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初明,王素萍
(江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22)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系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須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鍵在于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學界對高校思政課親和力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梳理相關研究成果,挖掘潛在的研究空間,對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踐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總體取得較大成果,但是還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在2016 年之前,學界對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較為薄弱,當時學界發文量較少,雖然進行了研究,但還不夠重視。而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量明顯增加,到2019 年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論文發表數量達至高峰。這表明學界開始逐漸重視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而且經過收集分析論文發現,這幾年相關論文研究數量不僅增加,而且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細化,還出現了一些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從整體來看,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已經初步搭建了框架,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總體而言,當前關于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主要是從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概念結構、重要性、不足原因、提升路徑及提升親和力應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其中,秉持著解決問題的原則,提升路徑是學者們研究最多的內容,學界較為重視。其次便是親和力的概念內涵和構成研究,論文幾乎都會先解釋親和力的概念內涵,再順其展開論述。
從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內涵表述來說,學者在闡述親和力內涵時,往往與其對親和力構成的認識有很大關聯,因此可以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闡述。首先從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內涵來看,第一,很多學者從心理學角度進行論述,學者吳潛濤等認為,“所謂思政課親和力,是指思政課對大學生所具有的親近、吸引的潛在功能,以及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的親近感、趨同感。”第二,也有學者從教學方式來闡述,學者梁冰認為,要“進行沐浴春風式的解疑釋惑性的教育,發揮思政課巨大引導、啟迪和解疑性魅力。”第三,還有學者從教育者的角度論述,學者孫瑛輝等認為,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是“能夠符合教學目的、體現教學效果的‘互動’能力。”第四,從學生的角度來說,肖文紅指出,“親和力是思政教師自身所具備的使學生愿意親近和接觸的力量。”
近年來也有很多學者對思政課親和力構成進行了研究。第一,從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對其親和力構成進行劃分,學者沈光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構成要素主要細分為教育者親和力、教育對象親和力、教育目標親和力、教育內容親和力、教育方法親和力和教育環境親和力。第二,從思想政治教育構成要素進行劃分,學者李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親和性、教育主體親和性、教育介體親和性、教育環境親和性及教育對象親和性這五個部分構成。第三,從思政課親和力形成過程來看,學者韋娜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主要包括四大要素,即高校思政課教師、大學生、高校思政課課程資源和教學環境。
關于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重要性研究,學界研究成果較多。第一,從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入手,學者王淑榮等認為有三個因素,就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與時代風采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第二,從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來看,學者張根福等認為,“提高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路徑,更是判斷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因素。”第三,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學者馬嬌等認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達到更高育人目標,而教師的親和力可以提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第四,從國內外意識形態環境來講,學者蔡詩敏認為,“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尤其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
盡管從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到一線教師一直都非常重視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質量提升,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一直存在著高校思政課很難吸引學生的問題,究其原因就是高校思政課親和力不足,而學者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從教育者來看,方世南等認為,親和力的不足是由于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規律的認識不深刻。第二,從教學載體來看,學者趙明剛認為高校思政課教材上內容枯燥、形式化,不夠接地氣,不貼近學生生活,并脫離實際等一系列問題促使思政課親和力不足。第三,從教學內容來看,學者吳永剛認為,高校思政課的內容與學生不匹配,還使用著陳舊的配方。第四,從教學方法來看,學者李姣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導致師生互動不足,因此弱化了思政課親和力和吸引力。第五,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者邵西梅認為,市場功利主義對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使其認為思政課只有空洞的理論說教。
關于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路徑研究是近年來學界研究的重點,大多數學者從教學過程這部分進行闡述,也有研究其他路徑如何提升親和力,但相對較少。第一,從教育者來說,學者崔延強等認為,思政課教師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同時要正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和認同。第二,從教育對象來說,學者欒聲越認為,要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就要激發大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第三,從教學目標來看,學者龐桂甲認為,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與大學生個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的同構。”第四,從教學內容來看,學者周洲認為,教學內容的創新要抓住時代前沿,堅持時代化、民族化和大眾化的方針。第五,從教學載體來看,學者鄧鵬則認為,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要強化新媒體觀念,用新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和完善考核評價方式,打造新媒體環境。第六,從教學方式方法來看,學界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學者周琳娜等提出的,認為思政課情景劇教學法能夠有效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最后,還有些學者試圖從其他視角來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其中以心理學學科居多,還有一些其他較有創新意義的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研究。
有學者對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相關論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兩點。第一,從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角度來說,學者馬藝銘認為,應注意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取悅學生,只圖活躍課堂氣氛,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語言的娛樂化。第二,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學者高永強認為,“但是應該避免一種錯誤傾向,即為了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而把思政課講成一般人文素質教育課,用知識性替代意識形態性。”
近年來學界有關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從教學實踐還是從理論研究來看,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親和力仍然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間,相關領域還有待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1.研究缺乏相關數據支撐
縱觀這幾年發表的相關論文,很多論文在闡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直接預設好自己的結論,缺乏實際的相關調查研究,以至于很多論文的觀點缺少強有力的支撐。例如在教師教學過程的親和力研究中,如果沒有相關具體的數值,就很容易缺乏針對性,對學情也不能進行精細化診斷,進而無法知道學生更喜歡教師的哪方面,這些都是需要數據反饋來支撐觀點的。然而這并不是說,這方面的所有相關研究都一定要準確的數據,有些研究重理論、重文獻等等,在提升親和力的路徑研究中最好能夠有一定的調查研究才不會顯得單薄,缺乏說服力。
2.跨學科研究較少
學界在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方面對概念內涵、提升路徑兩個方面研究較多,尤其是側重于對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中思政課相關要素的分析和探討,雖然也有學者將其他學科的理論運用到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中,但這些研究不管是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來說都不太理想。深知多樣性的重要性,缺乏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研究可能在多樣性及說服力等方面比較欠缺,目前僅限于心理學科的跨學科研究顯然還是有非常多的研究空間,不斷地拓寬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跨學科研究才能使得整個研究體系更為完善。
3.研究框架有待完善
從目前學界學者的研究成果來看,整體的框架已經搭建起來了,但是還沒有細化,不夠完善。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側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教育載體及教育方式方法等教學過程中的親和力研究,然而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相關大量的重復性研究可能使研究進展緩慢。也有許多學者從課程評價、教學環境和教學理念等角度入手,這些研究可以進一步完善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框架。要形成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必然要不斷挖掘、探索及研究新的合理因素,從而不斷完善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框架。
深入分析梳理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相關研究,總結已有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及不足,在此基礎上,發掘相關領域存在的研究空間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1.加強理論研究
理論指導實踐,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當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和難題,沒有系統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活動開展會很艱難。隨著思政課親和力的實踐過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理論必須跟上實踐的變化,從實踐中實現理論的飛躍,推動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理論創新。相較于其他課題來說,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研究期刊論文數量略少,從這方面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理論研究稍微薄弱,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從一開始的概念內涵到結構分析,再逐步延伸到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具體提升路徑,研究在不斷深入,不斷加強,遵循著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除了這些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要素以外,還有很廣闊的理論研究空間,如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研究拓展到其他學科。
2.理論研究融入教學實踐
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新的東西并加以提煉才能形成科學系統的理論。因此,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必須緊密統一起來,二者缺一不可。在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未來研究中,要扎根于教學實踐,必須要將自己置身于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情境中,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構成要素都要進行梳理、記錄和分析,這樣才能夠對自己的教學思路產生有效的啟發作用。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在自己的課程教學中進行理論研究,根據自己課程教學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以及消極的、負面的因素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和反思,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將自己納入研究對象,在提升教學質量的過程中研究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
3.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效果監測與反饋研究
關于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文獻有很多,但是提升親和力方法的效果反饋研究的文獻并不多,如課堂練習是一種檢驗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及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設置的檢測方法,同樣地,要想真正知道理論研究中提出的一些舉措是否有效,也需要一個實際的情境來進行測試。有些學者將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研究放到實際的自身教學中,對自己的實踐教學進行監測并根據這些數據一步一步做出評估與反饋,不僅發現了新的問題還增強了理論的可靠性與說服力。對提升親和力效果監測與反饋來說,其實就是要將自己的設想在實際情境中運行,及時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并作出合理地反饋,進行動態地監測,反復進行這個過程,最終達到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