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勇 胡春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要把抓好黨建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把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貫徹到學校工作各方面。”實施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以黨建引領學校文化建設,啟東折桂中學開展“同心圓”文化實踐,構建學校思想建設體系,奠基師生成長基石,校園文化自信昂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學校文化可以說是一所學校發展的靈魂。學校物質文化則是學校文化最直觀、最直接、最直白的表達。以黨建引領學校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物質媒介影響和濡染師生,構筑“同心圓”育人環境,折桂中學黨總支全面構設,將物質文化建設與紅色文化學習融為一體,實現“知”與“行”的和諧統一。
折桂中學地處啟東老城區,學校建筑面積小,沒有溪水潺潺的自然布景,也沒有曲徑通幽的林蔭小道,如何讓每一塊墻壁發光、讓每一根藤蔓說話,學校黨總支多次召開會議,醞釀,討論,決策,實施,圍繞“同心圓”黨建文化,開發“動”“靜”融合的紅色文化主題資源。
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不是一磚一瓦的零星點綴,而是基于“同心圓”黨建的整體構設。在黨總支領導下,學校宣傳部門構設辦公樓大廳展區、操場文化長廊、年級宣傳櫥窗、教室文化墻四大區域的學校物質文化展示區,進行紅色文化展示。
學校辦公樓大廳有一面“黨史文化學習墻”,是黨員帶領團員、少先隊員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通過摘錄要點、畫知識樹的方式,梳理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凝結出的學習成果。將紅色文化的動態學習與靜態展示融為一體,最大限度發揮紅色文化的濡染、浸潤功能,是折桂中學黨總支關于物質文化構建的總綱。
同樣的紅色文化展示在校園中處處可見,比如,花壇中的“紅色精神”二維碼,那是黨員帶領少先隊員學習“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等紅色精神,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其內涵,錄制語音,利用軟件制作成二維碼,設計成宣傳板靜置于花壇。每一個走進校園的人,掃描二維碼,就能傾聽少先隊員的“紅色宣言”。
充分挖掘學校小空間的大資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角落”,進行紅色文化動態展示。從學校大門口的展示大屏,到每個活動課間都會響起的校園廣播,從黨建活動室的投影設備到師生飯堂的滾動文字條,在黨總支的領導下,學校大膽謀篇、謹慎布局,讓每一個空間都成為流動的紅色文化宣傳站。
比如,學校門口的“同心育德”顯示屏,可以說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展示窗。凸顯“同心圓”文化品牌,重視黨建引領,黨總支精心選材,全校師生共同行動,把立德樹人日常行動變成展示,把展示落實到日常行動,整體提升學校育人功能。比如,學校進行的“中國夢”主題活動展示,各中隊在黨員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主題系列活動。有的中隊走進顧民元歷史紀念館,了解啟東先烈的家國夢想;有的中隊尋訪啟東首屆抗日民主政府紀念碑,探訪紅色啟東的曲折發展;有的中隊來到抗大九分校,感受當年抗日軍政大學的崢嶸氣象;有的中隊采訪船舶工業園,了解“天鯤號”等大國重器的制造歷程,放飛未來發展的宏遠夢想……在活動過程中,師生拍攝圖片、攝制短片,在學校顯示屏進行展示,擴大“同心育德”活動成果。
學校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在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升華出來,從一次又一次活動中提煉出來。以展示窗口為平臺,一方面努力推動紅色文化實踐的深入開展,另一方面促發和推動師生共同參與紅色文化建設,學校物質文化就不只是固定的、靜止的風景,而是活動的、蓬勃的生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同心圓”育人的過程,就是將優秀文化積淀到學生血脈的過程,就是揭示中華獨有的精神密碼并傳承和發揚其內核的過程。把凝固的物質文化變成流動的源頭活水,在學校黨組織領導下,校園文化呈現新氣象、新發展。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是“禮”的當代表達,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折桂中學黨總支以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為主要抓手,建立“黨組織”與“校長會”縱橫交叉結構,豐富“同心圓”文化內涵。
建立“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三級聯動組織機制,上下聯動,縱向貫通,形成分級負責的學校黨組織工作制度,以“短”“平”“快”的方式組織開展各類黨建文化活動,在各黨支部、黨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激發全體黨員的學習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如2021年,學校組織開展“學黨史”主題活動,在黨總支的統一部署下,各黨支部積極行動,結合支部特點,開展“黨史中的數字”“黨史中的成語”“黨史地理文化”等主題學習交流活動,黨史學習報告精彩紛呈。
學校實行“黨組織—行政辦”雙線并行的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思想引領、組織領導職能和學校行政部門的教育教學、行政管理職能。“將黨支部建到學科組”“將黨小組會開到備課組”,積極推進學校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實現黨建工作與教書育人工作共同謀劃、共同部署、共同落實、共同檢查,將黨的組織活力轉化為學校的發展活力,將黨組織的向心力轉化為學校的文化實力,以學校的改革發展成效檢驗黨的制度文化建設實效。如在全面落實“同心圓”學科育德行動中,黨政雙線并行,全面提升學科育德行動力。校黨總支書記周勇面向全體黨員、教師、學生分別執教思政課;黨支部、黨小組以“學科育德”為學習重心,深度研磨,開好示范課、交流課,引導“同心育德”文化;教研組、備課組開展主題實踐,專業探究,形成“同心育德”系列課程……在這個過程中,黨組織和學校行政既分工又合作,既相對獨立又互為監督,將思想建設與教書育人相融合,最大限度地激發黨政融合制度優勢,發揮正面疊加的積極效應,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制度文化魅力得以彰顯。
在中小學校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四梁八柱”中,學校黨組織是學校各項工作、各種組織中的核心領導。以“同心圓”黨建為龍頭,積極推進“黨建帶群建、群團共建”工作模式,學校黨總支領導工會、共青團、學生會、少先隊等群團組織,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形成網絡化制度文化體系,產生工作合力。如冬奧會期間,工會組織“健身新時尚”主題活動,團委組織“我為冬奧喝彩”主題繪畫展,少先隊組織“我的冰墩墩”制作大賽,各群團組織同心協力,構成多維同向的文化網絡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同心圓”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實施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構建“同心圓”制度文化,是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作用的根本組織保障,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內在力量。學校文化建設每天都在“發生”,建立學校制度文化的深層機制,“生發”學校文化的多維內涵,走向“垂拱而治”,是學校文化建設的理想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必須是一個‘精神的王國’,只有當學校出現了一個精神王國的時候,學校才稱之為學校。”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往往是隱性的,但它卻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構筑了學校的文化內核。實施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在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下,師生共同凝練的價值理念、教風學風,成為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注腳。
學校精神文化的背后是“人”,一方面,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熏陶人、感染人、培養人,是為了涵養人的生命氣象,促進人的發展;另一方面,每一個“人”的價值追求、文化品性,也決定了學校文化的寬度和高度。實施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積極發揮“人”的力量是關鍵,尤其是黨總支、黨支部書記的精神能量,優秀黨員的精神涵養。折桂中學黨總支設立黨員示范崗,以其先鋒模范作用,彰顯黨性溫暖,構筑“同心圓”精神磁場。
如致力于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的“折桂馨行動組”,就是一個由黨員和群眾共同組成的工作小組。這個小組的13名成員都持有國家級心理咨詢師證書,其中有9名黨員,黨總支書記周勇任組長。在行動過程中,黨員同志率先垂范,主動承擔熱線電話值守、愛心心理輔導等工作,黨員無私奉獻的激情和熱情感染了其他老師,工作組的整體思想覺悟和奉獻精神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升華帶來“折桂馨行動”服務質量的優化,小組共同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陽光關愛行動,包括困境兒童幫扶行動、特殊兒童溫暖行動、迷途少年陽光行動、“成長的節點”支持行動。青少年生命在行動中潤澤、拔節,學校精神文化也在行動中積淀、凝練。
一個學校的精神文化,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它總是透過一個個群體的價值追求凸顯,通過一個個團隊的自發行動醞釀。在學校黨總支領導下,折桂中學優化學校隊伍建設,落實“雙融雙創”機制,激發教師團體雙向優質發展,提升學校文化品位和精神內涵。
學校建立了三個黨員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黨員名師的作用,將思想先進性與教學專業性融為一體,引領教師發展。在“共學課堂”建設、“同心圓”德育中,黨員名師工作室在理論研修、實踐探索等方面積極發揮排頭兵作用,其愛崗敬業、鉆研深耕的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學校扎實開展“青藍”工程,以優秀黨員為師,與新入職教師結對共建,思想上引領、業務上示范、生活上關心,在潛移默化中傳承敬業奉獻的折桂精神……在黨總支整體領導下,不管是班主任隊伍還是學科教學組,不管是優秀教育人才團隊還是后勤教輔團隊,都以愛崗敬業為主動追求,豐富了“同心圓”黨建文化內涵。
斯普朗格說:“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教育的文化生長過程,也是學校的發展過程。實施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關注學校精神文化的匯聚、積淀,我們不僅看到學校品質發展的今天,更看到師生精神文化發展的明天。
折桂中學黨總支將學校的改革發展與黨員、教師的專業發展融為一體,將學校的精神文化生長與學生的未來發展融為一體,從提升學校品質著手,培育時代新人。在黨總支的領導下,學校進行“同心圓”課改,以“共學課堂”為抓手,著力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其適應未來、引領未來的能力。如在課堂中,著力培養學生跨界融通的思維,組織語文、生物、地理、信息等學科教師團隊,帶領學生開展相關文化研究,如“桂文化”主題研究、“俄烏沖突下的折桂思考”專題探索等,教師、學生的素養更為蘊藉厚重,學校精神文化更為多元融通。
《論語》有言:“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文化是育人之本,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價值體系所體現的意義和作用實施育人的一種手段,是教育發展進程中以人的發展規律為指向的人文回歸。實施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以物質文化濡染,以制度文化保障,以精神文化引領,黨組織領導下的高品質文化建設催動學校教育品質提升,促進教師內涵發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實現教育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