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葉栩文
(蚌埠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從事學科教學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及職業技能。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主要考察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科學、教案編寫合理的教案基本功,教學方法多樣、教學過程豐富、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組織基本功,以及包含語言表達、板書設計、教學手段的教學表達基本功。該比賽是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教師業務水平,展示教師個人風采的一個重要平臺。如何響應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充分發揮教學競賽的引領作用,設計一堂好課展示交流,努力成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教師,值得每位青年教師思考。本文以參加學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的一節十五分鐘教學內容為例,反思和總結教學比賽的心得體會,闡述如何設計好一堂課,期望更好的地發揮教學競賽對日常課堂教學的輻射作用,為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供參考。
科學的選題是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準備工作的第一步。選題要兼顧內容的知識性、趣味性、前沿性等特點,選題前要對本門課程的定位進行分析。藥物分析是我學校制藥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是一門探究原料藥和其制劑的質量分析控制的一般規律,闡釋化學合成藥和天然藥物及制劑的質量問題的課程。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個部分:藥物質量分析控制的相關法典規范、基本技術方法要求和常用代表性藥物的一般分析方法和規律,一共分為21個章節。通過該門課程的系統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藥物分析技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全面的藥品質量管理概念,把握最新檢測技術的進展,具備藥品質量控制的知識和技能。以期培養該專業學生能夠勝任從藥品研發-生產-供應-使用-監督管理一系列過程中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在完成課程分析的基礎上,開展學情分析。首先,知識層面,本次課程的授課對象是我學校制藥工程專業本科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完成了醫藥學基礎、藥理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基礎課程的學習,大部分同學已經掌握常見的分析方法,對化學合成藥、中藥、生物藥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其次,能力層面,學生深知學好藥物分析對日后工作及學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對英語專業詞匯、接受度認知度較高。最后,情感層面,大部分學生具備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日常學習生活中關注藥物合理利用問題。
根據以上課程分析和學情分析,考慮知識的邏輯性、拓展性和趣味性,以《藥物分析》第十六章——《抗生素類藥物的質量分析》中的知識點“抗生素類藥物的細菌耐藥性”為教學內容,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知識目標:掌握細菌耐藥性產生的一系列機制、分類和產生的原因。
隨著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發生了很大變革,為教師提升升教學設計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條件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種新的教學理念被應用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之前的教學研究,創新性的將SPOC理念引入到教學全過程。充分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將教學過程分為課前—感知學習、課堂—深入學習、課后—應用提升階段三個教學階段。首先,課前感知學習通過QQ、微信等傳媒手段、線上微助教平臺布置課前的自主學習任務:觀看老師課前錄制的關于抗生素類藥物的細菌耐藥性的微課視頻;讓學生通過預習,整理疑難點并通過QQ等媒介線上反饋給教師,教師以此調整教學策略,進一步確定重難點。此過程中需要教師整個課程資源、進行微課制作,充分利用了討論法、任務法等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課前感知學習,充分發揮其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深入學習是整節課設計的核心。首先,以案例作為課堂導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本次課首先介紹美國疾控中心近期公布的一項病例:一美國老婦因感染超級細菌身亡,因其感染的超級細菌對多達26種的抗生素均產生耐藥性。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中華網關于本病例的報道,告知學生“超級細菌”的出現及可怕性,引發共鳴,通過圖文并茂的表達,通過案例法、演示法、講授法引導學生思考本節課的主題,強調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激發學生對本次課的學習興趣。然后,引出本節課的主題——抗生素藥物的細菌耐藥性。介紹細菌耐藥性的定義,同時,通過動畫強調概念中的關鍵詞:細菌、不敏感、生存過程。提出問題,細菌在自身生存過程中為何產生耐藥性?又是如何實現對抗生素不敏感的呢?引發學生關于耐藥機理的思考,開展小組討論,本過程通過問題教學法可以很好的檢驗課前學習效果。接下來介紹抗生素藥物的細菌耐藥性的分類及產生的原因。通過舉例法、講授法,展示細菌的卡通圖片、抗生素的化學結構式,以鏈球菌對鏈霉素、慶大霉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的天然的耐藥性為例,介紹細菌的固有耐藥性,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頭孢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獲得性耐藥性介紹細菌的獲得性耐藥性,以示例教學完成該部分知識的內化吸收。在介紹抗生素藥物的細菌耐藥性的分類及產生的耐藥機制之前,播放一個革蘭陰性菌對青霉素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耐藥機制的短片。隨后提出問題,從短片中獲得那些信息?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以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學習內容。通過細菌的生物學圖片和動畫總結細菌耐藥性的四個主要機制。最后,開展合理用藥指導,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教育,抗生素的濫用是耐藥性的最大推手。介紹常見的抗生素濫用情況及嚴重后果,引導大家重視合理用藥。注重結合科學前沿,以科研引導教學、支持教學,介紹醫學期刊《The Lancet》關于抗生素的細菌耐藥性的最新報道,指出合理用藥基本原則:應用抗生素的基本條件是已被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提問:病毒性感冒、不明原因發燒能否使用抗生素?)根據感染病原的種類及細菌藥敏試驗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綜合患者的病情以及抗生素的特點制訂合理的用藥方案。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能力,以實現知識和技能的有效轉化。最后通過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小結:抗生素類藥物的細菌耐藥性的定義、分類及原因和耐藥機制、合理用藥原則,提醒學生用心掌握。
課后應用提升階段是實現知識鞏固內化的重要部分。主要通過在線上傳作業并線上集中答疑。運用練習法,給學生布置作業:探究抗生素類藥物的細菌耐藥性的其他耐藥機制;探究細菌耐藥性背景下新型抗菌材料和藥物的研究進展;查找資料,從政府,醫院,個人層面總結抗生素類藥物合理用藥的原則。通過三個教學階段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提升教學效果。
值得強調的是,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注重科研與教學內容的結合,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作為比賽的一項考察指標。教育部提出教育科研是教育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手段。高校教師的工作內容中教學和科研并重,利用科研成果孵育教學,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至關重要。所以在本次課程設計中,結合制藥工程學科領域的科學前沿,介紹學科領域的高水平期刊近期的相關報道,如《The Lancet》期刊的最新報道,將抽象的學術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案例,使其自然地融入到教學過程。在課前學習和課后應用中提出問題,如“耐藥性的研究現狀”,“新型抗菌材料和藥物的開發”,引導感興趣的同學自行查找文獻,歸納總結相關研究創新點,讓學生了解科研、認知科學,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課件制作,充分利用動畫、視頻、思維導圖等更直觀的表現形式展示教學內容,使其更好地服務教學。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每個知識點細化到一分鐘,注重多媒體和傳統板書的相結合,進行板書設計,注重專業詞匯的中英文介紹,如細菌耐藥性、固有耐藥性、獲得性耐藥性等。
教學反思是對一堂課的再認識、再總結、再思考,對提高教學水平至關重要。競賽結束后對教學過程的每個階段進行了總結和反思。本次課程的課前感知學習階段,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的參與線上學習,觀看微課并提出疑難點。課堂深入學習階段,圍繞抗生素類藥物的細菌耐藥性這一主題展開教學,以美國疾控中心的一個病例為切入點,以耐藥性的分類及產生的原因,耐藥機制為重難點,采用講授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注重課堂互動,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對“耐藥機制”這一知識點的視頻接收能力相對較弱,可以考慮添加中文字幕;課堂互動還可以進一步增多。課后應用提升階段,利用QQ等交流平臺布置課后任務、分享學習資源、解答學生疑問,鞏固課堂效果,學生參與積極性較高。總體來說這節課教學主題明確且能引起學生關注,難度適中,教學過程由易入難、由輸入至輸出,教學環節設置合理,兼顧了知識汲取與技能鍛煉。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的部分內容存在重復,造成教學時間的浪費,部分知識點的教學時間分配與重難點匹配度有待提高,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可以適當增多,注意語言表達的抑揚頓挫、語速的控制等,通過教學反思總結本次課的得失、優劣勢,將心得運用到日常課堂教學,同時,通過競賽,可以充分發揮競賽的示范交流作用,汲取借鑒其他教師的寶貴經驗,通過反思,不斷改進,以賽促教,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以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為契機,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充分運用講授法、演示法、啟發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利用學習平臺、多媒體手段,把握專業英語、學科前沿進行教學設計,以“如何上好一堂課”為目標進行教學探索和反思,將該模式應用于日常課堂教學,實現以賽促教,從而提升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同時,三個教學階段的互動式的教學實現教學相長,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