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夢潔,姚 磊
(湖南農業大學 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傳統村落作為人類聚居的場所,其規模大小都受特定時期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它是社會發展下的產物,也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傳承和文化記憶的功能[1]。不同傳統村落有著自身的獨特標志性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2]。但在當今城市的迅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導致其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脈絡在經濟建設的背景下不斷喪失,大量傳統村落特色景觀正面臨多方面的威脅,加強傳統村落景觀基因信息的提取與整理研究,具有迫切性和現實意義。
蘭溪村隸屬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西南部,村整體可分為黃家村和上村(圖1),村落歷史悠久,距今119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瑤寨。也是湖南省境內建村最早、保存最完善、延續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村落。整個瑤寨處于閉合式地形,四面環山,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形成了“枕山、環水、面屏”的風水格局。據史料考證,歷經千年繁衍至今,有蔣、歐陽、黃、何、楊等 13 姓,一姓一門樓,一姓一祠堂。有瑤族500余戶,2000多人,同姓血緣聚族而居,現今村內保留300多棟明代與清代的民居建筑。作為湖南省唯一保存有完整防御體系的分散型傳統村落,古城墻、守夜屋、關廂和門樓,構成的四層防御工事,形成封閉的城堡式瑤寨[3],特色之鮮明也正是瀟賀古道永州段上的一大亮點。
2007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1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由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不難看出蘭溪村瑤寨古建筑群獨特的民族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4]。因而,本文選擇以溪蘭村為例,研究瀟賀古道傳統村落的景觀基因特征,探討其具有的鮮明代表性和典型性。
此文通過前期對村落景觀因子的梳理、景觀基因信息識別提取和最終景觀基因鏈構建3個步驟來進行研究。并以景觀基因鏈(元、點、廊道、網)的視角來探討分析村落特征,尋求傳承與發展的結合點,具體的研究方法如下。
運用景觀基因法,并依據劉沛林教授對村落景觀基因研究提出的內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整體優勢性這4項原則[5]為研究的基礎,以蘭溪村為對象建立識別指標體系。
從物質形態特征著手,將蘭溪村景觀基因歸納為物質景觀基因和非物質景觀基因[6]。其中,物質景觀類根據村落實際情況,可分為4大識別因子整體布局、居民特征、環境因子、主體性公共建筑;11個識別指標:村落形態、村落布局、街巷布局、傳統選址、傳統民居、歷史建筑、古跡遺址、宗族祠堂、歷史遺跡、古路橋、古井古樹。非物質景觀又可分為3大識別因子:宗教信仰、習俗文化、傳統工藝;7個識別指標:信仰對象、姓氏宗教、習俗節日、貿易習俗、游藝習俗、建筑裝飾、器具裝飾。基于此,可清晰明了知曉蘭溪村的內外景觀因子,再對其景觀基因特征進行解構提取(表1)。
景觀基因元、景觀基因點、景觀基因廊道和景觀基因網是組建景觀基因鏈的四大核心。基于對蘭溪村景觀基因的識別提取結果,再對景觀基因信息鏈進行構建(表2)。
3.2.1 蘭溪村景觀基因元
景觀信息元則指景觀之上的文化基因,是景觀的核心元素,是傳統村落區別于其它村落歷史文化價值的內在體現。蘭溪村的宗教信仰、傳統習俗、傳統工藝等為景觀基因信息元。
3.2.2 蘭溪村景觀基因點
景觀信息點是將信息元進行物化的具體表現,它是實體物的存在,在蘭溪村中現存的景觀信息點主要是傳統民居、主體性公共建筑和環境因子等。

表1 蘭溪村景觀基因識別

表2 蘭溪村景觀基因信息鏈示例
3.2.3 蘭溪村景觀基因廊道
在整個基因信息鏈中景觀信息廊道則承當著橋梁作用,是連接各信息點的通道。結合蘭溪村現狀道路體系為脊椎式古驛道,分三級即主道、街道、巷道共13條,道路均由青石板、條石、卵石鋪成。
3.2.4 蘭溪村景觀基因網
景觀信息網則是景觀信息廊道與景觀信息點的綜合交匯,以形成村落的景觀信息網絡。蘭溪村中大部分為古建筑,在整個景觀網絡中文物保護和歷史建筑主要分布在上村,在黃家村中也有一定的歷史建筑和文物保護建筑,但主要以傳統建筑和其他建筑占據比例較大。
4.1.1 傳統習俗
從傳統習俗來看,蘭溪村一直沿襲至今的習武傳統,過去以瑤家的女子拳,男子舞刀為主[7]。而隨著時代發展,曾經為了抵御外敵侵略而創造的瑤拳,如今以另外一種形式展現,成為村民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8]。因此,這也折射出傳統村落景觀基因在傳承過程中是一個人與自然持續互動的過程,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經濟背景下,景觀基因傳承發展程度也會有所差異[9]。所以,在后期挖掘傳統文化過程中,也應該提出相應的文化復興和保護手段。
4.1.2 傳統工藝
從傳統工藝上來看,蘭溪村以碑刻、石雕、木雕最為突出。在跨越宋、元、明、清4個王朝的時代背景下,雖有部分已破損,但一切還是有跡可循。村中的400多塊碑刻是歷史的見證,這些石碑可歸納為四類:一是功德碑,二是描寫當地風光的風景詩碑刻,三是以勸諭文和情感詩為主,四則為官府頒發的政令,這些碑刻是一部蘭溪村的史書。村中的石雕、木雕主要是作為建筑的裝飾,門枕石、石墩、柱礎、梁架等,主題基本可劃分為博古寶器和抽象紋樣兩大類[10]。這些圖案充分地表達出人們對生活賦予吉祥如意的寓意,同時也是蘭溪村文化、歷史和審美價值的體現。
4.2.1 傳統民居
從蘭溪村的建筑風貌來看,現存的傳統建筑多建于明清時期,歷史悠久,在構架上以磚木為主(表3)。由于缺乏當地居民的維護與修繕,這也致使村落中的文化遺產價值流失。村落中傳統居民建筑在布局上是典型的三開間“一明兩暗”的平面布局。在院落的組織上區別于湘南傳統建筑的組織形式,具有鮮明的瑤族特色。村落中居民建筑以血緣的形式聚居,以姓氏門樓為核心組群沿道路或溪水布置。居民建筑在朝向上沒有統一規定,一般院門朝向很自由[11],大部分現存的古民居建筑的屋頂和窗戶均有損壞,還有一些存在墻體裂縫。

表3 蘭溪村各年代傳統建筑現狀
4.2.2 公共建筑
蘭溪村的公共建筑數量眾多,可大致分為宗教建筑和防御建筑兩大類。以宗教建筑占比最大,現存宗教建筑有17座,它主要承擔著村中紀念祖先、祭祀神靈、議事活動和文化教育等重要功能,在分布上以下村數量居多。與村中古民居建筑相比,宗教建筑在選址、朝向上具有一定的考究性。一般在村外緣或村入口顯眼之處,還有一部分則位于寨中心,大部分是與民居建筑成分離狀態。這些宗教建筑一部分因年代久遠失去實用功能,重則倒塌,輕則主體結構慘損。
蘭溪村防御建筑受整個村落堡寨體系影響,歸為3類:守夜屋、關廂與姓氏門樓。守夜屋和關廂沿村口或主要干道布置,一般為兩層,建筑高約5 m,寬3 m余,二樓供人休息和值班。姓氏門樓與街道垂直,并向后衍生多條巷道至院落住房,門樓則成了整個大院的唯一出入口。它的存在與守夜屋和關廂構成了整個村落的箱形空間,具有封閉性。
4.2.3 環境因子
從環境因子的角度分析,村落伴河流而生,背靠山面臨水,居于山腳緩平地帶[12]。是天然的防御屏障,這也與蘭溪村瑤族的防御體系不謀而合。村莊的坐落和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當地著名的水源——蘭溪,從北到南流經貫穿整個村莊,呈現“山—村—水—山”的空間格局[13]。水源蘭溪與村中的水塘、古井、山泉水一同構造了村落自然水系統,為村落中的村民提供充足的日常生活用水。在水源的末端修建了一座風雨橋“培元橋”,與村落遙相呼應。村中還遺存著460年的重陽木,和建于山巒之間的9座古城墻。上述都是蘭溪村1000多年來歷史發展的見證,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
村落中的道路體系呈脊椎式,并以Y形主要干道串聯上村和黃家村。道路劃分共13條,可分為三級“主干道”“次干道”“巷道”。主干道貫穿2個自然村,從西向東順應地勢而展開,再向兩邊衍生出多條次要干道,從次要干道上再伸展出巷道。次干道作為主干道的分枝,即與不同姓氏的門樓呈現垂直,并和主道上的防御體系的節點建筑相連接。同姓氏的居民以聚居的形式沿街道布局,其巷道起到了溝通著次道的作用,穿插在各居民布局空間中。這種道路體系受明清時期的把關守隘的需要,所以在整體上都體現出防御性。
村中除了自身的道路體系之外,還有瀟賀古道的遺跡,時光變遷早已不具備交通功能。但回顧過往古道作為通往廣西界限的紐帶,在這條道路上承載了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和湖湘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山間駝鈴響過千年歲月,在過往商賈云集,南來北往川流不息,這條驛道從上村的古戲臺旁經過順山而上。它的存在增添了蘭溪村歷史文化的豐厚感,成為蘭溪村的特質景觀。
從整體空間形態來看(表4),蘭溪村聚落在平面上呈龜形,在選址上依照風水理論,負陰抱陽,依山就勢,以水為脈。具有很強的凝聚性、封閉性、穩定性和防御性[14]。在四面環山的情況下,形成了村落的一道天然防御屏障,所以在整體上保存較好。在豎向上,聚落形成“山體—聚落—水體—聚落—山體”的空間格局,這是蘭溪村在歷史社會發展和自然環境中所作出的反應。村落在20世紀50~70年代時,受經濟和政治思潮的影響,使得蘭溪村空間受到沖擊,原有的公共空間破壞嚴重,現存的公共建筑面積約1590 m2,而居住空間也停滯不前[15]。對于村落空間保存較差的建筑應進行及時地修補,避免進一步的損壞。

表4 蘭溪村傳統建筑保存評價
依據景觀基因理論對蘭溪村的景觀基因進行識別與提取,并對此構建景觀基因鏈,再從景觀基因的四要素進行其特征分析。結果表明:
(1)蘭溪村作為古堡式瑤寨,受空間格局影響,歷經千年流轉,村落在整體上保存較好,村落充分利用周邊山水的環境因子,形成山地、濱水式的龜形聚落。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與保護價值;
(2)蘭溪村的內在基因,即景觀信息元內容眾多,但現今來看延續狀況較差。30%的已消失,50%的景觀信息元處于瀕危狀態,不難看出部分的節日習俗和傳統工藝都沒有得到完整的傳承;
(3)在景觀信息點上可發現,整個聚落中的基因信息點數量眾多,涵蓋了自然的環境因子山體和水系,人文風貌的物質景觀。其中傳統居民建筑、宗教建筑和歷史遺跡,都具有較大的文物研究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推進,村落中的空心化趨勢開始逐步顯現出來;
(4)景觀信息廊道相較于景觀基因鏈中的其他2個基因元、基因點來說保存的相對完善。主路與次路相連,依舊保留著原有的青石板材質。
本文通過景觀基因理論對蘭溪村景觀基因信息鏈特征進行分析,研究探討景觀基因之間的內外表達機制,未對景觀基因提出可視化的表達方法。筆者相信隨著地理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在后期的傳統村落景觀基因研究中,會出現系統的古村落基因大數據可視化的分析平臺。據此,可對景觀信息鏈中保存較好的信息點進行歸納整理,對其缺失的信息點按照歷史風貌進行及時地修復與補充,這些都有待學界同仁共同進一步加以探討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