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學成

民主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創新實踐,創造性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和重要命題,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實踐的時代化表達和一個重大創新命題,是新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最新發展,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屬性和全過程參與的鮮明特質,實現了人民民主理論的新飛躍。全過程人民民主將過程民主與成果民主、程序民主與實質民主、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人民民主與國家意志相統一,拓展了人民民主新樣態,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是更加先進的民主理念。
如何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用“八個能否”作出深刻回答: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體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人民群眾能否暢通表達利益要求,社會各方面能否有效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國家決策能否實現科學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過公平競爭進入國家領導和管理體系,執政黨能否依照憲法法律規定實現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這“八個能否”,對于我們正確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特點和優勢,廓清關于民主的錯誤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如何評價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當家作主。他提出“四個要看”“四個更要看”的標準:要看人民有沒有投票權,更要看人民有沒有廣泛參與權;要看人民在選舉過程中得到了什么口頭許諾,更要看選舉后這些承諾實現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規定了什么樣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規則,更要看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執行;要看權力運行規則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權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監督和制約。如果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只有競選時聆聽天花亂墜的口號、競選后就毫無發言權,只有拉票時受寵、選舉后就被冷落,這樣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
現代西方民主理論越來越將民主等同于選舉,實際上出現了“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黨爭紛沓、相互傾軋”等現象。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有選舉民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也有協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有效避免了世界上一些國家“人民只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的“民主形式主義”。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這一重要論述精辟點出了民主的本質是一種制度安排,這種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體現為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結合。“人大”是選舉民主的重要載體,“政協”是協商民主的重要平臺,兩者構成了我國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增加和擴大我們的優勢和特點,而不是削弱和縮小這些優勢和特點提出了“六個切實防止”:切實防止出現群龍無首、一盤散沙的現象;切實防止出現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現象;切實防止出現黨爭紛沓、相互傾軋的現象;切實防止出現民族隔閡、民族沖突的現象;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切實防止出現相互掣肘、內耗嚴重的現象。這些務實創新且先進管用的民主理念,為新時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揮中國式民主獨特優勢指明了正確方向。
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是關于國家性質的一種界定,也是關于國家制度的一種政治選擇。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通過相應的國家制度建設來獲得支撐的,通過積極建構并不斷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依靠制度的力量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一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應人民民主專政國體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有利于從國家制度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也有利于暢通群眾利益表達渠道,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我們黨經過百年探索找到的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一個答案”。
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具有中國特色和顯著優勢的新型政黨制度。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環境中,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所在。就全過程民主運行來看,這一制度既推動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又有效避免了西方政黨惡性競爭、內耗與社會撕裂的弊端。
三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于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社會經濟和文化差異的實際狀況,尊重各民族的主體地位,為激發地方創造精神和社會活力提供了廣闊空間。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具體體現為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這一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尊重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維護人民群眾自治、參與民主治理的法理地位,容納廣泛的公民政治參與,成為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為重要的基層制度支撐。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努力使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體系不斷完善更加健全,構建起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這是我們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努力方向。

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在不斷完善中的制度程序上,而且也體現在人民群眾對于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參與實踐中。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是僅僅行使周期性投票權的狹義和狹隘的民主,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旨在保障和實現人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廣泛權利的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
從民主實踐過程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利用豐富多樣的民主形式,實現了民主過程的全鏈條。全鏈條民主意味著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這五個環節一個都不能少,要形成完整閉環鏈,使得民主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貫穿到從選舉、決策、管理到監督的全過程。人民不僅參與投票選舉,還參與公共事務商議、國計民生重大決策、經濟社會事務管理、公共權力運行監督等各個環節。
從民主實踐層級來看,各層級都在積極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形式,實現了民主層級的全方位。全方位民主意味著從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層,每一個層級的每一個部門都需要加大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力度,不斷創新方式方法,結合本地實際,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落到實處。每年召開的人大會議與政協會議、適當增加基層人大代表數量、政協“雙周座談會”等構成了豐富的民主實踐形式。就基層而言,基層立法聯系點、村委會與居委會的協商議事會以及通過不斷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發揮積極作用,“小院議事廳”“板凳民主”“立法直通車”等基層民主形式不斷涌現,人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豐富了基層人民民主的實踐形式。
從民主實踐領域來看,全過程民主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等議題或范圍的全覆蓋。全覆蓋意味著全過程人民民主所關注的問題不局限于某一領域,不僅要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領域的權利,還要將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等都納入民主議事日程。以人民代表大會為例,各級人大不僅要求人大代表結構有廣泛的代表性,還要求代表履職范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有效保證了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