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旭
互聯網平臺是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它會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由某個特定載體來提供規則,并牽引用戶和商家進行互動。它能夠有效地配置社會資源,實現共同的價值創造。它是由互聯網企業、終端用戶、第三方服務提供者這三個部分組成,用戶所需要的產品、服務、信息,間接由第三方服務提供者來提供。而互聯網平臺企業負責制定平臺規則并提供信息發布和數據共享等活動。互聯網平臺不是一種系統,也不是一種技術,它更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產物。它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顛覆我們對商業模式的認知。互聯網平臺企業的大力發展是我國科技創新生命力的體現,也是我國培育新經濟的重要力量。
互聯網平臺有三種特性,分別是價格的非對稱性,網絡動態競爭性,交叉網絡外部性。價格的非對稱性就是指免費模式,現如今的平臺大部分全都是免費模式,但用戶所理解的免費并非完全的免費。平臺擁有的是龐大的流量,這些流量就是資本,流量壟斷也是全新的手段。網絡動態競爭性是指互聯網平臺為獲得更大收益而對產品進行的更為快速更新與換代。拿我們最常用的電子產品為例,推陳出新就在轉瞬之間,呈現出一種網絡化動態競爭狀態。交叉網絡外部性是根據與網絡連接的人數而定的。簡單地說,就是指一種產品在用戶人數的增長中,對用戶的價值也會隨之增長。
《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中多次提到成本、技術、數據、算法,聞名遐邇的有打車軟件大戰、外賣大戰、電商大戰。往往這些平臺的第一步都是通過成本比誰更能燒錢,幾個頭部平臺的壟斷格局初步形成并對新入行的平臺進行打壓。第二步通過數據、算法來制定規則。成本是負責打擊對手,而技術數據算法則是保證自己壟斷地位的主要手段。通過對互聯網平臺市場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消費者用戶和入駐商家都有著被平臺“大數據殺熟”,強制“二選一”等問題的困擾。在面對這樣的情況,超過90%的人都認為,平臺的做法限制了商家和消費者的選擇自由和交易自由。在被問道:“如果您自己被大數據殺熟或平臺二選一的情況會怎么處理”,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會與商家理論,要求賠償或者向消協或主管部門投訴并在網絡平臺或社交媒體上曝光,大約30%的商家或消費者想通過司法途徑維權卻很少成功,少部分人選擇不再去該店鋪,換一家消費或者直接卸載App。極少數的人認為這是互聯網時代的正?,F象,可以理解。調查中還了解到,在其肆無忌憚的壟斷背后,是阻礙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和市場的有序競爭,透支消費者信任,降低企業信譽甚至腐蝕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商業模式。目前平臺企業由于技術模式不斷創新、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算法優化無限升級等網絡新因素的影響,使其相關市場處于一種捉摸不透的動態化,難以確定其市場優勢,導致反壟斷執法機構的監管困難,甚至可能根本沒有發現這隱蔽的壟斷行為。在流量,數據,信息控制的互聯網新經濟時代下對于反壟斷是一個新挑戰,但同時這也是我國革新互聯網環境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互聯網+時代改變了國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信息化,數據化的商品和服務在平臺涌現。平臺市場的結構也出現差異化,多元化。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棘手的問題出現,互聯網平臺企業利用其對數據信息的掌控優勢實施壟斷,因為壟斷而獲得的高額利益也使其失去了創新的動力。這會導致我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停滯不前,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強烈重視。其實這些壟斷巨頭在成長起來之前往往是創新和競爭的主要參與者,但一旦獲得了壟斷地位他們就會成為反創新和反競爭的主力軍,靠著自己建立的高高在上的護城河,阻止了一波一又一波的后來者。激勵技術創新才是我國互聯網平臺發展的迫切需要。
我國傳統的相關市場界定方法主要包括需求替代法、供給替代法、假定壟斷者SSNIP測試法。前兩種方法是從消費者角度和供應商視角來分析產品或服務的替代可行性。但互聯網產品邊界的模糊性限制了替代性分析法。同樣互聯網平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產出和換新非常頻繁,執法機構往往來不及做出反應,而這樣的網絡動態競爭性和交叉網絡外部性也給需求替代分析法和供給替代分析法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傳統的SSNIP測試法是通過改變價格適量漲幅所產生的市場回應來界定相關市場。這種方法比前兩種方式更具客觀性,但互聯網平臺的雙邊市場和價格的非對稱性直接使得這種方法幾乎是徒勞無益。在免費模式的影響下強行適用SSNIP測試法無異于是南轅北轍的效果。
當下普遍把企業銷售額在總銷售額中的比例來認定市場份額,然而互聯網平臺的免費模式使諸如交易額,銷售額之類的收益信息基本無效。此外也不能把付費商品的收入和廣告收入當作免費的互聯網平臺的銷售額,結果就是,以傳統方式計算的市場份額非常低,這就導致了很多互聯網平臺看上去并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而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由于其獨特的雙邊市場性、交叉網絡外部性、網絡動態競爭性,導致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飛速地變化中,不同主體對于市場份額的計算標準有很大不同,市場份額并不是穩定的,這些因素也使市場份額的指導作用逐漸減弱。因為在現在的互聯網平臺,用戶數量已經取代市場份額成為主要因素的原因,互聯網平臺還用其強大的技術對用戶的數據進行計算和鎖定,這也使得它們的市場支配地位和所擁有的市場份額不相匹配。
通過調查報告發現,我國國民目前對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訴訟不是特別積極,大部分人都表示,雖然平臺的行為有違道德,涉嫌不正當競爭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但大部分商家和消費者面對這種情況都會選擇隱忍,他們不愿意為此花費時間和精力,他們表示維權過程復雜且成本過高,取證和舉證困難,法律法規不健全。更有極少數人都不知道遭遇“二選一”可以通過司法途徑維權。而當前我國法院受理互聯網平臺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件中,按照訴訟法基本原則,受害者對證據的證明責任負擔過重,很多受害者根本無從查證,互聯網平臺掌握著核心技術和進入市場的壁壘,也有很多抗辯的理由。而大眾是弱勢群體,即便有專門人士的幫助,付出的成本也過于高昂。
執法之要,在于安民。應該順應互聯網時代的全面發展,才能緊跟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面對互聯網平臺經濟發展的前景,政府和有關執法部門應該繼續加強監管的力度。當前,我國的反壟斷法執法力量比較薄弱,應加強反壟斷法執法隊伍整體素質。第一,要建立健全風險預防機制,監察預測互聯網平臺的濫用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第二,要注意傾聽群眾的建議,組織人員走訪群眾展開調查,了解最真實的情況,掌握對經營模式和數據處理存在濫用的情況。最后,要加強與司法部門的交流協作,升級取證的手段和技術,能夠精確、客觀、真實地反映執法工作中的新挑戰,從而提高執法工作的效率。同時,還可以借鑒環境公益訴訟,建立起獨立的反壟斷公益訴訟,讓檢察機關在反壟斷執法中也能發揮作用。借鑒域外相關立法,聯結國內反壟斷法與國際相關法規的關系,從而全面提升我國反壟斷執法的職業化、高效化、規范化、監督化。
互聯網平臺的行為往往帶有隱蔽性和復雜性。廣義的界定會導致網絡平臺的市場份額被間接沖淡,無法準確地反映其市場力量,從而使企業免受了反壟斷的懲罰。狹義的界定會導致平臺企業背負與現實不相符的市場責任。所以既不能讓平臺企業隱匿逃避在深水之中,也不能讓平臺企業承受莫須有的罪名,適當模糊相關市場是個不錯的方法。我們可嘗試用SSNIC或SSNDQ,也就是以成本或品質代替價格為指標。在定量分析方面,也可以提高價格水平等因素來改進SSNIP試驗方法。由于在互聯網平臺領域中,即便是經營的主要業務內容不同也會產生競爭,這種情況可以采用“盈利模式測試法”,也就是僅分析網絡平臺的盈利方式是否一樣,其余的都不會考慮。其優勢在于,當互聯網平臺的相關市場界定不清時,它可以迎刃而解。大大的加強執法部門的執法效能。在“盈利模式測試法”難以實施的情況下,可以采用“遷移成本測試法”作為替代。確保幾種方法之間的結合替換能夠相互印證和補充。對相關市場的界定要把握其本質特征,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宗旨。所以,在遵循消費者需要這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再進行定性分析。最終實現相關市場界定的靈活性與準確性。
中國的數字經濟正值超高速發展區間,反壟斷法也正在全面修訂完善,應當抓住這次機遇,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對互聯網平臺現有規則體系的需要,進行調整,變法維新。我們希望能通過反壟斷的監管讓互聯網平臺積極做強核心業務,實現長遠的健康發展,同時也給眾多的小平臺小企業保留良性競爭和茁壯成長的機會。加強合規體系的建設,立足創新發展以便更好地服務社會,讓整個互聯網行業持續創新并且活力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