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希
(河南省許昌市京州口腔門診部兒童牙病科,河南 許昌 461000)
在口腔外科兒童混合牙列期頜骨囊腫屬于相對常見的疾病,以往主要采取開窗減壓術進行治療,是在傳統頜骨囊腫摘除術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改進,無論是有效性或者安全性均有明顯進步,更合適兒童的頜面部正常發育,另一個優勢在于能夠保留恒牙[1]。本文主旨內容在于探析開窗減壓術、超聲骨刀兩種手術方式對于兒童頜骨囊腫切除術干預的臨床推廣價值,現將相關臨床資料整理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兒童混合牙列期頜骨囊腫患兒92例為分析對象。納入標準:入院后經各項檢查后確診為囊估囊腫[2];口腔內頜骨有明顯膨隆,應用X線影像學檢查后提示頜骨囊腫稀疏區域寬度超過2個牙位;家長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屬于頜骨囊腫復發且接受二次手術治療;患兒心肺功能存在障礙或者嚴重疾病;患兒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患兒存在有不宜應用手術治療的其它全身性疾病。遵循隨機均等原則將患兒每組46例分為A組和B組,兩組患兒在相關臨床資料數據分布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對比。本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展開。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在給予具體手術治療操作前需應用CT、X線影像學檢查,從而確定囊腫所在具體位置、與周邊牙齒的情況、病變侵襲范圍、神經管相關位置等,如果影像學提示囊腫已經侵襲牙齒則采取根管治療,如果影像學提示牙槽骨被較多吸收且牙齒已經出現明顯松動,在手術過程中拔除牙齒。A組應用開窗減壓術方案治療,選擇囊腫表面的牙槽嵴頂位置作為開窗位置,拔除與囊腫相對應的乳牙,在拔牙窩區域開窗。對于部分鄰近恒牙已經長出的患兒,確認是否有移位、傾斜的情況,在考慮可能會影響囊腫表面牙槽嵴頂開窗質量時可以將開窗的位置挪移到唇/頰一側的骨質薄弱區域。在開窗口將0.5cm引流管置入并在舌/唇一側的骨板位置做好固定處理,引流管下端放在囊腔內,確保和囊腔底保持適當的距離并在管側壁制造數個大小約為2mm的小孔,從而幫助引流管德爾通暢以及后續沖洗操作,注意引流管的上端不超過頜平面從而影響患兒的正常咬合。對于在唇/頰側進行開窗且依從性良好的患兒,可以制作囊腫填塞從而確保窗口不進入愈合狀態。完成手術后,患兒在就餐后需要對囊腔進行沖洗從而確保口腔清潔,降低出現激發性感染的風險。B組應用超聲骨刀切除術方案治療,所用超聲骨刀型號為M9W-SFD01,刀頭的水平擺動幅度參數設置為60~200um,垂直幅度設置為20~60um,輸出功率參數設置在2.8~160W間,切割速度每小時設置為24km。給予患兒局部麻醉,確認囊腫具體所在位置并根據需求選擇弧形或者梯形切口,翻開黏骨瓣膜從而從分將囊腫骨面暴露出來,開窗后使用超聲骨刀多角度手術刀頭,在選擇刀頭的時候參考患兒的囊腫位置以及骨骼質地情況,面對不同的情況需要調整工作頭以及工作頻率。對囊腫進行鈍性剝離,處理壓根以及修整骨緣,對于部分骨腔遺留較大的患兒填塞碘仿紗條,縫合創口,加壓止血。
1.3 觀察指標:手術指標:記錄兩種手術治療方案所需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疼痛(VAS)數據差異。臨床療效:囊腔長徑超過80%為顯效,囊腔長徑在50%~80%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4]。預后質量:對兩組患兒術后進行6個月時間隨訪,記錄感染并發癥、囊腫復發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指標對比:兩組患兒手術所需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大于B組,術后疼痛評分高于B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相關手術指標數據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相關手術指標數據比較(±s)
組別(n) 術中出血量(mL)A組(46) 48.51±11.26 B組(46) 20.37±7.62 t 9.325 P 0.000手術時間(min)47.03±5.7845.56±5.960.6280.512疼痛評分(分)7.62±1.304.43±0.949.1180.000
2.2 臨床療效對比:A組患兒手術治療有效率評價低于B組(χ2=5.025,P=0.031),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2.3 預后質量對比:A組患兒術后感染、復發例數多于B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預后質量比較[n(%)]
頜骨囊腫屬于口腔常見疾病,是指出現于頜骨內且含有液體的囊性腫物,臨床根據囊性腫物的發病區域還有組織來源進行分類,為牙源性頜骨囊腫、非牙源性頜骨囊腫,以前者所占比例相對較高[3]。頜骨囊腫本身的生長并無自限性,在其成長過程中會對頜骨產生破壞,部分甚至因此出現嚴重頜骨畸形,對周圍組織產生壓迫,造成患者生理和生活上的不適[4]。頜骨囊腫雖然屬于良性病變,但如接受保守治療后無顯著改善應盡快采取手術處理,以免腫物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增大,會引發骨組織大面積缺損,是誘發致病性骨折或者牙齒功能喪失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對收治頜骨囊腫患者主要采取囊腫刮除術、減壓術、袋形術以及負壓吸引術方案[5]。
在頜骨囊腫中兒童所占比例較高,屬于口腔外科常見疾病,頜骨囊腫早期并無典型自覺癥狀,加上兒童不能夠準確的表達自身感受,大部分患兒到院就診時囊腫已經對骨質造成嚴重的侵襲[6]。混合牙列期的兒童頜骨中囊腫一般會對正處于生長狀態的恒牙或者牙胚造成損傷,牙齒因此出現生長移位并誘發發育障礙,情況嚴重的甚至有牙列缺失、咬合紊亂的情況。在早期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能夠最大程度降低頜骨囊腫可能對兒童造成的傷害,保障其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長。
有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傳統頜骨囊腫刮除術對于患者的口腔造成較大創傷,相對而言開窗減壓術的治愈效果更為突出[7]。開窗減壓術在治療大型的頜骨囊腫具有良好作用,但考慮到收治兒童患兒特殊情況,其頜骨囊腫多為小型,采取開窗減壓術不可避免會存在風險,會導致治療失敗的影響因素有多種,諸如治療周期長、患兒缺乏良好的自我護理意識、開窗之后食物會滯留在囊腫創面等。超聲骨刀切除術對小兒頜骨囊腫患兒的治療優勢在于其微創、操作要求簡單,被廣泛應用于治療頜骨囊腫。
本研究接受超聲骨刀切除術治療的小兒頜骨囊腫患兒其治療有效率高于開窗減壓術,而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疼痛程度控制效果優于開窗減壓術,預后方面發生感染、囊腫復發的例數也低于開窗減壓術,上述各項數據提示對兒童混合牙列期頜骨囊腫應用超聲骨刀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優于開窗減壓術,而在手術耗費時間方面兩組患兒數據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了超聲骨刀切除術操作并不復雜,不會延長手術時間,對于患兒術后康復有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相對于開窗減壓術,對收治兒童混合牙列期頜骨囊腫患兒應用超聲骨刀切除術不但療效更為突出,術后患兒疼痛感相對輕微,可更好的控制術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