六國條件”的歷史背景,以及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實現(xiàn)歷史課程內容的細化,豐富歷史教學內容。這不但能夠迎合七年級初中生好奇的心理,使其了解秦統(tǒng)一六國的歷史背景,豐富學生有關秦朝的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探究興趣,還能讓學生圍繞教師所講故事深入思考,體悟“國家”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打好基礎。
2.利用歷史影視教學,促進直觀感知
初中歷史教材在知識呈現(xiàn)中以文字敘述為主,有些章節(jié)利用了插圖和史料圖片作為輔助教學資料,雖然在歷史知識的敘述中具有較強的嚴謹性,在呈現(xiàn)形式上卻相對單一。教師可以根據(jù)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選擇相關的歷史影視資料,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探究熱情,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積累,喚醒學生內心情感,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
例如,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課程中,采用了文字敘述與插圖結合的方式,介紹了北宋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和工藝,并用精練的語言介紹了活字印刷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教師可以將此內容作為對初中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在備課階段,從網絡上搜集“活字印刷術”的相關影視作品,如紅色經典電影《血色活字》、劇情類影片《中國古代印刷術——活字》等,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血色活字》以抗戰(zhàn)時期保護歷史文物為背景,講述了活字印刷傳人與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能夠喚醒初中生的民族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中國古代印刷術——活字》則著重闡述了活字印刷的發(fā)明、發(fā)展的過程以及活字印刷對東西方文明的重要影響,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有著哪些令世界矚目的科技,這些科技對推動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具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從而使學生了解古代中國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點燃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采用單純的講授方式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和思想。這樣的教學方法很容易讓學生陷入歷史知識的被動建構中,影響其對歷史學科知識的探究興趣,導致學生對歷史教學內容機械性地理解和記憶,削弱家國情懷教育效果。教師可以根據(jù)歷史課程的具體內容和初中生的歷史學習特點,采用互動型教學法,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中感受和體悟,生成家國情感。
例如,教師在“秦統(tǒng)一中國”歷史課程教學中,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異質化歷史學習興趣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內容,討論秦國統(tǒng)一六國對當前世界格局以及我國在國際上地緣政治地位的影響。這種方式不但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思維邏輯性,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世界觀,還能讓學生為我國擁有輝煌的歷史而自豪,對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的價值和意義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
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探究法進行教學,提升家國情懷教育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在異質化分組的基礎上,設置“秦統(tǒng)一六國之我見”探究主題,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閱讀歷史書刊等方式,探究歷史學者對“秦統(tǒng)一六國”的看法,經過綜合后形成自己的觀念,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家國情懷。
初中生家國情懷的形成與發(fā)展與歷史教學環(huán)境密切相關,要提升家國情懷教育效果,教師需要重視并善于營造家國情懷教育氛圍。例如,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話起源,講故事”活動,引導學生以小組競賽的方式,搜集、整理和講述有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的小故事,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活動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家國情懷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效果。
家國情懷教育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歷史學科教學對初中生進行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有助于發(fā)展初中生正確的價值觀,增進學生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教師需要提高對家國情懷教育的認識,深入挖掘教材,找到歷史教學與家國情懷教育的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法,在提高歷史教學實效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