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娟 斯欽圖亞
作為國家和自治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工業是包頭最鮮明的基因。“一五”“二五”時期,國家將包鋼、一機、二機等多個重點骨干項目布局在包頭,包頭市工業基地雛形形成。20世紀末,全國經濟進入大發展高潮,包頭市經濟乘勢而上登上了一個新臺階,形成了以鋼鐵、鋁業、裝備制造、電力、稀土、煤化工為核心的六大優勢產業。經過70多年的發展,包頭市已經成為以冶金、稀土、機械工業為主的自治區最大綜合性工業城市,是全國重要的基礎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稀土產業基地和全球輕稀土產業中心。近年來,包頭市更是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等戰略規劃,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快推動工業經濟向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工業經濟穩中有進、穩中提質,譜寫出新包頭、“新”發展的時代篇章。
包頭市將高質量工業當作建設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乃至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工業立市、工業強市、工業富市”理念,衍生新業態、構筑新優勢,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1%,工業產值增長40.3%,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7.9%,工業利潤增長170.2%,工業稅收增長42.4%,多項工業指標創近十年來新高,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今年1-7月份,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6%,分別高于國家、自治區13.1、8.0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產值增長38.8%,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6.9%。三大門類持續增長,其中制造業持續高增長,同比增長20.4%,自年初以來增速始終在20%以上。
聚焦“老字號”改造升級,包頭市抓住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環”,促進老工業企業煥發新活力。鋼鐵產業方面,支持提高特種鋼、優質鋼比重,重點開發廣泛用于汽車、能源、高速鐵路等領域的新特種鋼和終端應用產品,扶持發展不銹鋼延伸加工等高附加值產品;鋁產業方面,鼓勵煤—電—鋁—鋁后加工聯產,構建鋁業循環經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擴大鋁產品延伸加工和精深加工規模,打造鋁產業集群發展示范區,建設西部地區重要的鋁產業基地;裝備制造業方面,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支持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在全國率先建成了網絡協同制造云平臺,通過機床數字化改造升級,數控設備智能聯網等系列工程,開創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途徑;能源產業方面,大力發展風、光等新能源,推動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百萬千瓦級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者基地以及百萬千瓦光熱基地納入國家相關規劃。依托國家級配售電改革試點,以鋁業園區為載體,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積極推動已經納入國家規劃的包頭北至華中電力外送通道,爭取包頭清潔能源外送。
包頭市深入實施延鏈補鏈強鏈行動,集中打造10個千億級和10個百億級的產業集群,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重點項目390個,截至7月底完成投資578.6億元、投資完成率64.3%。稀土產業領域,1-7月,實現產值406.2億元,同比增長108.2%,稀土就地轉化率達到近80%。稀土產業集群產值有望在年底前突破600億元大關,多項指標創近十年來同期最好水平;光伏裝備領域,實施重點項目29個,總投資1473.1億元,簽約項目35個,總投資1752.4億元。預計到年底全市多晶硅料、單晶拉棒、切片、光伏組件產能分別達到49萬噸、118.3GW、30GW和6GW,約占全國的24.5%、26.3%、6.7%和1.7%,進一步強化包頭市硅料在全國的領先地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硅料生產基地;風電裝備領域,實施重點項目14個,總投資377.2億元,簽約項目11個,協議總投資565.4億元。明陽北方新能源研究院成功落地,目前變槳偏航減速機、風電液壓件、鑄件等一批填補產業空白的關鍵零部件已完成樣件試制,包頭市風電裝備產業邁上了“連點成鏈、集鏈成群”的高質量發展進程;儲氫領域,積極推進8個重點項目建設,中科軒達新能源固態儲氫材料、稀奧科儲氫合金生產項目已投產,中氫能源5000噸新型鋁基制氫材料、浙江藍能燃氣5000套儲氫瓶開工建設,華電科工新型隔膜、電極、極板生產、液流儲能全釩液流電池等6個擬建項目年內陸續開工建設,力爭到今年底產值達到20億元。
包頭市以“智變”引發“質變”,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強科技與經濟對接、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對接,使產業基礎再造有了科技力量的支撐。一是5G網絡建設和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4300個,主城區和旗縣區主要區域的5G信號實現全覆蓋,火車站、飛機場等重點場景通過室分系統均實現了5G網絡覆蓋,9個工業園區5G建設逐步推進,部分實現應用場景深覆蓋;二是在全區率先全面推進傳統工業數字化改造升級,2021年以來累計推進建設的工業數字化項目193個,已有114個項目基本完成建設,其中包鋼、包鋁、北重、英思特4戶企業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試點;三是“上云上平臺”已基本實現工業企業全覆蓋,稀交所獲批自治區重點產業專項登云示范標桿企業,力克橡塑、豐川電子獲批自治區企業設備上云項目。同時,包頭市已構建起以行業級平臺為主體、企業級平臺為補充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體系,工業互聯網成為工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釋放發展動能,包頭市縱深推進一流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產業生態環境、城市環境建設,推出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舉措重點任務100條、對標浙江省和學習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創新舉措等系列措施,加速“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線通達”建設,推行全天候“不打烊”“中小微365”小程序、“碼上辦稅”等服務,不斷強化惠企政策落實工作。截至8月底,全市新增市場主體25878戶,為全市各類市場主體提供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45.2億元,為227個項目申請獲得自治區重點產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3.57億元。同時,推動助保金貸款等金融服務“進旗縣、進園區、進企業”,積極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當年新增貸款2.77億元,其中助保金貸款1.39億元。
一是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制造業中倚能倚重行業占比較高,高技術產業占比僅為5.5%,消費品工業占比僅為1.8%。二是產品質量還不夠高。整體仍處于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缺乏高端產品,核心競爭力不強,尤其是工業消費品較少,有知名度的不多。三是集群還不夠強。鋼鐵產業集群產值雖然突破千億元,但仍然不夠強大,鋁、稀土和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規模仍然相對較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拉動有限。
一方面,園區專業化水平還不夠高,主導產業還不夠突出,且相互合作配套關系不緊密,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另一方面,建成區配套管網等設施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園區數字化程度不高,商業金融、餐飲住宿、公共交通、現代物流等公共服務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
一是創新投入較少。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研發創新不夠重視,在財力和人力方面投入不足。2021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僅有23.2%,且經費投入主要集中于少數大型企業。二是創新平臺較少。目前全市擁有國家、自治區級創新平臺220家,但國家級創新平臺僅有10家,總量相對較少,且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三是創新人才較少。領軍型人才、一流工程師、優秀技術工人緊缺,尤其是能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實現“三個變革”的關鍵人才、關鍵創新團隊缺乏。
一是提升產業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加快水、電、氣、路、網、公共交通、通訊和污染物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園區入駐企業需求,通過擴路、增修、提升道路標準等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所需物流和交通條件。結合園區主導產業的行業特性,強化環境管理,合理預測產業環境指標,建立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污水處理系統等節能環保設施,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耗量。二是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速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光纖骨干網、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數字設施化、設施數字化,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提升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加快推進工業數字化改造項目建設,在工業企業數字化評估診斷、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服務應用推廣、工業數字化供需兩側市場合作、地區工業數字化服務支撐能力建設等方面深化實踐探索,縱深推動工業轉型發展。
一是堅持把創新放在工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過加強關鍵技術和重大產品攻關、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平臺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創新動力。二是積極對接國家、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引導重點企業圍繞產業創新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標志性產品開發。依托新產品(新技術)和首臺(套)產品開發認定推廣機制,開發一批新產品、新技術。三是鼓勵企業對接行業領先的科研院所、研究機構等開展產學研協同創新,通過并購、引進、聘請、合作等方式,加強前沿技術和先進領域合作。持續支持企業創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創新載體。鼓勵科技創新服務機構針對企業提供創新信息支持和中介服務,更好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發展需求。四是建立完善工業領域引人、用人和育人機制,鼓勵骨干企業與包頭5所高職院校開展協同育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集聚、培養一批掌握尖端技術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
一是圍繞打造20個工業領域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構建深化產業鏈整合發展的機制,推動產業上下游補鏈、延鏈、強鏈,促進傳統產業智能改造,向高端產品鏈、價值鏈延伸拓展,推進企業、項目之間在產業鏈延伸方向上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協作關系,形成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二是積極推進全產業鏈服務模式創新,鼓勵企業積極探索網絡協同制造、工業云制造等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在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領域重點開展基于互聯網的系統集成,促進信息數據資源交互共享,實現產品開發的協同和市場需求快速響應。三是依托包頭軍工產業基礎,推動“軍轉民”“民參軍”和軍民資源共享,深化與中央軍工集團戰略合作,推進裝備等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園區建設,支持民營企業進入國防科技工業投資建設領域,推動國防軍工和產業經濟融合發展。
一是優化扶持對產業發展有明顯帶動作用的頭部企業,在政府采購、重大專項、科技經費、基地(園區)建設、產業化示范工程等方面給予傾斜。發揮優勢企業的關聯帶動作用,推動龍頭企業加強標準化建設和實施產品、技術擴散。鼓勵包頭市龍頭企業通過強強聯合、戰略重組等方式引進產業鏈上下游戰略投資者,增長資本實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圍繞重點領域,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出色、市場占有率高的“單項冠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技“小巨人”企業,并推動中小科技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加快實施“小微企業孵化工程”,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面合力推動的創業創新孵化機制,推廣新型孵化模式,著力孵化上千家小微企業。三是引導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建立資源分享機制,加強對上下游中小企業的帶動、組織和幫扶力度。支持中小企業開展協作配套,提高產業協作配套水平,推動中小企業與大企業融通發展,在融資、原料采購、技術利用方面建立健全發展機制。
一是以鋼鐵、有色、稀土、電解鋁、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把工業節能降碳和能源結構調整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徑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加快制造業節能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對原有產業系統進行綠色化或生態化改造,發展能源資源節約型、生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產業,確保工業步入綠色化發展道路。二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工業循環化改造,加快節能環保體系集成優化、節能技術創新和綠色工藝改造,推進園區節能項目建設。通過優勢產業集中布局、集聚發展,推動企業精干主體、分離輔助,建立成鏈閉環發展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資源節約利用、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動工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緊跟國家政策和投資導向,堅持“招小引優、招大引強、招外育內”與“引項目、引資金、引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圍繞產業結構調整、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延鏈補鏈等重點,抓緊謀劃儲備一批重大產業類、基礎設施類、民生保障類項目,策劃包裝推介一批有市場潛力、有投資前景、有盈利空間的大項目、好項目。二是圍繞稀土新材料、裝備制造、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開展產業鏈招商,逐鏈條研究謀劃,建立產業鏈招商目標企業信息庫,大力宣傳推介產業鏈招商引資項目,主動對接大型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引進一批有利于促進產業集聚、形成產業鏈的龍頭項目,打造“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三是抓好招商項目落地,對招引項目及時對接、提前介入,進一步完善服務機制、強化要素保障,構建“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提升項目履約率、資金到位率和竣工投產率,讓各類企業安心投資、專心經營、全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