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暢
(浙江省東陽市六石街道中心小學 浙江東陽 322100)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對于三年級的習作目標,重在培養學生習作的樂趣和自信心。思維導圖可以將學生難以捕捉的跳躍性思維可視化,理清思路,喚醒記憶,提供支架。將思維導圖融入習作教學中,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將是無窮的,學生們的習作體驗也將是快樂的。學生能將心里的想法通過圖畫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是充滿個性化的學習過程。本文就三年級習作初體驗進行診斷分析,力圖結合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談具體的應對策略。
三年級學生剛從“寫話”過渡到“習作”,當拿到一個新的習作主題,是比較難把握如何選材取材的。作文的第一步便是確定我要寫什么內容。然而這對剛接觸習作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茫然的,甚至到了高段寫作,學生也常常苦于不知道該寫什么內容,無法從眾多的事例中進行篩選。思維導圖就是一條非常好的捷徑,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地搜索并搜集素材,清晰地篩選出自身想要的素材。
正如巧婦炊米,只有找到好的“米”,才能炊出香的“飯”。利用思維導圖選材的第一步,就是要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特點幫助學生調取生活經驗,開拓思路。習作的主題,將成為思維導圖的“中心點”,由這一中心點發散開,產生頭腦風暴,進而完善思維導圖的第一層級和第二層級。因此,集思廣益,發散性找“米”,至關重要。
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一篇習作——《猜猜他是誰》,這是三年級孩子第一次正式的習作,單元語文要素也明確提到,第一次習作的主要目的是“感受習作的樂趣”。而思維導圖直觀有趣的表現形式既可以激起孩子習作的興趣,又可提供一個支架,幫助孩子開拓思路。
老師可以提供一個大致的思維導圖框架,請學生把思維導圖擴充完整。在討論交流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深刻感知了寫人具體可以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有米可炊”自然是好,但有時“米”太多了無法抉擇,也是一件煩惱的事兒。創造性使用思維導圖既可開拓思路,又可幫助學生們學會取舍。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安排了“寫日記”這一主題,寫日記是學生初學作文時很好的練筆手段,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熟悉寫作,掌握駕馭語言的技巧,也能為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最容易把日記寫成千篇一律的“流水賬”,而我們老師最不想看到的是沒有目的、沒有方向地記錄生活日常。因此,日記的選材也是如此重要。
在教學《寫日記》時,我借助思維導圖進行以下引導:

為了防止學生寫出千篇一律的流水賬,筆者先呈現這樣的思維導圖,引發學生回憶周末的一天是如何度過的,讓學生自己嘗試畫屬于他們的思維導圖,畫出的分支越多越好。學生會回憶周末發生的點滴,把周末的一天,從早到晚記錄得清清楚楚。圖畫的形式遠比文字形式更吸引學生,為了畫出豐富多彩的思維導圖,學生們就會圍繞思維導圖的“中心點”,發散思維,留意生活,喚醒記憶,從而開拓思路,讓“巧婦”真正有“米”可“炊”。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習作目標為:“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當學生有了可寫的內容后,要指導學生將內容寫清楚,有條理,寫出自己的感受。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通常是跳躍性的,就容易導致想到哪里寫哪里,文章結構有問題。例如,三年級學生非常容易出現主次顛倒的情況,記一次游玩,會把去游玩路上的過程寫得比游玩的過程還多。這便是學生還沒有學會整體構建一篇文章的結構框架。而思維導圖就可以直觀展現整篇文章的構架,幫助學生理清主次,理順思路[1]。
從教材中梳理出記事作文的基本要求是:能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把事情寫清楚。也就是要讓學生有頭有尾地敘述事情發展的過程,來龍去脈,秩序井然。對于三年級學生習作,萬變不離其宗,也應遵循“鳳頭、豬肚、豹尾”這一要義。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直觀形象的文章結構概念。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清晰認識到,無關緊要的內容要略寫甚至不寫,經過部分應詳寫。

三年級一般要求用一件事寫一個人。如果,僅用一件事表現一個人,這件事就要具有特殊性,要能夠反映人物的品質或特點。寫人文基本結構可以分解:介紹特點選取一件事例凸顯特點,結尾呼應特點為了讓文章更加豐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身高等等,但是教師要提醒學生簡要敘述,要將重點放在表現人物特點上,切不可喧賓奪主。
狀物文要讓學生能按順序有條理地記錄觀察到的點點滴滴。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植物朋友》為例(教學片段):
(1)以植物“桃花”為例,說說怎樣才能把自己的植物朋友講清楚,并且能吸引別人。
(2)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①課前收集整理好所觀察植物的資料,做好觀察工作,繪制一個思維導圖,包括植物的名稱、樣子、顏色、氣味和其他所了解的性狀。
②借助思維導圖用完整的一段或幾段話介紹自己的植物朋友,說說自己的感受。
③小組內介紹,觀察相同植物的同學可以進行補充。
④選出小組內介紹的好的同學,在全班進行交流。
⑤師生評價。

這是一位同學在細致地觀察了仙人掌后,把自己眼睛看到的,手觸摸到的,查閱百科的內容用思維導圖清晰完整地記錄下來,思路非常清晰。根據思維導圖完成的習作片段摘錄:
仙人掌全身都是綠色的,有些是深綠色的,近距離仔細地看,就會看見它的身子上有很多小刺,小刺是白色的,沒長硬就軟軟的,長硬的你摸一下它的刺,那你只好“哎喲”一陣子了。這可能是保護自己的武器吧。
……
仙人掌很耐旱,一個星期澆一次水都不會死。在沙漠里,只有仙人掌頑強地活了下去。怪不得說仙人掌很耐旱。
這就是仙人掌,一個頑強的小家伙。
很顯然,借助思維導圖,學生的寫作思路非常清晰,從遠到近地觀察仙人掌,精準描寫仙人掌的特點,再寫仙人的特殊習性。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只有提高孩子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在作文時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在明確了寫什么、怎么寫之后,文章已初具雛形,但學生依據思維導圖寫出的作文是生硬的,不夠靈動。教師想要讓學生的作文有血有肉,就要指導學生在思維導圖中繼續增添內容,擴大導圖分支,在有話可說、條例清晰的基礎上,字斟句酌,豐富表達。
學生在課堂和課外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不少好詞佳句,學會了不少修辭的用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歸納、整理。從生活的“源頭”入手,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源頭”之水“活起來”。
三年級的學生在初次習作練習中要注重模仿,在模仿中提升習作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注重課文在習作教學中的遷移運用。例如,在以“春天”為主題的習作練習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實踐,搜集有關春天的好詞、好句、古詩、兒歌、民間故事等,繪制精美的思維導圖,可以全班共享,豐富語言。

“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是評價三年級學生習作的重要標準,然而大部分學生難以將想寫的內容寫具體、寫清楚。很顯然,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尤為重要。翟國明先生說:“如果將一篇作文比作一棵樹,作文中的細節就像是樹上的枝葉。只有枝葉才能讓一棵樹顯得生機勃勃。”因此,教師更要滲透細節描寫的意識。然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是較難的。因此,教師要利用思維導圖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把作文寫真實,寫靈動,寫出獨特的體驗。例如,在讓學生寫一件事時,就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完成下圖的思維導圖,豐富語言,豐富細節描寫,讓學生學會細致入微地觀察和表達,將語言更加精致化。

思維導圖的習得和運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耐心去引導和培養。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們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去教學,潛移默化地感染孩子們,讓孩子們慢慢學會自己繪制思維導圖。筆者認為,思維導圖真正做到將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