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零售”的興起是近年來中國零售市場最大的變化之一。商務部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發展報告》中明確提及“即時零售”,并指出其在“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中的重要價值。《即時零售開放平臺模式研究白皮書》顯示,預計到2025年,即時零售模式僅開放平臺的規模就將達到約1.2萬億元。
即時零售的主要特征是“線上下單,線下30分鐘送達”,其供給高度依賴本地門店。基于這一基本屬性,即時零售業態的發展也創造了更多的本地就業機會。其中既包括“分揀員”“網約配送員”等百萬級規模的新型職業,也包括“水果質檢師”等一大批通過新技能滿足新需求的新型職業,吸納了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進城農民工、新生代勞動者等多類就業群體投身其中。
相關專家表示,隨著即時零售業態的發展,新就業形態逐漸演變為標準清晰、任務明確的新職業,在拓展職業版圖,讓勞動者有了更多就業新選擇的同時,也有助于打通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職業上升通道,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幫助社會勞動力實現轉型。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新職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而新就業形態因其較高的包容性和靈活性,不僅有助于緩解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也有利于應對就業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勞動者收入和改善民生。
一方面,數字技術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勞動力市場上的供需對接,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勞動力市場的邊界。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其中包含超400萬的大專生,再加上每年300-400萬的中專生,僅專科教育每年就有超700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在新需求和新供給的匹配過程中,通過美團等平臺,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技能、時間及擁有的各種資源就業,在緩解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數字技術通過不斷細化各個領域的劃分,創造出分揀員、葡萄測糖師等具備一定專業性的新型職業,持續提高就業質量。這個過程中,平臺經濟提高了商品和服務的可達性,也喚醒了很多潛在的市場需求。
以即時零售為例,人們對即時性的需求,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消費習慣。而這些新需求,在市場上又進一步轉化為對勞動力的需求,衍生出高質量就業崗位,推動著整個社會就業結構的深刻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