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嵐(江蘇:蘇州市相城區珍珠湖小學)
如今,新課程理念已經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角落,人們回望教育教學改革的歷程,不難發現:無論是哪種先進的教學模式,都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這個核心。在課堂教學中,要始終遵循“學生是主體”這一原則,把引導探究、因材施教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并以此作為教學設計與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其實,這樣的課堂教學正是當前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作為一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筆者最近兩年也對“以學定教”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探索與實踐,談談具體的運用策略。
教學目標的確定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只有設置了恰當的目標,才能引領教師、學生與教材三者之間和諧溝通和交流,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有實效。由此可見,目標的制定對于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據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才是“以學定教”的基礎。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目標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體現“以學定教”。學生的實際情況,既包括認知水平、能力水平,也包括他們的特長和習慣等。要在了解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制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而不能為了追求目標的全面而盲目制定。具體應做到如下幾點。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教學目標。小學生的特點是活潑好動,不喜歡呆板的事物,所以,在制定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這一點,讓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合。例如,小學生比較喜歡動手操作,可以把掌握操作技能作為教學目標,而不要過分強調操作的步驟。
不要隨意地拔高要求。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指出:“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還有許多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地方……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信息技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并不是要把每一位學生都培養成畫家。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應根據教師的“一廂情愿”而隨意地拔高要求。例如,在《操作計算機》一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學會設置桌面背景和更改主題,而對于與此相關的更加復雜的操作則不要求學生掌握。所以,不能把小學的信息技術課上得太專業,否則,就失去了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本真面目。
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目標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教學活動的最終成果體現。而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標準。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應當符合學生的視角。
但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經常會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一位教師把《打字游戲》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讓學生進一步熟練字母鍵的指法;激發學生學習打字的興趣。
這樣的目標是從教師的視角來設計的,表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一切都是以教師的“主動性”為出發點。從“讓學生……”“激發學生……”的語句表述來看,教師是行為的主體,學生則處于從屬地位,仿佛是一個被教師操縱的“木偶”。這樣的目標設計既偏離了學生視角,也違背了新課程理念。要使目標設計符合學生的視角,可以把上述目標改成:學生通過打字游戲練習,進一步熟練字母鍵的指法;學生在游戲中產生學習打字的興趣。在這樣的目標設計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體現出“以學定教”的教學定位。
因此,只有從學生這個主體出發,以學生的視角來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才是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以學定教”的最好詮釋。
好的教法要想發揮作用,離不開學生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基礎決定教法,這是“以學定教”的保障。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能使小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興趣,興趣是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動力。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要以學生的興趣基礎來設計教法,使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更有趣味性,從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例如,在《操作鍵盤》一課教學中,在“導入新課”環節,在播放flash 蘋果歌的同時,讓學生跟隨一起唱。然后,再讓學生在寫字板中把蘋果歌的歌詞打出來……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主動性得到充分調動,為后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又如,在教學復制與剪切的操作時,學生很難理解復制與剪切到底有什么區別,于是我請學生一個文件用復制操作,一個文件用剪切操作,然后讓學生來找源文件。學生很快就發現,進行復制操作的源文件還在原處,而進行剪切操作的文件卻在原處消失了。這節課的難點解決了,學生的興趣也被充分調動起來。
“以學定教”的本質,實際上是指教學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水平。所以,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方法應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雖然新課程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提倡教師過多干預,但是也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靈活選用教學方法。
(3)便捷性 在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商家的銷售模式顯然受到了較多沖擊。共享型生活服務平臺使商家不僅拓展了銷售渠道,更能方便地借助于平臺開展各種促銷活動,收集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建議。對于消費者來說,因為平臺商家均在幾公里之內,下單之后足不出戶就可以在2小時內等待送貨上門,相比傳統購物平臺更加快捷。
例如,在《制作電子小報》的教學中,考慮到小學中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在“制作宣傳海報”這一環節中,筆者對海報的制作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操作演示,包括海報背景的選擇、宣傳文字的輸入、文字的編輯和海報作品的保存等。然后才布置學生練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由上可以看出:不論教學方法如何改變,都不能脫離學生的知識基礎,這也是“以學定教”應當遵循的原則之一。
信息技術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等。然而,學生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長期培養和訓練才能獲得和提高。在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能力也各有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法的時候,要考慮學生的能力基礎。
例如,在教學《操作鍵盤》一課中,對于鍵位的練習,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熟悉鍵位,甚至不知道這個字母怎么念。為此,筆者在課堂上抽出一些時間給學生補習漢字拼音,并且在學生練習指法出現錯誤時多提醒,以便及時糾正。
小學信息技術中有畫圖這一教學模塊。大家都知道,學生畫畫都是畫現實的東西,常常是別人怎么畫,他也照著畫,缺乏自己的創造性。教師在課堂上要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可采用一問多思、一題多種表現等方法來教學。如,畫村莊,可以讓學生設想春、夏、秋、冬的村莊各是什么情景,周圍的景致都發生了什么變化。先給一些時間讓學生自己想象,然后,將各自的想法用語言描繪出來,再根據自己的語言描繪畫出來。這時你就會發現,學生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學生畫春天的村莊,綠樹紅花;有的畫夏天的村莊,太陽炙烤著大地,池塘里的荷花卻十分嬌艷;有的畫秋天的村莊,農民正在忙著收獲;有的畫冬天的村莊,小朋友們在雪地里歡快地打雪仗……總之,他們的想法各不一樣,有的連我們也想不到。這些就是學生根據想象力畫出來的畫。
在上面的教學中,以學生的能力作為教法設計的參考,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能夠取得很好的回報。由此證明:教法符合學生的能力基礎是“以學定教”的要求。
小學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信息技術中有關技能的學習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就意味著教學方法的運用,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根據學生這個主體設計教學過程。具體地可著重做好以下幾點。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通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等方式,了解信息技術表現的多樣性。”所以,討論是學生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討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才智、張揚學生的個性、豐富學生的經驗。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通過分組討論、自由討論,能讓學生在熱烈的討論中學會思考和探索,升華思維和判斷。當然,討論也不是隨便爭論,是需要教師引導和調控的。教師要對討論的問題進行引導和規范,并且在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這樣才能使討論具有實效。
例如,在《下載網上信息》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完成任務“尋找‘豬籠草’”后,教師提出:現在大家都認識了“豬籠草”,也知道了其中的小秘密,你們想把豬籠草的這些小秘密添加到自己的電腦中嗎?引導學生自學書本后,進行合作學習討論,嘗試完成這個新的任務,從而讓學生學會獲取網上的文字資料。
陶行知先生指出:“兒童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于一個問。”為此,他強調要解放學生的嘴,使他敢問。也就是說,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積極發言,養成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欲望和習慣,使他們對學習中的問題保持高度敏感的思維。在教學《下載圖片》這課的時候,我請學生自己來更改文件夾的名字。有的學生會問:“刪除了文件夾的名字卻沒有輸入新名字就按下回車鍵,為什么必須鍵入文件夾名?”說實話,雖然上課時經常被左一個右一個的問題打斷,但我卻由衷地感到高興,因為學生把自己當作課堂的小主人,主動思考,主動探索求知識。這是多么可喜的進步呀!
因此,建立在“學生主體”基礎上的教學過程,更加切合“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理念。
課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靈動的。隨著課堂教學的展開和教學中新情況、新問題的衍生,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在這個富于變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隨時捕捉有用的教學信息,靈活施教。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在某一環節的興趣和學習需要,即興提問,并因勢利導,開展教學。通過與學生的內心交流,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動向,以此拋出引發進一步思考的話題,以激發學生思維,把教學推向高潮。
如,在教學《修改圖形》一課時,要畫一個彎彎的月亮,當問到學生怎么畫時,只有一個學生怯生生地舉起了手。我請這位學生站起來回答,他說:先畫一個圓,然后用“橡皮工具”擦成彎彎的月亮。我當場表揚了這位學生,保護了這位學生難能可貴的求異思維。
又如,在教學《移動和旋轉》一課中,在讓學生在Scratch 軟件中讓小貓動起來時,有的學生提出疑問:“小貓怎么樣才能不停地走呢?”于是,筆者提出:“哪位學生會使用‘重復執行’模塊呢?請給我們示范下。”一位先發現奧秘的學生給大家做了操作示范。接下來,全班學生又相繼發現了使小鳥跟隨鼠標走、小鳥自由飛翔的方法。
總之,“以學定教”是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具體體現,是對傳統“以教定學”的一次深刻變革。在“以學定教”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其知識、能力基礎,全面把握新課程標準和教材體系,恰當地處理好“學”與“教”的關系,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科學選擇教學方法,靈活安排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