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鈴鈺 紀 維 楊鎧寧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北承德 067000)
“雙減”政策,將法定節假日、休息日還給了學生,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規避教育亂象、促進教育事業長足發展而提出的一項教育政策。
2022年4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強調義務教育英語課程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有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特征;課程理念強調發揮核心素養的統領作用,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同時加強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雙減”政策與新課標相互呼應,強調英語教學應全面聚焦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建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教學模式,以深度學習為導向,全面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學習能力與思維品質。
因此,在“雙減”政策和新課標背景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深度學習與跨學科融合的研學旅行必然會成為研學旅行產品的新方向。本文旨在探究作為英語課堂教學補充與拓展的跨學科英語研學旅行主題項目的設計與實施,以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發展新范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研學旅行起源于16世紀的英國,當時研學旅行是貴族的專權,但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教學系統。研學旅行鼓勵學生通過集體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園,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1]。
新課標確定了以培養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核心素養目標。英語跨學科研學旅行,就是以研學主題為載體,將英語學科的語言知識與能力、學習策略、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等維度與其他學科共同融入到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中,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全程中的持續發展。同時,通過結合區域特色及旅游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真實使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分享、合作;通過真實任務實踐目標語言與能力;通過合作培養團隊意識、合作精神;通過浸入式體驗、感知、介紹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的研學旅游主題項目。
體驗式學習是指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它不僅強調在“做中學”,還強調要能從深刻的反思中獲得經驗的提升,使學習者能通過反思與體驗過程獲得成長性的發展。體驗式學習更加強調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建構知識。除此之外,體驗式學習能夠打破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親身體驗英語探究與學習的過程,不斷調動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建構英語學習的新模式;體驗式學習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發揮主動性,使得學習環境變得輕松、和諧,從而降低學生的緊張心理,提升學習氛圍;體驗式學習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研學旅行能夠為體驗式學習提供真實的情景,并在真實的環境中通過設置一系列的活動,幫助學生進行浸入式的深度學習,逐漸從記憶理解過渡到應用實踐,最終達到遷移與創新。
體驗學習的理論模式是呈現體驗學習順序的一種方式,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體驗學習過程運作。體驗學習理論模式中,最著名的就是庫博(1975)四階段模式:具體的體驗,觀察與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和普遍的原理,在新的情境中檢驗概念的意義[2]。
學生通過具體的項目,在實踐中進行深度學習,通過觀察與反思建構意義,從而形成抽象的概念,再在教師的幫助和鼓勵下將所學、所感遷移到新的情境中進行實踐與檢測。這一過程正是語言學習由輸入到內化再到輸出的過程。
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內容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要素構成。圍繞這些要素,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在義務教育全程中持續發展。
本研究在新課標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基于體驗式學習的“做中學”“思考中學”,強調“具體的經驗”等特點,將庫博(1975)關于體驗式學習的四階段模式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進行有機整合,建構體驗式跨學科主題設模式。本模式旨在加強英語學科的深度學習,突出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時與其他學科搭建自然的融合,實現課前-課中-課后聯動的綜合化實踐。(見下圖)

“雙減”政策下,學生的課余時間相對充足,這就要求課前和課后的活動能夠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為深度學習提供平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體驗式跨學科主題設計模式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有機融合,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九年級第二單元 I think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中的閱讀材料Full moon,full feelings 閱讀教學為例進行案例分析。本文主要聚焦于課后階段基于體驗式學習的英語研學旅行跨學科教學設計與實施進行分析。
課前,授課教師通單元整體分析,確定單元的主題為人與社會,主要聚焦于中國的傳統節假日與慶祝活動;閱讀材料Full moon,full feelings主要聚焦于中秋節的起源、傳說、慶祝活動等方面。通過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后,結合承德地區的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名城,并借助避暑山莊的研學旅行需求,發現歷史學科與本課的契合點,進行跨學科融合,確定“與山莊歷史對話,和外國小伙伴穿越回清朝,體驗乾隆如何過中秋節”的跨學科主題。
課中,本節課為閱讀課,通過文本閱讀幫助學生學習與理解中秋節的起源、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相關的詞匯和句型;通過討論挖掘文本的主題,進行應用與實踐;通過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清朝人如何過中秋節,以將所學知識與歷史學科進行遷移與融合。
課后,通過創設中秋佳節,“我”和外國友人一起“夢回”清朝,在避暑山莊與乾隆一起過中秋節的情景,老師和學生一起在避暑山莊體驗一系列的與中秋節相關實踐活動,進行深度研學與跨學科遷移創新。主要從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意義建構——遷移創新以實現以研學旅行為橋梁的跨學科主題活動。
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四大名園之一。承德避暑山莊是中國古代帝王宮苑,清代皇帝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居避暑山莊多在夏秋季,中秋節多在此慶祝。他先后在避暑山莊過了40個中秋節。因此,承德避暑山莊與中秋佳節深深地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清代皇宮賞月過節的代名詞。所以,將研學地點選址在風景秀麗,底蘊豐厚的避暑山莊無疑是最佳選擇。
當平面的插圖與問題跳出課本映入眼簾時,學生不僅對于英語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而且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也更加立體全面,在整個研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扮演成導游,用英語為外國友人(學生扮演)介紹避暑山莊的歷史與著名景點,并在不同的景點指導學生體驗中秋節的傳統活動,從而使學生以自信且驕傲地用英語講出、講好中國故事。
根據避暑山莊內各景點的特點和意義,查閱乾隆在避暑山莊過中秋節的歷史記載,根據中秋節的各項活動,我們重新規劃了山莊研學路線:麗正門——煙波致爽——云山勝地——文津閣——蒙古包——永佑寺——熱河泉——金山——水心榭——東宮遺址——德匯門。
從“麗正門”進入山莊,邊走邊介紹山莊的歷史。而后行至“煙波致爽”,品嘗月餅,拜祭月神。每至中秋佳節的酉正二刻(下午五點半),乾隆帝奉母攜妃,在“煙波致爽”殿院內設月供,宮中的妃子、王子和公主都有著明確的規格要求。學生通過一塊小小的月餅,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禮節,模仿古人拜祭月神的活動,體會古人對于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
隨后到達“云山勝地”,登高觀景,俯仰之間。云山勝地在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是“康熙三十六景”第八景,是乾隆用酒膳,賞月飲酒之所在。在此,學生登上高臺之后便可以稍作休息,欣賞居高臨下的廣袤風光,從不同的視角觀察避暑山莊,同時體會古人那種“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操,通過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融合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
休息片刻后,走進“文津閣”,體驗文人情懷,廣納其中。學生可以在此處進行“猜燈謎”“投壺”等活動,通過含有傳統元素的小飾品,如扇子,香囊等物作為猜謎獎勵,激發學生的思維活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走出“文津閣”走向“蒙古包”,近距離參觀滿族和蒙古族的國家、省級三十余項非遺或非遺技藝制作的器具、生活用品等,感悟多民族和諧統一的必要性。乾隆每次來山莊避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永佑寺”瞻禮皇祖神御,施宗廟之禮。因此,下一站是“永佑寺”,在此可以暫時“跳回現實”,告訴學生最初的“永佑寺”已經在日軍侵華時的戰亂動蕩中被毀,僅剩下目前的舍利塔和四通石碑。面對輝煌的歷史名勝的同時,其中有一小段不能遺忘的屈辱歷史。名字的美好寓意與現實戰爭的摧殘的鮮明對比是愛國主義教育鮮活事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加深學生的愛國情感。行至“熱河泉”,和學生一起感受祖國山河的神奇之處,感受中國最短的河流熱河的溫度。
中秋節是一年一度的賞菊佳節,下一站“金山”——登高賞菊,對話詩人。于此,學生可以親自執毛筆,在泛黃的宣紙上寫下一句自己知道的有關于“菊花”的詩句,并且在欣賞清新典雅的菊花之后,自己作詩,創作出屬于自己的詩句,并用英語向“外國友人”進行介紹,拍照并合影留念。親自執筆使學生在“金山”高臺之上切身體會古時文人的灑脫心境,心曠神怡間寫下千古絕唱。此時此刻,學生在微風與美景的作用下身心放松,一方面感受著大自然的旖旎,一方面與千百年前的詩人對話,陶冶情操。
走下“金山”,朝“水心榭”——湖上清風,山間美景出發。學生在此可以稍作歇息,在湖中島上的山莊的中心可以將山莊的風光縱覽其中,從樸素的視角欣賞中國古代的建筑美。教師可以以圍坐討論的形式,讓同學們發現自己覺得最美的景觀并用英語向大家發表,在舒適的環境下暢所欲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最后,參觀“東宮遺址”進行情景交流,講好中國故事。此處為乾隆皇帝修建的舉行重大慶典、接見群臣、發布政令及接見各少數民族王公、首領和外國使節觀戲、賞賜的地方。在此,由學生用英語講述中秋節的來源與習俗,以及在中秋節時到避暑山莊游玩一天的路線。鍛煉學生可以實際運用英語講述歷史與闡述觀點,做到真正從書本中走到現實生活中,培養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講英語與傳統文化深刻融合。
整個研學過程中,學生們通過具體體驗進行觀察與反思,從而對中秋節的意義、歷史、故事,避暑山莊的歷史、景點等維度進行意義建構,已達成最后情景交流中的遷移創新。但是,避暑山莊內景點眾多,本研究只聚焦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點,基于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將英語學科與歷史學科進行深度融合,進行綜合實踐。此外,本研究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的聯動、協同達成主題項目的落實。
“雙減”政策與新課標為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新契機。研學旅行作為體驗式學習的“真情景”,能夠真正實現“做中學”“做中思”,踐行英語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性質。本文通過建構體驗式英語跨學科研學主題活動設計模式,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有機融合,形成課堂教學與課后活動的有效聯動。同時,通過跨學科的融合,貫徹新課標的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