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仁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不管遭遇多少干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指出:“黨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出臺一系列惠及廣大臺胞的政策,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江蘇是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交流交往最廣泛、合作成果最豐碩的省份之一。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功能,保障臺灣同胞共享江蘇發展機遇,增強臺灣同胞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信心,促進江蘇對臺交流合作深化拓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在對臺工作領域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江蘇省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條例》于2022年7月29日經江蘇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22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共四十六條,以向臺灣同胞提供與江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促進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為主線,在國家和省保護臺灣同胞投資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重點圍繞促進經濟交流合作、文化交流合作、吸引臺灣青年來江蘇交流合作等方面作了規定,其中嵌入了臺灣居民居住證制度。通過上述規定,充分展現江蘇對臺交流合作的工作特色和制度成果,為進一步深化拓展對臺交流合作提供法治引領和保障。
以地方立法保障臺灣同胞共享江蘇發展機遇,保護臺灣同胞合法權益,推動兩岸同胞交流交往,增進兩岸同胞互信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厚植祖國和平統一的基礎,是《條例》的立法目的和指導思想。
關于開展對臺交流合作的基本原則,《條例》明確蘇臺兩地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應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助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規定依法保護臺灣同胞的合法權益,積極為臺灣同胞在本省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與本省居民同等待遇。關于建立完善對臺交流合作工作機制,《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制定配套政策,貫徹落實國家、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各項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事機構負責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組織、指導、管理、協調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相關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聽取專項工作報告、開展執法檢查等方式,加強對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和臺灣同胞權益保障工作情況的監督。關于臺灣同胞合法權益保障機制,《條例》規定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臺灣同胞權益保障協調委員會,縣(市、區)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臺灣同胞權益保障協調委員會,負責協調臺灣同胞權益保障的重大事項。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條例》致力于保障臺灣同胞率先共享江蘇發展機遇,增進同胞親情福祉,建立完善了臺灣同胞、臺灣同胞投資企業享受同等待遇的相關制度。
以推動落實臺灣居民居住證制度為切入點和結合點,對臺灣同胞享受與江蘇居民同等待遇作出規定。在社會經濟基本權利方面,規定持有居住證的臺灣同胞在本省依法享受勞動就業,參加社會保險,繳存、提取和使用住房公積金等3項權利。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規定持有居住證的臺灣同胞享受教育、就業、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法律服務等7項基本公共服務,在國家《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規定的6項基本公共服務基礎上,增加了學前教育、基本社會保障服務等內容。在享受服務便利方面,規定持有居住證的臺灣同胞享受乘坐交通運輸工具、住宿旅館、辦理金融業務、辦理機動車登記、申領機動車駕駛證、參加職業資格考試、辦理生育登記等10項便利,在國家《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規定的9項便利基礎上,增加了與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辦理公交卡、老年人優待證、公園游園年卡、圖書館讀者證等內容。另外,《條例》還明確持有居住證的臺灣同胞,可以按照居住地的規定與居住地居民同等享受購房、住房保障待遇。
以引導和保障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轉型升級,融入新發展格局,參與高質量發展為著眼點和著力點,進一步明確優化臺灣同胞投資環境、促進對臺經濟交流合作的相關政策。在政策引導方面,規定臺灣同胞投資可以舉辦臺灣同胞投資企業,也可以采用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規定的其他投資形式,可以依法進入除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國家規定實施特別管理措施以外的行業、領域;在參與制定和修訂標準,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設立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申請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綠色企業等認定,申報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擴大投資等方面享受相關支持政策。在金融支持方面,規定支持臺灣地區金融機構依法在本省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符合條件的可以申請在本省設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臺灣地區金融機構和企業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本省發起設立或者參與設立地方金融組織;鼓勵在本省的臺資金融機構與本地其他金融機構開展合作,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擴大對臺灣同胞和臺灣同胞投資企業的授信;符合條件的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可以向融資擔保機構申請融資擔保等服務,可以通過股權托管交易機構進行股權融資,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債券融資;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在大陸依法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公司債券融資的,同等享受本省規定的支持政策。在發揮平臺集聚示范作用方面,規定支持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昆山市金融支持深化兩岸產業合作改革創新試驗區和淮安臺資企業產業轉移集聚服務示范區建設,支持各類涉臺經濟園區建設,支持兩岸企業家峰會在本省舉辦年會等活動。

通過立法引導和保障江蘇對臺交流合作,由經濟領域向文化、社會、青年等方面深化拓展,是本《條例》立法的突破點和創新點。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條例》著眼兩岸同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兩岸同胞互信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推動對臺文化交流作出規定。在文化研究交流合作方面,規定支持蘇臺兩地教育文化科研機構合作開展中國文化、歷史、民族等領域的研究和成果應用,共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文化藝術交流合作方面,規定鼓勵臺灣地區文化藝術團體、臺灣同胞參與本省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支持本省文化藝術團體到臺灣地區開展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臺灣同胞、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可以按照規定申報國家、省藝術基金項目;鼓勵本省出版發行單位與臺灣地區出版界加強交流合作,參加兩岸圖書交易會展活動。在廣播和影視交流合作方面,規定鼓勵臺灣同胞參與本省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的制作,本省廣播電視臺、有資質的視聽網站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引進臺灣地區制作單位制作的廣播電視節目、電視劇;支持蘇臺兩地制作單位合作制作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在文化創意交流合作方面,規定支持蘇臺兩地文化創意產業界合作開展交流互訪、人才培養、展覽展示等活動;支持臺灣地區文化創意機構、臺灣同胞參與本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運營;鼓勵臺灣同胞參加本省舉辦的各類文化創意賽事。在旅游交流合作方面,規定支持蘇臺兩地旅游界加強交流合作,持續開展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江蘇臺灣交流燈會等旅游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在體育交流合作方面,規定支持臺灣同胞、臺灣地區民間團體和協會在體育賽事、體育文化、體育教育、體育醫療等領域與本省相關機構、團體開展交流合作。
為開辟對臺交流交往新路徑,推動蘇臺兩地融合發展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條例》就促進蘇臺兩地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作出規定。在群團組織交流合作方面,明確支持各級工會、青年聯合會、婦女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群團組織加強對臺交流合作;鼓勵在本省的臺灣同胞以適當形式參加各級工會、青年聯合會、婦女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臺灣同胞聯誼會等群團組織及其活動;規定在本省工作的臺灣同胞可以參加各級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三八紅旗手、青年五四獎章等評選。在慈善、志愿服務和紅十字組織交流合作方面,明確鼓勵臺灣同胞、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臺灣地區慈善組織、臺灣地區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和支持本省慈善事業;支持蘇臺兩地紅十字組織在災難救助、兩岸同胞尋親、造血干細胞捐獻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交流合作方面,規定臺灣地區教師可以按照規定到本省任教;臺灣地區醫療衛生服務提供者可以按照規定在本省投資設立醫療機構;取得大陸醫師、護士等衛生專業技術資格的臺灣同胞,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在本省醫療機構申請注冊并執業;符合條件的臺灣地區醫師,可以通過認定方式獲得大陸醫師資格,按照相關規定在本省申請注冊執業。
青年是未來的希望,祖國和民族的前途寄托在青年人身上。為支持臺灣地區青年來本省追夢、筑夢、圓夢,促進蘇臺兩地青年互學互鑒、同心同行,《條例》對吸引和保障臺灣地區青年來江蘇就學、就業、創業進行制度設計。在吸引臺生來江蘇學習方面,規定支持符合條件的高等學校按照規定招收臺灣地區學生,并逐步擴大臺灣地區學生招收規模;在本省高等學校就讀的臺灣地區學生可以申報各類獎學金、助學金;支持臺灣地區大學生來本省見習實習;鼓勵本省企業事業單位接收臺灣地區大學生見習實習。在鼓勵臺灣地區青年來江蘇就業方面,規定符合條件的臺灣地區青年可以通過公開招聘,到本省高等學校、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事業單位就業;參加職業培訓的臺灣地區大學生,按照規定同等享受本省給予的職業培訓補貼。在鼓勵臺灣地區青年來江蘇創業方面,規定在本省創業的臺灣地區青年同等享受相關支持政策;支持服務臺灣地區青年的就業創業基地建設;鼓勵各類創新創業平臺吸納臺灣地區青年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條例》的頒布施行,必將有力保障臺灣同胞更好共享江蘇高質量發展機遇,更好推動蘇臺兩地融合發展,更好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