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學院/郭朝陽
中國連環畫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現形式之一。在藝術形式、創作形式等多個方面都趨于穩定、趨于成熟。圖文并茂形式使它具有通俗易懂的特征與優勢。其題材大多選自民間故事,具有強烈的東方文化色彩,是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與文化產物。由于各個時代大眾審美存在較大差異,連環畫發展也跌宕起伏,但由于制作工藝相對復雜、制造成本較高,與商業市場嚴重脫離,因此逐漸淡出市場。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為中國連環畫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因此,相關人員應當把握此次發展機遇,通過發揚中國連環畫藝術形式的方式,來實現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發展。
現代中國連環畫最早興起于上海,取材大多是現實主義作品、民間典故以及傳統文學故事,先繪制成簡潔明了的文字腳本,再通過連環畫的形式來呈現腳本內容。(如圖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四大名著”系列連環畫。整體而言,連環畫主題豐富、形式新穎,因此在短時間內受到社會各界民眾的喜愛,并且迎來發展高峰期,逐漸演變成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隨著時代發展,中國連環畫雖然做出了適當的優化與調整,但在藝術形式弘揚環節還存在諸多問題有待改善,主要還是以紙質媒體為主,但受到印刷條件的限制與制約,產品已經逐漸與現代讀者審美背道而馳,成為連環畫愛好者的藝術藏品。除此之外,中國連環畫還面臨著推廣問題、傳播問題、技藝傳承問題以及搜集整理問題,這些問題伴隨著老一輩連環畫藝術家故去而日漸凸顯。再加之國內缺少連環畫創新與連環畫傳承,因此導致中國連環畫產業逐漸衰退。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日益發展,為中國連環畫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與發展機遇,但相關人員似乎并沒有意識到,數字化時代對中國連環畫發展所帶來的助力,因此目前中國連環畫仍然處于發展瓶頸期,沒有得到數字化技術的有效助力與有效支持。而數字化技術則起源于21世紀,通過數字技術對視頻文件與音頻文件展開處理,是制作視頻、制作音樂、制作電子游戲、電子書籍的重要技術支撐。隨著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數字技術的日益發展,新媒體平臺成為中國連環畫發展的重要助力,在尊重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將傳統連環畫重新編排,提升連環畫的大眾型特征、藝術性特征,使其更具藝術感染力與藝術影響力,實現匯集多感官特征于一體的數字連環畫,這不僅體現了現代化數字在傳統文化弘揚領域的有效應用,同時將中國連環畫以更加獨特的形式呈現給讀者,是一次偉大的藝術創新。

圖1 “四大名著”連環畫
數字化特征是指將紛繁復雜的聲音信號與圖畫線條轉化為精確的數據與數字,再將其構建為數字化模型、將圖像形式與文字形式轉化為二進制代碼,引入到計算機內部展開統一管理,這就是數字化發展過程。在創作環節運用數字化技術來促進中國連環畫發展,不僅是數字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同樣也是中國連環畫發展的重要助力。(如圖2)央視版的“西游記”就是采用連環畫的分鏡和繪畫形式結合數字化技術制作完成。它與傳統繪畫工藝相輔相成,并不完全依賴于雕塑技術或者繪畫技術,而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因此具備數字媒體特征。由于數字媒體的核心技術是計算機技術,因此又被稱之為CG技術。既通過計算機生成圖形藝術,是一種繪畫工具以及藝術交流平臺,通過這一角度看來,中國連環畫與數字時代高度契合,二者展現形式高度一致,通過二者有機融合,有效豐富了中國連環畫語言,并且拓寬連環畫展現形式,使連環畫畫面語言更具感染力、更具多樣化特征。同時拓寬中國連環畫發展空間,因此是中國連環畫重要發展方向。隨著三維數字技術發展,可以在多個領域與中國連環畫進行元素融合、手法融合,拓寬中國連環畫的展現形式與展現深度。

圖2 央視版“西游記”
數字交互技術匯集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實現新時代數字技術交叉,對中國連環畫的文字形式、圖像形式、聲音形式展開數字化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轉變傳統中國連環畫單向傳輸的特點,雙方可以在交流平臺當中展開有效溝通、有效交流、有效互動,使其不再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狀態,而是與傳播者實現身份互換,從而獲取更多主動權,積極參與到數字藝術制作當中,很多網絡文學都是通過讀者與作者的互動交流創作而成,不同層次的讀者給予的意見與建議,會影響到創作者的思維方式,創作者可以通過平臺掌握讀者需求,抓住受眾方的需求,并且給予更加精準的服務,減少傳播障礙。相較于傳統連環畫形式,數字媒體可以顯著提升中國連環畫的交互性特征,從單一語言轉化為多國語言聯動,由局域網轉化為互聯網,可以隨時切換語言,并且結合自身需求完成連環畫下載,從而實現全球化傳播。
數字時代的中國連環畫還具有開放性特征與共享性特征。簡單而言,數字技術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而中國連環畫同樣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來展開共享,網民可以在互聯網當中搜索并且下載中國連環畫內容,并且將其分享給其他互聯網用戶,傳統連環畫需要通過購買方式或者借閱方式來獲取閱讀條件,并且在借閱環節難免會造成書籍損壞,甚至會出現數據丟失的現象。而數字連環畫則具備數字化儲存功能,可以有效解決傳統借閱環節存在的問題與弊病,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中國連環畫共享,不用擔心連環畫遺失這一問題,同時可以實現長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不僅如此,數字化時代使得中國連環畫藝術形式更為公平,不再受到藝術評論與資金的限制,藝術家可以隨時隨地展開作品宣傳,減少宣傳費用,將連環畫藝術轉化為數字圖片,在上傳至互聯網空間,就可以實現藝術作品傳播,賦予大眾公平閱讀、公平瀏覽的權利。
中國連環畫經歷了發展的高潮時期與衰落時期。雖然具備強烈的東方色彩與時代特征,但由于與時代嚴重脫節,而不得不退出市場。在數字時代數字化技術可以與中國連環畫有機融合,對傳統制作手段來展開創新與改變,恢復中國連環畫的宣傳力與影響力,這不僅有助于促進中國動畫行業發展,同時也可以為傳統藝術形式弘揚提供助力。中國連環畫的發展優勢在于藝術功底雄厚,但缺點也極其明顯。(如圖3)“三國演義”連環畫,首先是題材欠缺新意,伴隨部分說教內容,在傳播環節存在明顯劣勢;其次是一圖一文搭配,過于嚴肅且活潑不足,因此近些年中國連環畫質量出現下滑現象。除去題材單一、題材老化這一問題,數字化時代中國連環畫相關人員也應當積極創新傳播方式,發揮數字藝術優點。同時構圖規律、繪畫規律等技術因素、文字形式與聲音形式的烘托也極為關鍵,而在中國連環畫創新當中,卻沒有發揮此種優勢,導致連環畫元素欠缺、活力更欠缺、整體視覺效果不佳,從傳統連環畫藝術作品當中不難發現,很多作家對題材的把控能力不足,中國連環畫題材過于簡單,因此我們應當盡量豐富中國連環畫的制作手段,在作品創作環節,實現二維技術與三維技術的完美融合,營造更為唯美、更為高清的畫面,結合數字化技術來提升中國連環畫創作標準,促進我國動畫產業發展。

圖3 “三國演義”連環畫
中國連環畫以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著稱,是傳統藝術形式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并且具備一定的概括功能,在同一畫面當中,可以竭盡所能地展現作者內心感受。在現代設計領域,中國連環畫發揮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數字時代也逐漸完成了創新應用。其具備了時代特征的設計內涵與設計底蘊,促進現代設計領域發展與進步。這項藝術形式最早起源于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因此,不僅需要適當的做出傳統傳承,而且應當將其應用到各個領域,并且實現創新,設計出具備傳統文化特征的連環畫作品,豐富大眾的日常生活與藝術形式。藝術既為生活服務,又可以很好地反映生活,在時代變遷過程中,大眾的審美情趣正在潛移默化之間發生轉變,中國連環畫形式也應當作出適當的改革與創新,中國連環畫這一文化瑰寶,若是墨守成規,難免會由于缺乏創新而被時代所淘汰。因此,相關人員應當將中國連環畫元素融入現代設計領域,把握各個領域的設計觀點與設計思想,將設計內容與連環畫展現形式有機融合,保存連環畫傳統設計特點的同時,萃取新時代設計精華,以嶄新的形象重新進入到大眾的視野當中,是中國連環畫必然的發展選擇。為保證連環畫的傳承與弘揚,需要拓寬連環畫應用渠道,使其不再以單一圖文的形式出現,而是將這種優勢有效發揮,并且將其應用到其他領域。
首先,數字時代中國連環畫創作應當展開藝術形式創新,積極邀請網民參與到可視化設計環節,瀏覽者進行控制來完成連環畫形式展示。其次,由于瀏覽者的操作不同,展現出的設計形式也會存在較大差異,瀏覽者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實現信息交互可以顯著提升瀏覽者的體驗感。整體而言,交互式藝術形式可以有效構建數字系統,展現數字技術優勢與技術特點,通過與網民的互動與交流,可以使創作者掌握廣大讀者的閱讀需求。與此同時,瀏覽者在提供參考意見的同時,可以融入個人思想,使中國連環畫更好的符合廣大網民的審美需求。通過數字化設計,可以實現數字技術與中國連環畫藝術有機融合,通過強大的技術手段來展現中國連環畫藝術形式。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作為美學與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于平民審美進行有效改造,這不僅符合中國連環畫發展需求,同樣也是數字化特征展現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流行元素與人類藝術有機融合,這使得平民審美浪潮在網絡世界更為突出。不僅如此,中國連環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題材多以民間古典神話故事為主,弘揚傳統思想與傳統美德,這些文化思想值得被現代人所認知,但隨著中國連環畫藝術形式陌路,這些優質的傳統思想,無法發揮文化育人功能,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數字時代的到來,運用部分數字化軟件可以實現。在此背景下,相關人員可以考慮將帶有連環畫元素的內容融入到數字化設計環節,在結合數字化技術的交互性功能,使其成為一種動態式藝術形式。
連環畫語言主要有聲形式與無聲形式兩種,其中無聲語言形式主要以圖像以及文字為主,是符號性語言之一,同時也是平面信息的重要載體,傳統連環畫就是沒有聲音的狀態,讀者可以通過圖像信息與文字信息來掌握連環畫表達含義,而有聲語言形式則是通過對白、旁白形式以及歌曲形式完成語言表達。可以說,有聲語言形式是數字時代連環畫的主要發展方向。聲音與影像都會加重人的感知,因此二者融合可以顯著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伴隨著現代化影視技術的日益成熟,動畫當中的影像也變得豐富多彩,二者在動畫當中的融合處于無縫銜接狀態。而音畫交融僅僅是動畫形式的一部分,無論是最初的背景音樂還是后續的 音畫交融,創新實現動畫藝術的再次開發與再次突破,都是音畫交融的發展過程,相較于電影動畫形式以更加虛幻、更加抽象的音樂配合,營造出夢幻意境,這是真人電影所無法呈現的。為保證音樂可以有效迎合畫面,增強觀眾感受,同時烘托與渲染人物情感。創作者的態度以及情感都可以用旁白來表示,事物環境也可以通過音效來加強表現,若是將傳統連環畫作品特點與素材與動畫藝術有機融合,可以實現音畫交融使中國連環畫與動畫藝術完美融合、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創造出更加新穎、更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總而言之,數字時代與中國連環畫極度契合,是中國連環畫的創新助力,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通過創新制作手段創新、應用領域創新、藝術形式創新、創新連環畫語言、創新連環畫文字等方式可以實現中國連環畫創新,為中國連環畫發展提供創新助力的同時,也為傳統藝術形式傳播奠定穩固的基礎。
①李嘉欣,黃金梅.連環畫在移動網絡游戲中的應用分析——以《江南百景圖》為例[J].大眾文藝,2021(5).
②夏媛.疫情防控下《兒童畫創編》課程的網絡教學分析——以特殊教育專業的連環畫創編為例[J].大眾文藝,2020(19).
③顧琳.美術類院校構建特藏連環畫數據庫的建設與實踐——以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為例[J].卷宗,2019,9(19).
④馬建麗,歐梨成.英語動畫電影中俚語的語言特點及翻譯策略研究——以2002-2019年奧斯卡最佳英語動畫長片為例[J].當代電影,2020(2).
⑤張曉華.動作捕捉與數字動畫技術在京劇表演中的應用研究——以京劇《真假美猴王》實驗片段為例[J].演藝科技,2021(4).
⑥李萌,李學明。“動畫原理”系列課程教學創新實踐研究——以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當代動畫,2021(1).
⑦李洪華,姜雯杰.新中國成立初期連環畫的“改造”與“新生”——以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連環畫改編為中心[J].華夏文化論壇,2021(1).
⑧李夢迪.八十年代外國文學連環畫繪畫語言洋化研究及對當代連環畫影響[D].魯迅美術學院,2021.
⑨魯桔誦.現實的表現性[D].魯迅美術學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