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秋
(望湖路小學 遼寧沈陽 110004)
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又一次掀起了學生減負的熱潮。以前所謂的“減負”,更多的是校內減負、校外增負,這次的“減負”最直觀的不同是校內提升,校外減負[1]。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加深,怎樣使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顯著提升是現階段數學教師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迫于教學壓力,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仍在延續。導致學生只會對數學概念進行理解和記憶,通過大量刷題來鞏固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工作量大、效率低,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乏味,逐漸地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的訓練,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小學階段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留下無限拓展的空間。然而,受應試教育思維的影響,教師過于注重分數,導致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為了讓學生掌握課堂的重點知識,教師習慣反復講解,這種灌輸式教育讓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看似學生掌握了本課的重點,實際上他們只是會了這一道題而不是這一類題,長此以往,抑制了學生在數學思維能力方面的發展。
習題的價值在于幫助學生理解、鞏固當日所學知識點,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良好習慣。作為課堂教學的延續,練習環節就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不好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成為“雙減”政策上的絆腳石。而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大量的教輔材料占據了孩子們的課余時間,教師在布置練習題時不能做到仔細篩選,導致作業量大、作業質量低。作業只留不批,或者有部分家長幫忙改作業,教師無法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上好40分鐘的課,教師要在上課前充分預設好每一個教學環節。這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目標、教材、習題的掌握。
(1)明確目標,找準方向
教學目標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要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因此,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課程標準針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給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根據目標細化分解落實到每一節課中。教師只有在理解了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才能正確地把握目標的難度和廣度。如果將教育比作一艘船,教學目標是舵,教師只有掌握好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乘風破浪順利前行。
(2)深挖教材,有效拓展
教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本源,教師不應只是教材的忠實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應該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在上課時必須做到創造性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有效的教學從吃透教材開始。教師應該仔細研讀教材,將整本書的知識點熟記于心,聯系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梳理出完整的知識體系。通過研讀教材,真正理解編寫的意圖,知道每個題目為什么這樣編,這樣編的理論依據是什么。這樣才能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設計教學環節、講授教學內容。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時刻走在學生前面,預測到學生在本節課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便于教師做好預案,當好學生求知路上的領路者、幫助者、協作者。
(3)精選習題,減負高效
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減負即減輕中小學生作業和心理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大量的習題中挑選適合學生的題目,不能例行公事為了練而練。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切實做到練習設計回歸生活,增加動手實踐類作業,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進而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效課堂是什么樣子呢?在我看來,它應該做到4+2,“4”指四個字“張弛有度”,也就是四種課堂效果,“2”指兩種練習機制。
1.“4”種課堂效果
(1)張——問題引領,富有張力
問題引領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數學教材呈現出來的知識是固態的,它掩蓋了問題的源頭和發展的線索。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設計螺旋上升式的問題幫助學生挖掘知識的發生、發展,以及問題解決背后蘊含的思維價值,引導學生感悟這一過程中的思想和方法。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富有張力,給學生留足發散思維的空間,調動不同層次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進行有效的探索,實現課堂的自我構建。
在《體積與容積》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問題:
感知“空間”,認識體積。
①通過播放“烏鴉喝水”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水面為什么升高了?水面升高和放入石頭有什么關系呢?
②追問:你還能說出生活中占據空間的現象?
引導學生有目的的關注體積與位置、形狀和質量的關系。
①烏鴉把石子放在老師手上、桌上、柜子里是否都占據空間?從中有什么發現?
②用橡皮泥捏不同形狀的長方體,有什么樣的發現?
③用靠墊和啞鈴比較它們的質量和空間,從中有什么發現?
我在這節課中充分發揮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進行智慧追問,引發深層次的探索研究,充分發表學生個人觀點,進行思想碰撞,使學生達到對空間的感知,對體積的深刻理解。
(2)馳——經歷過程,馳騁課堂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2]。在講授一個新的數學知識時,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讓學生在反復探索中感受概念形成的過程、公式法則推倒的過程、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規律的發現過程、知識結構的建立推廣過程。教師學會放手將思考的權力還給學生,你會發現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答案,而是數學能力的提升,是自主探索的樂趣。只有教師放手,學生才能成為數學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課,我通過讓學生剪、移、拼的方式,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引導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動手實踐,推導公式。

學生在這節課中“經歷、感受、體驗、探索”,使學生在探索學習中體現過程性目標,在探索過程中充分發展。
(3)有——機智調控,別有風趣
一節數學課要出亮點有兩種途徑:一是教師在備課時精心設計某個教學環節——預設亮點,二是教師在上課時抓住時機,機制調控——生成亮點[3]。課堂教學的不確定性經常會打亂教師原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看似學生的問題、答案偏離了正常的“軌道”,但是只要教師科學引導、機制調控,課堂將別有風味。
如在《體積與容積》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擺硬幣、捏橡皮泥等方法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形狀沒有關系。這時就有同學提出疑問:在土豆中間挖一個小洞,土豆的體積是否發生改變?一個小插曲卻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我并沒有直接給學生答案,而是讓他們進行討論。
部分同學:土豆所占的形狀沒有發生改變,土豆的體積不變。
部分同學:土豆的大小發生了改變,它的體積也變了。
學生們的意見并不統一,于是我追問到:怎樣判斷土豆在挖去一個小洞后的體積和原來的體積的大小呢?這時立刻有學生提到:將原有的土豆和挖了小洞的土豆分別放入大小相同并且裝有相同刻度水的容器中,觀察兩次溢出來水的多少。學生在經歷沖突,動手實驗后,發現了研究體積與形狀的關系時的前提條件:不改變物體的大小。課堂上,我們要順勢而成,正視課堂中學生的多種想法,科學引導,機智調控,展示學生的多種思路,捕獲課堂中的精彩瞬間。
(4)度——訓練思維,挖掘深度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訓練的關鍵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中。澳大利亞教育學會主席J.Bacr教授說:“教師是一把鑰匙,這鑰匙應該充滿魔力,可以打開許多門,門外的道路至少有三條——實際應用、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探索性思維的培養。”教師要直面學生的思維現實,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針對課堂的重點引導孩子以多種方式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說、講、議、辯,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通過講讓學生理清思路,從不角度講述,讓思維的火花盡情地碰撞,促進學生自主解決問題。
如在做相遇問題練習時,我為學生們設置了這樣一道題:
A、B兩地相距1000米,甲、乙兩人同時從A、B兩地出發相對而行,甲每分鐘行72米,乙每分鐘行53米,甲帶了一只狗,這只狗每分鐘跑200米,狗和甲同時出發,狗遇到乙后立即返回找甲,遇到甲又立即去找乙,這樣在甲乙之間跑來跑去,直到甲乙相遇,求甲乙相遇時狗共跑了多少米?
第一次遇到這種復雜的相遇問題,學生們毫無頭緒。于是,我借助線段圖引導學生理解:問題問的是狗一共跑的路程,根據公式“路程=速度×時間”,學生只要明白狗所跑的時間就是兩個人相遇的時間,這道題便可以迎刃而解。
1000 ÷(72+53)×200=1600(米)
教師在教學中適當地設計一些拓展題,能夠激發學生發現和創造的強烈欲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4]。
(1)課堂練習難度分層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要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然而學生在數學基礎、數學思維以及數學能力方面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5]。作為教師,我們在設置課堂練習時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為學生量身定制習題,讓每名學生都能在練習中收獲知識。我將課堂練習設置為倔強青銅(基礎題)、榮耀黃金(提高題)、榮耀王者(拓展題)三個等級,基礎題和提高題要求同學們必須完成,拓展題我會根據題的難易程度給它們“標價”,每道題10-20積分不等,如果學生做出了分值為10分的題,就可以在課后到“小行長”那里存入相應的積分,如果所有的拓展題都做對了,可以額外獲得10積分。針對我班的三名學困生,我將拔高題換成了不同類型的計算題,他們完成基礎題并且給我或者小組長講一遍解題思路即可通關。
將作業分層與游戲闖關相結合,給予學生積分獎勵的方式大大調動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優等生在基礎知識上浪費時間,學困生在難題上耗費精力的問題,讓優等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挖掘數學潛力的同時避免反復刷題產生厭倦情緒。學困生在做基礎題和計算題的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夯實基礎。
(2)走進學生,建立習題分享機制
我每天除了為學生找拔高題之外,還會給孩子們布置一個任務:收集與當天所學知識點有關的習題,以抽簽的方式選擇小考官,小考官把他在做題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有趣的題與同學們分享。小考官可以選擇指定的同學給大家講解題目,也可以選擇自己給同學們講解,在講解過程中遇到困難可以求助老師。這種由學生選題、學生講題的方式豐富習題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愛學”,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在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組織、交流能力的同時也能打破教師在思維上的局限性,督促教師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不論未來如何變化,教師都應不斷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品質和服務質量,讓孩子的課堂學習更高效!“雙減”讓教育回歸本真,我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