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春,張燕妮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近幾年,隨著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環保產業的發展有了更為健全的政策支撐和更加有利的培育環境。環保產業競爭力的提升有賴于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研發投入的持續加大。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成長階段,創新意識不強,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高,嚴重制約著我國環保產業邁向縱深、持久發展。
當前,三大區域是中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發展的示范區域[1]。三大區域的環保公司較為密集,涵蓋了所有環保企業類型,技術較為先進,問題也比較突出。選取這些區域進行實證研究,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夠“以一隅窺全局”。通過實證數據分析,了解本區域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發展情況,對于厘清整個環保產業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的內在關聯來說,意義重大。
技術創新理論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由舊均衡向新均衡轉換的關鍵點在于創新。新興技術企業往往通過增加研發投入來獲取新技術,生產新產品,提高附加值,進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的績效。
研發方面投資的增加會帶來兩個維度的影響:一是依靠新型產品或服務,搶占市場。企業率先研發出符合消費者具體需求且質量過關、原創性強的技術或者產品,往往可以憑借其新穎性、獨特性等優勢搶先占領市場。二是依靠較低的成本,形成價格上的優勢。通過研發產生的科技創新成果能夠有效地降低人力資源成本、產品原材料成本,也可以通過先進的生產工藝進行規模生產,從而形成成本領先的優勢差異。
在國內,由于企業有關研發活動的信息不強制披露,環保企業發展良莠不齊,相關實證研究起步較晚,且多是在較小區域展開。域外相關研究起步更早,數據更為扎實,內容也更加細致。部分學者認為兩者間呈負向或無顯著可觀察的關系,如Oswald[2]、Taveira等[3]分別將英國、巴西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均得到無顯著影響的結論。邱玉興[4]對于國有上市公司、周菲等[5]對于高新技術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均不存在明顯關系。岳宇君[6]發現數據驅動型企業研發投入費用對于企業當期營運能力和部分發展能力指標起到負相關作用,楊歡[7]研究醫藥企業發現當企業規模在一個標準值之下時,呈負向關聯。也有研究認為存在促進作用,如Deng Z等[8]以及何宜慶等[9]探究支持了這一結論;段海艷等[10]基于滬深兩市1278家上市公司數據也得出,研發投入顯著促進企業盈利;嚴漢民等[11]發現高新技術企業當期、滯后一期的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績效的正向激勵作用較為顯著,其中滯后一期尤甚。
基于以上,提出假設1:研發投入與企業當期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從科研立項到成果產出,產品研發的整個過程往往較為漫長。當前,環保企業大多為處在起步階段的中小微企業,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看,中小微企業的產品大多集中在開發導入時期。科技創新初期,對于技術突破性進展的需求,往往需要研發投入的幾何倍增長,與此同時,風險也更高。技術可行性研究通過后,在人力、物力、財力等都符合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進入開發階段,最終形成無形資產。需要指出的是,研究階段的支出都不能資本化,只會削減企業利潤,而且極有可能變成沉沒成本;開發階段較研究階段風險會有所降低,但依然需要滿足苛刻的條件才能變為能給企業帶來實際收益的無形資產。
一部分學者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研發投入對于企業當期和以后期間的企業績效均產生正相關關系,只是對于滯后期間的探討沒有得出一致性的結論:何宜慶等[9]認為,制造廠商的研發投資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明顯的正向關聯,其中滯后兩期的關聯顯現最顯著;嚴漢民等[11]發現企業當期和滯后期的研究開發投入的強度對于高技術公司的企業業績有顯著正向效應,楊冬梅等[12]也得出了類似結論。
另外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研發活動短期內會對公司業績造成負面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持續的投資則具有正向促進的滯后效應:孫瑩等[13]發現當期負向作用,后續幾期顯現出正面影響,吳亦嘉[14]、陳靜怡[15]、陳李婷[16]等人研究發現,促進作用的產生要滯后一期到兩期,甚至三期;賁友紅[17]提出醫藥制造企業當期研發經費投入確會產生負面影響,而顯著的促進作用在滯后二期才展現。
基于以上,提出假設2: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具有滯后性。
本文的學術貢獻表現在于:以經濟發達地區的環保產業作為研究主體,對比三大經濟區域環保企業的發展狀況,驗證了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延伸意義就在于給整個環保產業科學有序地推進研發活動帶來借鑒意義,對于處在環保壓力較大,整治需求較高的地區來說,能夠積極主動地推動環保企業走向科技創新主導型企業,帶動環保問題的有效解決。
以2017~2020年A股上市企業、新三板掛牌企業為樣本庫,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按照申萬行業(2021)3級分類為環保產業的企業。首先,鑒于ST公司的財務數據參考性不大,因而將其從樣本中刪除;其次,為了有時間分布完整的樣本數據,選取了將研發投入數據連續4年披露,并且上市于2017年之前的企業;最后,基于本文對于三大經濟區域的研究,選擇在京津冀、珠三角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環保企業作為研究對象。排除異常值后,最終樣本包括61家環保公司2017~2020年所有相關變量的觀察值,所用數據主要來自上交所和深交所披露的公司年報,以及國泰安數據庫。在研究中使用了stata16統計軟件。
變量指標解釋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指標匯總
依照所提假設和所選變量,建立如下多元回歸模型:
Yi,t=μi+αXi,t+β1EPSi,t+β2OCi,t+β3RLi,t
+β4SIZEi,t+εi,t
(1)
式(1)中,Yi,t為被解釋變量,表示第i家企業在t年的企業研發投入強度;Xi,t表示第i家企業在t年的企業績效水平,分別用總資產報酬率、營業利潤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來表示;εi,t代表企業和時間混合差異的隨機誤差項。
滯后回歸模型如下:
Yi,t=μi+αXi,t+αXi,t-j+β1EPSi,t+β2OCi,t
+β3RLi,t+β4SIZEi,t+εi,t
(2)
式(2)中,Xi,t-j表示解釋變量滯后j期的值。
61家企業樣本中,新三板和A股上市分別有33家和28家。從區域來看,京、長、珠3個區域公司數量分別為27、27和7家。由此可以看出京、長地區對于環境污染治理的需求更大。按照污染物治理類型進行分類可得,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防治型企業和水污染防治型企業分別為12家和10家,對比長三角地區這兩類企業分別為4家和18家,而固廢污染治理類企業數量均為5家。說明兩地區防治理需求的側重不同,兩地分別對應大氣和水污染的治理。
61家企業中,大氣污染防治型企業共有17家,占比27.9%;固廢治理型企業共有13家,占比21.1%;水污染防治型企業共有31家,占比51%。由此可以大致推斷出,經濟發達地區大氣污染、水污染方面的問題更為嚴峻,治理需求也就更大,所以催生出較多的水污染治理型企業和大氣治理型企業。
表2劃地區統計結果顯示,研發投入強度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14.33%,總體平均值為4.646%。研發投入強度在3%~5%的區間內,企業只能正常運轉,只有在研發投資強度超過5%的情況下,企業在行業中才處于比競爭對手更有利位置[12]。因此,樣本整體研發投入強度還尚未達到較優水平,仍需加強研發投入以增強競爭力。
另外,京津冀的研發投入強度最小值為0.177%,長三角及珠三角最小值均為0,但京津冀地區平均值4.409%,又小于其他兩地區,說明京津冀地區環保企業的整體創新意識較高,更愿意為研發層面進行投入,但整體投入強度較其他2個地區略低。

表2 劃地區描述性統計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環保行業仍處于發展成長階段,不同企業規模差異較大。從營收增長率來看,負增長和高增長的企業并存。從總資產報酬率來看,整體的平均水平較低。由此可見,環保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并不強。
相關性分析表明,研發投入強度與總資產報酬率、營業收入增長率的相關系數分別-0.205和-0.237,均在1%水平上顯著。即研發投入強度對企業績效來說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對變量進行共線性診斷,發現VIF值均小于10,于是將變量間共線性存在的可能排除。為了進一步了解二者之間的內在關聯,下面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深入探討。
由表3可知,研究開發投資的強度與總資產報酬率之間存在負相關性。其回歸系數為-0.806,并且在1%的水平上表現出了顯著的負向。指標換成營業收入增長率也是如此結果,說明不能驗證假設1。其原因可能是在漫長的技術創新研發過程中,要經歷循環往復的試驗應用,研發帶來的經濟效應尚未顯現。另外一點可能是環保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大多數公司成立時間較晚,且多屬于中小企業和新三板企業。再者,研發活動對應的機會成本有所不同,將資金投入研發勢必會影響企業在其他方面的投資獲利,也會降低當期盈利水平。

表3 回歸結果
當期研發投入可能會在未來影響公司財務績效,對此影響關系進行滯后回歸,根據結果進行分析可得,滯后一期研發投入強度對營業收入增長率的系數為10.177,在1%的置信水平顯著,這說明影響存在滯后效應。
當期研發投入對總資產報酬率的影響,滯后一期和兩期時,回歸系數分別為-0.186和-0.04,均為負數,在絕對值上也逐漸變小,說明研發投入強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對企業財務績效的負相關作用在降低。但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這種負相關性并不顯著,假設2得到部分驗證。原因可能是研發占用的資金導致企業對于其他投資項目和發展受到影響,因而難以區分正負向;處于成長階段的環保企業,研發投入的質量和效率也存在差異;企業技術研發屬于長期發展戰略,時間跨度大,當期的研發投入對盈利能力的顯著性影響無法短時間內顯現出來。
一般來說,盡管用于研發投入的資金,在當期很難為公司帶來直接性盈利,但在研發取得實質性成果后,滯后一期即可對企業的財務績效帶來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
本文以地區劃分為前提,對樣本數多且具有可比性的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進行回歸分析,檢驗上述結論的可靠性,結果與前面所得結論相符。由此可見,目前我國經濟較發達區域的環保產業均呈現此規律,研發投入無法迅速影響企業的當期績效,整體研發投入產出效應較為緩慢。
本文又將固定效應更換為隨機效應進行回歸分析,對提出的模型進行了檢驗,結果也一樣能夠驗證前述結論,說明研究中所用模型和回歸結果的穩健性良好。
(1)長期來看,研發投入的增加會提升環保企業的財務績效,帶來持久紅利。增加研發投入強度在當期會使環保企業財務績效有所下跌,且在1~2年中仍然可能對盈利能力帶來負面影響,但在未來期間即可對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起到顯著的正向作用,積極影響將得到釋放。
(2)多數環保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環保領域關鍵性技術問題亟待破解,“卡脖子”問題依然嚴峻。同時,環保企業地域分布不均衡,中西部省份面臨著環保投入不足、企業孵化困難的境地。政府的鼓勵引導、企業的思路轉變顯得更為緊要和關鍵。
(1)環保企業需增強創新意識,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摒棄以往“研發是個無底洞”的短視行為,不能“投鼠忌器”“畏首畏尾”,應當以長遠眼光和堅定信心制定并啟動公司研發戰略。通過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上市、推廣,企業自身將被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享受研發帶來的“技術性紅利”。
(2)政府層面要增強政策扶持力度,扶持環保企業走向“研發興企”之路。要著力解決環保企業“不敢研發、不愿研發、不能研發”的問題,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支持環保企業增強研發意愿、提升研發水平、攻克研發難題。密切關注研發企業從研發到盈利的“最后一公里”,針對研發帶來的短期績效負面影響,積極采取措施幫助環保企業渡過難關。
(3)提升環境共治意識,推動區域協同發展。面對環境問題區域差異,以及環保企業分布不均,要在組織間配合、信息互通、執法協同等方面強化共同治理的理念,各重點經濟區域強化政府間的合作,政策扶持、資源配套等方面在向環境問題嚴峻、環保企業密集地區傾斜的同時,還應注意協助中西部地區環境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