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朋展 閆旭澤 陳夢竹 尚寧寧
“十四五”的良好開局,中國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帶來了持續動力。不同產業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加,產業壁壘逐漸打破,為產業融合提供了依托和紐帶。產業的高質量融合發展,是當今各類產業通過相互間的交叉、滲透和重組,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文化、體育和旅游(簡稱“文體旅”)產業耦合度高,兼具經濟與社會的屬性,能夠在刺激生產、促進消費的同時回饋公共事業,因此三者具備了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條件。
京畿福地,樂享河北。河北省是擁有豐富文體旅資源的大省,積淀著地域特色的燕趙文化,坐擁充裕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統籌日漸強勁的體育事業。但就目前而言,河北的文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摸索為主的初級階段,如何使河北省的文體旅產業真正做到高質量融合發展,是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關于對“文體旅產業融合”的詮釋,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切入角度雖有一定的區別,但都圍繞其涵義、概念及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展開。國外學者主要著眼于“文化創意產業”這一角度來展開研究,如意大利學者21世紀初就已提出文化創意類產品需要與旅游等產業部門融合發展。在國內,學界的前期研究多以“旅游+”“體育旅游”“文旅”“文體”等角度進行切入,對兩者及以上產業融合的形成機制、運營模式、發展路徑等方面展開探討。到了“十三五”的中后期,有關“文體旅”這三者的產業融合聯系越來越來密切。
“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嶄新的理念,體現了立足根基、布局總體、面向未來的發展方位與宗旨。它在應對繁雜的內外形勢、沖破目前的發展桎梏,在全面研析當代環境、充分展現體制優勢的基礎上,旨在整合經濟結構、轉優發展方式、迸發新的驅動力。
本文基于對“文體旅產業融合”和“高質量發展”的概念與探析,歸納概括出“文體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內涵。文體旅產業的高質量融合發展,是指在文化、體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時,注重三者的內在聯系,以實現共同利益為目標,通過整合、優化和升級的方式獲得營利創收,發揮文化、體育、旅游三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真正實現“1+1+1>3”的融合效果。
1.國家政策的保障。完善的政策體系和營商環境是產業融合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國家為了規范、引導、鼓勵文體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已相繼出臺多種政策,如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016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2021年4月文化與旅游部發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等內容中提到了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2.河北省政策的支持。近年來,河北省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第三產業(含文化、體育、旅游)的比重逐漸上升,結合文化資源和體育賽事,以旅游產業主要營利方式帶動文體旅產業發展。在《河北省旅游高質量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中,提到了河北省將以全域旅游和質量強旅理念為引領,在全省構建“一圈、兩翼、五帶、多點”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2021年10月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對未來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引領和指導作用。
1.京張冰雪文化。北京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于2022年2月4日至20日順利舉辦,張家口賽區(崇禮)主要進行了滑雪項目的比賽。以冬奧會籌備、舉辦為契機,打造“冰雪冀”文化品牌,增添河北冰雪文化在冰雪運動、冰雪旅游的影響力。在京張地區現有冰雪運動場、冰雪休閑度假小鎮的基礎上,高質量建設京張體育旅游帶和冰雪文體旅產業融合區。
2.環渤海海洋文化。河北省是中國14個沿海省級行政區之一,擁有480多公里灘緩沙平的海岸線。在河北省文體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機遇下,海洋文化將得到大力弘揚。以海洋文化為精神內核,通過秦皇島帆船等水上運動為體育項目導向,高質量進行秦皇島、國際旅游港、唐山灣國際旅游島、滄州濱海恒大旅游城的建設,打造渤海文體旅產業融合示范區。
3.冀北山川塞外文化。千余年長城內外物質精神文化的積累,形成了承德、張家口兩市獨具特點的山川塞外文化。以冀北山川塞外文化帶來的精神軸心,促進了登山、賽馬、射箭、滑冰等體育運動的發展,為長城、草原、山地等塞外旅游風光鑄刻文化烙印,有助于形成冀北戶外文體旅產業融合。
4.冀中南民俗文化。冀中南是河北省主要的人口與經濟地區,豐裕的人、財、物力帶來多彩的冀中南民俗文化。以武術(滄州)、太極(邯鄲)體育文化為契合點,打造(邯鄲)太極特色文旅小鎮、構建(滄州)運河體育旅游產業帶。
作為具有精神文化消費屬性的典型代表,文化、體育、旅游產業都屬于資源消耗低綜合消耗低的綠色朝陽產業,文體旅產業在市場選擇、產品結合、消費主體等具有重合交叉性。當前,人們在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時,對于消費產品的需求更多地轉向追求高品質,傳統的單一體育項目活動與觀光式旅游已不能滿足大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健康高質量發展的文體旅產品消費逐漸成為新方向。
河北省的文化、體育、旅游三類產業沒有明顯的短板,三者各領域資源基礎較好,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下使其市場廣闊且消費潛力巨大;通過承接非首都功能產業轉移,加快文體旅產業的技術革新和產業鏈延伸,打破產業壁壘。
完善公共基礎設施是發展文體旅產業的基礎,也是為廣大消費者帶來高質量文體旅產品體驗的前提。就交通建設而言,河北省目前僅有“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這一航空對外窗口,不利于文體旅產業走向國際化;省中部地區東西向的通海高鐵(石衡滄港城際鐵路)還未建成,使高鐵客運缺少出海口的同時限制了陸海聯動;河北南部地區還無法融入“京津冀一小時交通圈”。河北省景點和服務區的基礎設施,依舊是向旅游業“吃老本”,更新換代的節奏較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些都會成為河北省文體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掣肘因素。
雖然各級政府進行了機構改革并精簡部門,但目前我國主流還是由不同職能部門管理各類行業發展,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造成相關政策和項目的重復、部門之間權責無法厘清的狀況。
河北省的單一產業的生產、流通、消費的聯動能力本就落后于京津、長三角等地區,不適于短期內將文化、體育、旅游的產業強行融合。因此,河北省的文化旅游部門與體育部門的聯動目前仍處于嘗試、考查、立項等階段,呈現出“運動沾邊要體育部門做主、偏向旅游需文旅部門負責”的情況。
京津冀地區雖然是中國北方人才密度最高的地區,但相較于京津兩市,河北省卻像是地區的人才“洼地”。如何提高7000多萬人口大省的人才轉換率,或從地緣接近的京津引進“英才入冀”,是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立“智庫”的關鍵。本節所說的“專業技術人才”,指的是在文化、體育、旅游行業之一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具有跨行業思維,能夠高質量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人,各類文化和旅游單位從業人員仍不能全部算作文體旅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
產業融合的一大根本原因是企業主體的直接推動。因此通過政策的創新調動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就維持了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源動力”。但由于市場調節機制存在著諸如經營無序、亦步亦趨、供求失衡等先天性缺陷,這就需要本地區的管理部門對產業的發展進行調控引導,并以此解決一些市場機制難以處理的問題。
河北省應開展積極政策對文體旅產業進行調控引導,通過加強管理部門聯動,擴大對產業的自主管理權,使文旅部門與體育部門從“各掃門前雪”到“沾邊就管”。如果同級文旅部門與體育部門產生了項目重合或權責無法厘清等情況,建議由上一級的主管部門來進行調節,從而提高管理效率。
中國文體旅產業聯盟于2016年10月發起設立,這也使河北省的文體旅產業聯盟的籌建具有現實可能性。通過成立河北文體旅產業聯盟,可以完善河北文體旅產業鏈、健全產業周期,集中優勢發揮“駐冀”企業的實力,共同豐富、完善、創新文體旅產業的生產、傳播、流通、消費方式,多渠道多角度合作支持,實現強強聯合、優勢疊加,形成整體合力。
文化、資源、地緣的差異,給河北不同地區的文體旅產業發展帶來了差別。未來的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河北應著眼于省內各個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城鄉格局,建設文體旅集聚化產業功能區。依托服務國家戰略,結合自身現狀,構建環首都體育文化旅游產業核心區,省會都市休閑體育產業帶、發展極及秦皇島海上運動旅游產業發展極。拓展大運河體育旅游產業帶、太行山“紅色”文旅產業帶、燕山山地戶外體旅產業帶。此外,將秦唐滄濱海海洋體育旅游產業帶試行國外標準,做“走出燕趙,輻射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立足全國”的文體旅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功能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5G、人工AI、大數據、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科技手段提高文體旅產品體驗的“互聯網+”項目,是促進文體旅產業規模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技術革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緊跟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潮流,加強技術創新力度,研發文體旅產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
河北省體育、文化、旅游資源也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多渠道、跨時空的精確推送與信息傳播,并以此推動智慧文體旅的高質量融合發展。依托大數據平臺,優化資源配置、監測游客人次、合理產業布局;促成文體旅產業數字化轉型,移動互聯網平臺,對河北的自然人文景觀以及冠名體育賽事進行“全時、全域、全程”的直播,建設河北線上博物館并提升“云瀏覽”的科技體驗感受;為吸引更多關注度和“粉絲”,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為自由行消費者設計休閑娛樂服務。
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為使河北省文體旅產業融合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需要進行人才創新:培育文體旅復合型人才。對于特殊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人才缺口,還是要向京津及全國范圍引進,在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