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楊 康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高質量召開了數字經濟發展大會,創新數字經濟產業鏈工作機制,持續優化政策保障,數字經濟發展動能加速釋放,已經成為全區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質升級的重要抓手。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1年內蒙古數字經濟規模5014億元(數字產業化規模381億元、產業數字化規模4633億元),列全國第23位,排名上升3位;增速17.1%,較上年提升7.8個百分點,列全國第11位,排名上升16位;占GDP比重24.4%,列全國第27位,排名上升1位。今年上半年,數字經濟整體形勢持續向好。
網絡基礎設施快速建設。二季度新建5G基站4300座,6月末,累計建成4G基站、5G基站11.64萬座、2.75萬座,全區光纜線路長度達160.2萬皮公里。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高。6月末,家庭寬帶接入用戶普及率、100M以上寬帶接入用戶占比分別達77.3%%和95.9%,均實現小幅增長。算力基礎設施承載能力穩步提升。中國銀保信數據中心順利開工,華為、快手、并行科技內蒙古算力基地等項目有序推進,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烏蘭察布市等算力設施規模逐步擴大。
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強勁。6月末,全區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企業增至43家,較上季度增加3家。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8.4%。投資額和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28%、54.2%,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小幅上升。電信業發展持續向好。6月末,全區規模以上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投資增長2.5倍,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1%。按照2021年不變價測算,全區通信業務總量實現140.4億元,同比增長21.2%。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大幅提升。6月末,全區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投資額和營業收入分別同比增長60.5%、101.6%。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平穩增長。6月末,全區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7.2%。
數字賦能農牧業快速發展。內蒙古土地抵押貸款線上金融產品暨數字農牧業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利用土地確權數據,創新土地抵押貸款線上金融產品,解決自治區農牧業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問題。烏蘭察布市內蒙古田潤畜牧有限公司等大型養殖企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喂養,推廣牲畜電子耳標,引入牧場管理軟件,實現肉蛋奶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呼倫貝爾市莫旗加快“雙保”(保險+保價)智慧農業項目建設,今年擴大種植面積至20萬畝,輻射農戶1000戶,實現大豆等農作物智能化種植、采收、銷售。工業數字化改造步伐加快。包鋼、烏海飛獅、鄂爾多斯伊泰、赤峰朗坤4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順利。包頭市稀土新材料工業互聯網體系初步建成,截至6月末,接入31家企業、1000余臺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設備,實現人員、設備、能效等6類企業數據采集匯聚,降低了生產成本,提升生產效率。能源數字化增效提質。包頭、5G+無人駕駛、5G+無人采掘等項目加快建設,截至6月末,全區累計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79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39個,21處露天煤礦開展無人駕駛試驗,無人駕駛車輛達到200臺。鄂爾多斯市燁能源瑞光煤礦、伊泰大地精煤礦率先上線電子煤管票功能,實現“電子提煤單、電子過磅單、電子煤管票”三票合一。數字消費增長明顯。東黎羊絨公司等傳統公司轉型開拓線上銷售渠道,“直播+”“電商+”等智能營銷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據內蒙古電子商務促進會數據統計,上半年直播交易額實現18.4億元,直播觀看人次累計近1.2億人次,累計直播場次達1.3萬余場。6月末,全區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扭負轉正,同比增長3.5%,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到7.4%,實現小幅提升。
從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看,內蒙古數字經濟發展仍處中下游水平,數字經濟總量小、層次低、鏈條短問題仍然突出,未形成完整數字經濟產業鏈,產業發展仍面臨系列亟待解決問題。
產業結構趨同。雖然自治區相繼出臺系列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規劃政策,但剛性約束不夠,產業要素缺乏統籌,產業結構趨同,產品及服務特色化、個性化不足。數據中心盈利能力偏弱。數據中心建設缺少統籌,僅靠財政補貼電費和土地出讓金等方式吸引數據中心入駐,上架率低,規模效應不足。數據中心業務主要集中于數據存儲,高附加值云計算業務份額較少,本地化結算率低。鏈條延伸不夠。服務器、機架等硬件產品制造和數據清洗、脫敏、建模、分析挖掘等數據中心上下游企業和項目儲備不足。此外,內蒙古軟件信息業規模偏小、研發實力薄弱,市場競爭力不足,多數中大型政務信息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項目,只能優先購買或外包給實力強大外地企業,信息軟件營業收入業務流失明顯。
平臺支撐能力偏弱。內蒙古工業互聯網平臺普及率低,綜合型、區域型、行業型云平臺數量少,多數工業互聯網平臺由行業龍頭企業搭建運營,其功能更多滿足自身需要,未能將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廣泛接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上云”數量有限。工業互聯網平臺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工業互聯網平臺數據標準、通訊標準、技術標準、接口協議等不統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分散在不同平臺,難以實現業務互動和數據聯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一方面,多數中小企業存有轉型成本高、業務再造難、試錯風險大等顧慮,存在“不敢轉、不想轉、不能轉”的難題;另一方面,本地數字化轉型服務企業數量少、實力偏弱,無法滿足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個性化、一體化需求。
配套政策不夠完善。數字經濟領域立法滯后,扶持政策比較零散,尚未出臺數字經濟發展專項政策,已出臺的《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若干政策》落實效果不理想,促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相關政策還是空白,政策上無法形成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合力。專項扶持資金尚未集中管理。目前自治區投入數字產業領域的專項資金多數分散在發改、科技、工信、商務等相關部門,政府資金導向作用發揮不明顯。產業基金發育不足。金融配套扶持不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加強園區建設。建議編制自治區數字產業園區發展規劃,以推動園區建設為抓手,以打造北方算力保障基地、特色數字產品制造基地、軟件信息和大數據服務外包產業基地為目標,整合優化產業布局,集聚發展特色數字產業。優化數據中心業務結構。緊抓東數西算契機,建立東數西算跨區域產業聯盟,主動承接非實時算力業務和實時性要求相對低的算力業務,提高高附加值云計算業務份額。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鏈招商機制,圍繞算力、數字產品制造、軟件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外包等產業缺失環節和重要節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招商引智和孵化培育,推動數字產業向中高端產業鏈延伸。
加快產業互聯網平臺標準體系建設。充分識別建平臺、用平臺、管平臺等標準化需求,通過參考架構、接口規范、互操作和可移植性等標準體系建設,對平臺建設管理提出技術要求,推動平臺業務互動和數據聯通,充分釋放產業互聯網效益“倍增器”作用,提升產業效率。提升本地企業數字化服務能力。加快軟件孵化園區建設,落實落細軟件信息服務業獎補政策,建立數字化服務產業鏈供應鏈企業“白名單”制度,促進外來企業與本地企業合作,承接行業數字化轉型項目,快速提升本地企業數字化服務能力。開展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聚焦智慧+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和重點方向,統籌推動數字經濟試點示范。建設完善自治區數字應用場景滾動推進項目庫,組織實施一批產業基礎好、帶動性強、成效顯著的示范項目和應用場景,每年征集遴選發布數字化轉型創新應用場景建設需求、典型案例以及優秀數字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數字技術轉化落地和產品服務創新應用。
完善政策配套。加快出臺《內蒙古自治區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內蒙古自治區關于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相關政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土地、電價、稅收、人才等配套政策措施落地,引導資源要素向數字經濟產業快速集聚。強化資金引導。集中政府分散扶持資金,設立數字化轉型引導資金,以“試點推廣+資金扶持”的形式,將數字化、智能化推廣到實體經濟各個領域。加強輿論引導。加大自治區推進數字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發展環境和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的宣傳報道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積極參與、協力支持、共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