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琴
(安慶師范大學,安徽 安慶 246133)
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各類思潮的碰撞對高校教育教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特征和價值觀悄然發生變化。針對此種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1]。為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理念和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要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財務管理課程是高等院校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了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財務管理課程教師應當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帶領學生學習財會專業及相關行業領域的法律法規,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培育學生經世濟民、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經濟增長動力轉化以及經濟結構優化進入了攻堅期[2]。新時代、新經濟和新業態對財會人才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等院校不斷提升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財務管理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財務基礎理論知識和財務決策能力,容易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對學生形成良好價值觀、世界觀及人生觀的引導,不利于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德才兼修的綜合性財務專業人才。因而,將思政教育融入財務管理課程教育勢在必行。
財務管理課程以經濟學為理論基礎,以現實的資本市場為研究背景,以上市公司為研究主體,重點探討企業籌資、營運、投資及利潤分配等問題。教師可以從該課程中挖掘出一些思政元素,如在授課中將企業籌資、營運、投資等相關內容與公司法、證券法及資本市場企業運營的相關熱點問題相融合,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相統一等問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幫助學生秉持社會責任意識、堅守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財務管理”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利于強化專業教師的育人責任,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課程的隱性思政功效,助推全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
1999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財務管理課程是我國高等院校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相關的教材及配套的教案、大綱、課件等教學資源已十分豐富。但是,思政教育的理念在該課程資源、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體現相對較少。另外,部分高校財會專業教師認為思政教育只與政治類課程相關聯,因而在財務管理課程中重專業知識而輕價值引領,造成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相脫節。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師素養及教學考核等四個方面,探究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財務管理課程。
構建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的財務管理課程立體化教學體系,并將思政元素嵌入具體的課程知識點,實現“碎片化思政”和“系統化思政”相結合,達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的目的[3]。如圖1所示,財務管理課程內容可以概括為“一條主線”“兩大觀念”“四個模塊”和“一份報告”。該課程以財務活動為主線,闡述資金時間價值和投資風險兩大觀念,重點介紹企業籌資管理、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利潤分配管理及財務分析報告等內容。教師可以結合課程重點內容,有針對性地發掘其蘊含的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自然滲透到課程教學中。
具體而言,在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講授中,可以引入疫情期間企業捐助疫區等案例,強調現代企業都是多邊契約關系的總和,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兼顧股東、國家、債權人等利益主體,實現利益共享,借此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講授資金時間價值和投資風險時,引入“校園貸”等案例,增強學生的風險意識。講授企業四大財務活動時,結合現行經濟大環境下國家向企業及大學生創業提供優越扶持條件的政策及實例,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感,鼓勵學生樹立奮斗夢想,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同時,增加合法籌資和投資教育的內容,引入P2P網絡不良借貸事件,強化學生對籌資風險的認識。另外,可以學習“一帶一路”的指導思想,了解國家如何融洽各方伙伴關系,構建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4]。對于財務分析報告部分,結合典型財務造假事件,使學生意識到嚴格遵守會計法律法規及會計準則的重要性,堅定法治、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科學運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是構建多維度思政場景、實現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舉措。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運用“雨課堂”“學習通”“學習強國”等學習軟件發布線上預習任務,并重點搜集和記錄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問;在上課時可采用搶答、彈幕或者小組討論等方式豐富課堂互動內容,并適時引入時政熱點及典型思政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在課后教師可以解答學生的疑問,并鼓勵學生參與課程反饋,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此外,可以模擬工作情境,帶領學生體驗財務管理崗位角色,通過實踐教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意識,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帶領學生積極參與技能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大局觀念和實踐意識,形成愛崗敬業、積極進取的優秀品質。
2019年3月,習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思政課教師應當具備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這“六大素養”[5]。對于專業課教師而言,這“六大素養”同樣是必不可少的。因而,專業課教師的素養會直接影響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
財務管理課程教師要秉持正確的政治信仰。只有教師自覺認同國家政治安全為大、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重,才能真正做到“讓有信仰者講信仰”,才能擔起立德樹人的重任。“情懷要深”,指教師應保持家國情懷,心系國家和民族,密切關注時代發展、社會進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和奉獻精神。“思維要新”,指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強化德育意識,主動挖掘財務管理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不斷探索并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思政效果。“視野要廣”,指教師要知中外國情、曉古今發展,通過對比學習,將課程思政“說清楚”。“自律要嚴”,指教師應做到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人格要正”,指教師應注重人格修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合格的財務管理課程教師只有具備這六方面的素養,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和解惑,實現“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統一。
考核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內容。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德才兼修的財會專業人才,應當構建多元化、過程性的課程考核體系。以往的財務管理課程考核偏重專業知識考核,較少涉及思政內容考核,并且多以期末試卷、平時出勤、作業等指標呈現,考核內容及評價方式比較單一。隨著網絡資源及教學手段的增多,教師可以在財務管理課程考核中采用平時出勤、課堂筆記、在線討論、視頻學習、作業、小組討論、成果展示、期末試卷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體如表1所示。課程考核內容既要包括財會專業知識,又要體現職業道德、法治觀念、社會責任等思政內容。如在期末試卷中設計以我國資本市場中典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為背景的案例分析題,分析如何識別和防范財務造假問題,思考如何看待誠信缺失等問題。財務管理綜合實驗不僅可以考查學生的財務建模能力,還可以考核學生的職業素養、團隊協作精神等。

表1 “財務管理”考核評價體系
堅持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協同,是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措施。“財務管理”課程思政建設,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勢及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具體表現,不僅使“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得到有效統一,還實現了學科資源和育人資源的有效轉化,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國家認同、風險防范、誠信、法治、合作共贏、社會責任意識等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此外,“財務管理”是財會專業的核心課程,以該課程為思政建設重點課程,有助于推進財會專業的教學改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