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寶 馬鈺琦 史主生 黨敏愷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的重大論斷,具體包括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這“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蘊含著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制度優勢、堅實基礎、社會環境和精神力量,為接續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提供了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
辦好中國的事情,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不斷完善黨的農村牧區工作領導體制機制,形成了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脫貧抓振興的責任體系,把黨管農村牧區工作的要求落到了實處。無論是開展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完成消除絕對貧困和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艱巨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乘勢而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從勝利走向新勝利,根本就在于加強黨對“三農三牧”工作的全面領導。
內蒙古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鄉村振興的目標任務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種風險挑戰。只要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就一定能夠辦成鄉村振興這件大事難事,進而為建設現代化內蒙古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一,增強黨的農村牧區工作機構功能。各級黨委農村牧區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三農三牧”工作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科學把握鄉村差異性,加強具體指導、分類推進,避免工作中出現脫離實際、一刀切的現象。第二,壓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推動出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目標責任制實施細則,壓實責任、明確目標,完善考核機制、強化結果運用,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貫徹落實。實行鄉村振興重點任務責任書制度,對生態紅線、耕地紅線、糧食安全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底線任務,以及鄉村產業發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任務,層層簽訂責任書,確保各項工作落地落實執行到位。第三,加強黨員干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把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發表的重要講話和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學習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同時注重黨員干部能力培訓和農村牧區黨員群眾技能培訓,教育動員社會各方力量,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第四,積極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重點要加強農牧業生產經營人才、農村牧區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鄉村治理人才、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培訓工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持。隨著經濟活動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發展程度及政府調控能力等綜合國力的增強,當前我國已經具備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條件,將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正在集全黨之智、舉全國之力向前推進。
內蒙古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政策、人才、資金、技術等全方位支持“三農三牧”工作的同時,不斷鞏固和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形成了一批與“三權分置”相配套的成熟定型、管根本利長遠的制度成果,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實現了“三農三牧”工作重心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
內蒙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農牧業農村牧區現代化,仍須激發制度優勢、釋放制度活力。第一,堅持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落實好保持農村牧區土地草原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政策,有序推進五原縣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穩定農牧民預期,維護農牧民利益。積極培育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牧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牧戶與現代農牧產業有效連接,持續增強基本經營制度活力。加快健全土地、草場日常管理服務機制,開展承包流轉糾紛調處,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實現管理服務工作的制度化和經常化。第二,強化鄉村振興法治保障。202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鄉村振興促進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長期制度保障。鄉村振興促進法作為一個制度規范的指引,提供了制度框架,但進一步落實還需通過條例、地方法規、實施辦法等來深化。內蒙古在推進過程中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進行細化并作出針對性規定,完善以相關法律、法規、規劃和政策文件為支撐的法律和制度體系,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撐。第三,創新鄉村振興支持保護體系要體現制度優勢。發揮三次分配制度協調聯動效應,重點完善面向農牧民的再分配制度,加大財政對農牧民和農村牧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和對農村牧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消除農村牧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旗縣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支持力度,深化京蒙協作幫扶和推動“萬企興萬村”行動,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關鍵在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目標,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發展積累的有利條件,做優做強鄉村經濟。
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2021年,內蒙古經濟總量創歷史新高,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0514.2億元;人均GDP突破8.5萬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0位;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全年糧食產量達768.1億斤,比2020年增長4.8%,連續4年超700億斤;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7元,比2020年增長10.7%;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5691元,比2020年增長15.4%;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比2020年縮小0.1。主要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表明自治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夯實了推進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
下一步要基于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格局,重點加強以下幾點:第一,提升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耕地保護和建設行動,加大力度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建立黑土地保護長效機制,分類改造鹽堿地,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大力實施種業振興、奶業振興等行動,開展高產、耐鹽耐堿、耐旱耐寒等品種和種植模式攻關,做好白絨山羊、蘇尼特羊、烏珠穆沁羊等地方品種和珍稀、特有及瀕危動植物保種工作,推進農牧業優質高效轉型。第二,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打造綠色農畜牧品牌和標準化生產,增加綠色優質農牧產品供給,加強農資市場督查,遏制農資價格上漲,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提升農牧民經營性收入。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發展農牧產品加工業,引導農牧民就地就近就業,拓展農牧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增加農牧民工資性收入。第三,實施產業振興行動。堅持差異化發展戰略,發揮區域農牧業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按照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因地制宜的思路發展種植型、養殖型、旅游型、生態型主導產業,重點優化提升農牧業產業鏈,推動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高效轉型。第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繼續實施并拓寬產業融合、項目帶動、嘎查村企聯姻等多元化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同時摸清嘎查村集體“三資”情況,完善收益使用制度,積極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第五,促進城鄉功能銜接互補。立足城鄉融合發展,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建設聯結城鄉的冷鏈物流、電商平臺、農貿市場網絡,帶動農畜產品進城和工業品入鄉。
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為發展厚植根基,鄉村要振興同樣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離開社會穩定,不僅鄉村振興不可能順利推進,而且已經取得的農業農村改革成果也會喪失。社會穩定安寧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支撐。
內蒙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鄉村社會建設,加強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和環境整治,形成了農牧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創造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利條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農村牧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農牧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增強了鄉村治理實效。經過人居環境三年整治行動和廁所革命,農村牧區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局面得到扭轉,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農牧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公平、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期待愈加熱切。因此,要把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相結合,既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也要創新鄉村治理方式,讓鄉村成為農牧民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第一,堅持農牧民主體地位。尊重農牧民真實意愿,回應農牧民實際需求,因勢利導,拓展農牧民決策參與形式,依靠農牧民的主體力量把“難事辦好、好事辦實”。第二,改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接續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動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畜禽糞污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大農業污染防治力度。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因地制宜做好農村牧區戶廁改革、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運處置等重點工作。第三,健全基本公共服務網絡。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提升行動,通過推動優質公共資源下沉到鄉村,著力解決鄉村教師緊缺、醫務人員不足、社會化養老服務欠缺等突出問題。發揮縣城公共服務輻射作用,提升農牧民對醫療、衛生、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有條件的蘇木鄉鎮可做優公共服務承載功能,增強公共服務網絡整體效應。抓住數字技術發展應用的新機遇,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提高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第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夯實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改革蘇木鄉鎮管理體制,推進嘎查村委會規范化建設,發揮各類基層社會組織作用,打造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推行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完善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置機制,提升重大疫情、突發公共事件的精準處置能力,防范化解社會治理領域的各種風險,全面提高鄉村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促進農牧民精神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要求。在農村牧區精神文明建設和“志智雙扶”的引領下,一些群眾思想觀念從過去的“揣著手等”“背著手看”向現在的“甩開手干”轉變。農牧民精神風貌煥然一新、煥發出自信自立自強和奮發向上的精氣神,凝聚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無論對于個體還是整體而言,追求精神財富和凝聚精神力量都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我們既要看到農牧民精神境界的顯著提升,又要正視鄉村移風易俗的現實困難,著力促進農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富裕,不斷增進農牧民的精神力量,書寫鄉村振興塑形鑄魂新篇章。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發揚脫貧攻堅精神,推動核心價值引領、道德教化、法律制裁、信用懲戒協同發力,進一步激發農牧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探索統籌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式,推動優質精神產品的新創造,拓寬精神產品的供給渠道,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推進農村牧區移風易俗,革除高價彩禮、人情攀比、薄養厚葬、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反對迷信活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