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玲
“亂峰空翠晴還濕,山市嵐昏近覺遙。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招。”這是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在畫作《山市晴嵐》上的題詩,對景致之美妙極盡贊譽。“山市晴嵐”也是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其所在地便是湘潭昭山。
湘潭在我過去的印象中是座老城,不大,也沒什么風景可看,但游覽昭山之后,我的印象被刷新了。昭山猶如一顆質地純粹的寶石,為湘潭增添了許多光彩。雖然它并不高,海拔只有185米,但絲毫不影響人們對它的敬仰。
昭山之美,《史記》中早有記載。屏風夕照、拓嶺丹霞、桃林花雨、雙井清泉、老虎聽經、獅子嘯月、古寺飛鐘、石港遠帆,“昭山八景”名聲在外,吸引著四方游客登山覽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湘水又北徑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明代周九煙在《山市晴嵐》一詩中贊美昭山,“蜃樓曾詫海門東,此處奇峰便不同”。在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詞《昭山孤翠》中,昭山也相當不俗,“日落天低湘岸杳,迎目蘢蔥,獨立蒼峰小”。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昭山始終美得很獨特。
山水之景為美,人文故事為勝。昭山的“仙氣”也由來已久。《孔子家語》中有典故記載: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楚昭王落難四處流浪。后來,他在昭山邊的湘江之中,拾到一個“萍實”,孔子認為是吉祥之兆,不久,楚昭王果然復國。由此,昭山成為人們心中的吉祥寶地,上山祭拜之風日漸興盛。唐朝建寺,宋朝改殿,明清為觀,昭山古寺歷經千年,幾廢幾建,記錄著歷史變遷。
現今的寺廟坐落于昭山之頂,上世紀80年代初,由湘潭市佛教前輩紹宗法師率眾逐漸恢復,后因墻體破損,空間不足,又于2014年擴建。改建后的古寺建筑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宏偉莊重而富于變化。來到古寺,必看的是碑刻和古樹。2017年,湖南科技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周平先生研究發現,寺內最早的捐修碑可追溯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碑刻明確記載了昭山古寺及佛像的修繕情況,主要為湘潭富紳捐修。寺內那棵千年銀杏,據說曾遭受雷擊火燒,但如今繁盛依舊,滿樹的紅綢帶格外醒目,人們的美好祈愿也在這里代代相傳。
昭山還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昭山古蹬道。古道全長1314.2米,始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嘉慶六年(1801年)完成,歷時25年之久。在當時,昭山香火鼎盛,游客和香客眾多,但上山卻極為不便。湘潭富紳宋氏便組織多地紳士,捐資修建古道。1947級的古道耗用花崗巖5000多塊,每一塊都由人力運送上山,修建難度可想而知。

康熙年間捐修佛寺,乾隆年間捐修古道,這并非巧合,而是緣于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富足。康乾盛世是我國封建王朝時期難得的太平盛世,彼時,昭山商賈云集,富紳眾多,普通人的生活環境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隨著清王朝走向沒落,近代中國進入百年動蕩,所幸歷經沉浮之后,昭山終于煥發出嶄新面貌。
紅色革命基因為昭山平添了新氣象。昭山半山腰有座偉人亭,是為紀念毛澤東而建。1917年,就讀于湖南第一師范的毛澤東與張昆弟、彭則厚從長沙出發,一路步行至昭山進行社會調查。彼時的中國仍處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但這些有志青年早已在心中勾畫出朗朗乾坤,向著他們的終極理想堅定前行。
綠色發展規劃為昭山帶來了新機遇。2009年,湘潭昭山示范區成立。隨著近年來長株潭城市群的不斷發展,位于三市交界處的昭山也成為綠色核心區,成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建設美麗富饒幸福新湖南的前沿陣地,成為“偉人故里、大美湘潭”的新名片,創造人們幸福生活的示范樣板。
煌煌昭山,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