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潤 朱麗求 王來輝
56個民族共同譜寫了我國燦爛豐富的中華文化,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就是保護中華文化。2009年9月,國家民委和財政部發布了《關于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共評選出1057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其中以仡佬族文化為主的村寨共有6個。目前,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重視,學者們主要從評估指標體系[1]、旅游開發[2-3]、文化遺產保護[4-6]、鄉村振興[7-8]等方面開展研究。總體而言,研究成果較為廣泛、豐富,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但很少有學者就某一特定民族的特色村寨進行深入探討,而科學合理地認識某一特定民族的村寨發展狀況,對系統規劃和全面保護該民族文化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本文以仡佬族文化為主的特色村寨為例,選取位于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大塘村作為主要調查點,對比分析入選的其他5個仡佬族特色村寨,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基于SWOT框架,對大塘仡佬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態勢進行細致探討。
旅游資源指對游客具有吸引力,并可投入旅游生產的景觀,劃分為原賦的和外生的兩類。原賦旅游資源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9]。自然景觀如山東的泰山、廣西的桂林山水,以名山美景作為旅游吸引物;人文景觀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貴州的西江千戶苗寨,以著名的歷史遺跡和民俗風情作為旅游吸引物。外生旅游資源指那些專門為旅游業打造的人造景觀,如深圳的世界之窗和各種主題公園。相對于此,貴州大塘仡佬族特色村寨擁有較好的原賦型旅游資源——民族風情文化和自然生態。
大塘村是一個仡佬族、苗族、漢族、土家族等多民族雜居的村寨,其中仡佬族占大塘村總人口的58%,村寨文化以仡佬族文化為主,包括儺戲——高臺舞獅、“三幺臺”文化、傳統民居建筑、民族手工藝等,都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開發潛質,可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一,仡佬族儺戲是以驅邪逐鬼、祈福納吉、圓滿人愿等民間祭祀儀式為主要表現內容,并吸取了民間歌舞、戲劇的一種民族藝術。儺戲涉及的民族和地域廣泛,其中仡佬族的高臺舞獅就屬于儺文化中的一種具體形式,融合體育、武術、雜技等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了解仡佬族的一張文化名片。傳統的高臺舞獅表演多在春節期間舉行,舞獅隊大年初一出門,走村串戶,在事先搭建好的高臺上表演耍獅,舞獅隊表演完,戶主以錢或糧打賞。其二,“三幺臺”是仡佬族接待貴賓的最高禮儀,包括茶席、酒席和飯席。第一臺茶席,賓客入席先喝油茶,主人再擺上糖果、核桃、花生、板栗、瓜子、紅薯干、油炸土豆片等小食。賓客相互請茶,男女青年唱仡佬山歌;第二臺酒席常以豬心、肝、舌、肚片、香腸、鹵雞等作為下酒菜;第三臺飯席菜肴最為講究,一般有燒白、豬臉、酥肉、木耳、黃花、筍子、海帶、豆腐丸等,如今還增加了雞、鴨、魚。“三幺臺”結束后,賓客相互寒暄,散席離開。“三幺臺”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吸引著外來賓客前來體驗仡佬族的傳統民俗文化。其三,仡佬族民居建筑多為木架結構,厚木板裝鑲作壁,青瓦蓋屋頂,外面用白石灰做墻。居屋通常為三間五柱落腳結構,中間為堂屋,兩側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后兩小間,前一間作廚房,后面一間作臥室。民居墻壁以繪畫和雕刻工藝裝飾,體現生者與死者神靈共處,寄寓了仡佬族的傳統信仰。除了居住功用,還兼具美學、教育、祈福的價值內涵,是較好的旅游開發資源。其四,仡佬族手工藝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滿足了本民族的生活需要和審美情趣,主要體現為雕刻、服飾、刺繡、編織、鍛造、剪紙、竹扎等幾種工藝類型。
貴州大塘村地理區位條件好。背靠磨盤山,80%的景區位于大沙河國家自然保護區之內,景區總面積40 000余畝,有超萬畝生態林、竹海等綠色森林資源。氣候涼爽舒適,與周邊的武隆縣形成強烈的氣溫反差,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空氣清新的獨特氣候特征,在周邊旅游客源市場中有一定知名度。各種待進一步開發的溶洞奇巖和自然景觀,主要有東流河溶洞、打鼓洞和正子千城門洞,其特點是洞中有洞、景中有景,形狀各異自然生長的石柱、石筍錯落有致。溶洞的底部有小溪流水平淌穿流,里面是層層疊疊的平壩,大塘村自然資源豐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旅游開發價值。
分析大塘村仡佬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應當對比分析其他仡佬族特色村寨的旅游發展現狀以得出科學結論。首先,筆者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向當地旅游管理部門進行指標選取咨詢,并結合民族特色村寨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特點,兼顧可操作性,設計了10個指標對大塘村及其他5個仡佬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情況作綜合評價。這10個指標包括自然資源(X1)、民族文化資源(X2)、仡佬族占比率(X3)、人均年收入(X4)、年旅游接待人數(X5)、民宿客棧數(X6)、森林覆蓋率(X7)、耕地占總面積的百分比(X8)、高等級公路(X9)、觀光農業園(X10)。其中,自然資源(X1)以各村擁有的3A級以上的旅游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評價值;民族文化資源(X2)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為評價值;高等級公路(X9)按照各村寨是否有高速公路、國道通過進行對比評價。
其次,采集6個仡佬族特色村寨相應的10個指標數據(截至2019年底),得到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各仡佬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數據
再次,對表1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即每一變量值與其平均值之差除以該項變量的標準差,消除變量間在數量級上的不同而產生的影響,然后求出相關系數矩陣R,如表2所示。

表2 相關系數矩陣
最后,計算特征值。由相關系數矩陣以及各個主成分的貢獻率與累計貢獻率計算得出特征值,如表3所示。

表3 主成分累積貢獻率

續表3
由表3可知10個主成分特征值,根據選擇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提取前3個主成分。3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高達90.76%,提取的信息較為充分。
最后,對第1主成分λ1=4.29、第2主成分λ2=3.249、第3主成分λ3=1.536分別求出其特征向量e1、e2、e3、e4并計算各變量X1、X2……X10在各主成分上的載荷得到主成分載荷矩陣。由載荷矩陣可知:X1、X2、X3、X8、X10在第1主成分上的載荷較高,可將第一成分命名為旅游資源。X5、X6在第2主成分上的載荷較大,將第2主成分命名為外部資源。X4、X7、X9在第3主成分上的載荷較大,將第2主成分命名為其他因素。將數據矩陣與載荷矩陣的乘積

表4 旅游發展因素評分
可以得出每個仡佬族特色村寨在各主成分上面的得分,即可看出所有指標因素的評價情況,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大塘村在第1主成分(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上排名第二,說明大塘村資源稟賦良好,具有較好的旅游開發潛力;在第2主成分(年旅游接待人數和民宿客棧數量)上排名第一,說明大塘村旅游接待設施完備,目前能夠完全滿足游客過夜需求;在第3主成分(人均年收入、森林覆蓋率、高等級公路)上排名第三,說明大塘村旅游環境有待改善:交通狀況不夠良好,需要進一步改進;經濟條件不佳,需要加強對外宣傳,將旅游發展作為提高當地經濟收入的有效動力。
根據對大塘村內部旅游競爭力的對比分析,結合當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發展的外部環境變化,基于SWOT框架(態勢分析法),對大塘村進行旅游發展策略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大塘村旅游發展態勢與策略分析
首先,大塘村優質、豐富的旅游資源是發展旅游的基礎條件,特別是民族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異質性、不可完全模仿性和不完全流動性,這與周邊其他資源相比,可獲得持續的競爭力和優勢。異質性指資源的獨特和與眾不同;不可完全模仿是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文化造成的;不完全流動性則是指當地的旅游資源如果離開了民族地區,就失去了原來的面貌和價值。大塘村不僅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更重要的是這里聚居著以仡佬族為主的多個少數民族,民族文化古樸、濃郁。仡佬族儺文化和“三幺臺”文化吸引著中外游客到此觀光游覽;民族傳統手工藝具有獨特的民族屬性,是自古以來當地仡佬族人民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這些仡佬族文化的獨特性、原真性和鑒賞性為當地特色旅游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其次,大塘村享有“黔北要塞”的區位優勢,毗鄰重慶市武隆縣黃鶯鄉,距道真縣城67公里、武隆縣城34公里,離國家級名勝風景區——仙女山45公里。至武隆、彭水,既可入長江航運,又可通渝懷鐵路、渝湘高速,交通便捷,形成完整的交通路網。站在高聳入云的磨盤山上,重慶市武隆、彭水兩縣的山川歷歷在目,可謂一眼看三縣。最后,大塘村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氣候舒適宜人,溫度、濕度適中,空氣負離子含量適宜,適合養生度假,是追求休閑健康、避暑度假的旅游勝地。
首先,大塘村缺乏精英人士和相關專業人才對村寨民族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導致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不足。“精英”最早由帕雷托提出并定義為“在自己活動圈子具有最高才能指數的人。”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精英”特指能力出眾,受過專業訓練,在村里各大小事務中掌握一定權威,對他人具有指引帶動作用,尤其在民族地區,還很可能是精通某種民族技藝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然而目前大塘村發展旅游業,基本還是處于當地村委會指導,部分村民自發參與,未能形成市場化的旅游發展態勢。當地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其中就包括掌握傳統手工技藝、仡佬族儺戲表演、唱仡佬族山歌,以及會修建仡佬族民居的文化傳承人才。而留下來的村民則僅通過開設民宿客棧、小型餐飲、開展民俗表演等參與其中。如果外出打工的精英人才能發揮所長,將民族技藝與當地旅游相結合,那必然會極大地促進大塘村旅游業的發展。其次,大塘村地處道真縣邊緣地帶,經濟落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與本縣區域內的其他旅游村相比處于劣勢,主要體現在:其一,出行交通不便,磨盤山景區與大塘村之間并沒有開通旅游車輛,這導致游客出行十分不便,大大制約了大塘村的旅游發展;其二,旅游休閑活動場所匱乏,目前大塘村僅有一處休閑廣場,活動設施單一、陳舊,沒有兒童游樂場、餐吧、精品小店等常見的休閑場所,更別說新興的娛樂設施,難以滿足游客需求,旅游體驗大打折扣;最后,大塘村缺乏民族特色餐飲,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的旅游體驗需求更多樣化,除了玩好更要吃好,特別是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觀光游玩的客人,總是希望能夠品嘗特色的民族美食,并借此了解當地的民族風情,然而大塘村的餐飲業經營從食材的選擇、制作工藝、食具的配套,到餐廳的外觀裝飾、內部設計等都沒有很好地突顯民族特色,無法吸引游客再次光臨,因此,也很難實現推廣民族飲食文化的目的。
隨著現代文明社會的高速發展,大眾收入的普遍提高,人們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人向往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這為休閑旅游業的興起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機遇。同時,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發展。因此,當地政府不失時機地抓住市場機遇和政策機遇,制定出臺了相關的旅游發展規劃,如人才引進、營銷推廣、配套設施修建等來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將大塘村旅游業發展與村寨建設相結合,可加快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為一體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原真性”具有原創、真實、非復制的含義。近年來,已有學者對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遺產真實性被破壞的現象進行了批評,認為許多旅游產品的開發脫離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而變得粗俗和商品化,民族文化的“原真性”受到極大挑戰。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地旅游業為了迎合外地游客的各種心理,對文化商品進行非真實性包裝改變,導致當地民族文化式微。大塘村擁有豐富的仡佬族文化資源,但在村寨旅游發展過程中,仡佬族傳統文化原真性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其一,仡佬族傳統民居建筑,大塘村在修建新村一、二、三組樓房以仡佬族傳統民居樣式建成,供生態移民搬遷村民居住,但村民為迎合旅游業發展進行改造,將原有的二層加蓋為三層樓房,破壞了原本的仡佬族特色民居屋頂樣式和墻面風貌;其二,傳統民俗歌舞表演,為了迎合時下的審美取向和游客的視覺體驗,當地的民俗歌舞表演逐漸蛻變得更加世俗化和商業化,民俗文化的真實內涵被商業表演重新演繹和詮釋,民族文化氛圍大打折扣。
以自然資源、氣候特征吸引游客的目的地旅客接待量季節性波動較大,制約了旅游發展。以避暑度假為主的大塘村常常出現夏季游客爆滿,價格上漲,冬季無人問津的狀況。特別是在10月份以后,很難看到前來游玩觀光的游客,餐館和民宿突然變得冷冷清清,經營狀況堪憂。究其原因是大塘村旅游產品開發尚未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與完善,具有仡佬族特色的旅游體驗還無法滿足旅客除養生度假之外的其他休閑娛樂需求。
綜上,大塘仡佬族特色村寨旅游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擁有較好的旅游資源稟賦,為開發旅游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同時也存在民族文化資源開發不足、旅游精英人才匱乏、基礎設施不完備和交通狀況不佳等劣勢。面對當前休閑旅游興起、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大塘村旅游業才開始正式步入發展階段。當地政府部門制定了旅游發展規劃,推進大塘村作為仡佬族特色旅游示范點,并積極融入武隆旅游圈。但面臨民族文化“原真性”受到挑戰、旅游季節性十分明顯的問題,在未來的旅游發展中,只有聯合政府和社會各方力量,找準定位,形成鮮明的民族特色,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在當前民族旅游發展的大趨勢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發展仡佬族特色村寨旅游業,要以深度挖掘、發揮民族特色村寨生產資源和文化內涵為指導方針,以民族民俗文化為核心,以綠色生態自然資源為軸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最重要的是讓村民參與到特色村寨建設中來,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讓當地人享受到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