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音樂學院現代音樂學院/焉 嵬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面臨解體,一些保守、反動封建勢力仍然強烈的捍衛其權利,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的進程,當時,進步的知識分子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學習西方、仿效日本以求國家之生存。音樂方面效仿日本,在中國早期音樂教育的教材、教法和音樂在社會中的實踐、美育理念的推廣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多的成績。這些變化有日本音樂對中國早期音樂發展中啟蒙和示范作用的影響,通過對中國早期音樂發展中日本音樂影響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音樂對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社會音樂教育、美育教育影響的歷史走向,和本土化的演變。
中日的音樂交流,在中國的秦、漢時代就已經開始,日本考古學界表明,當時連接朝鮮和日本的海路不僅有日朝之間的往來,也有中國的人員與文化隨著海路進入日本。塤在日本的發現就是中日兩國音樂交流的一個證明。受中日音樂文化交流活動的影響,梁啟超等維新派在1898年極力主張“樂歌”課程在新式學堂中開設,并認為唱歌這一課程在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這一提倡加速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進度,與之相應的是出現了一批音樂教材,這類教材包含學堂樂歌,也有已有研究中較少提及的唱游教材,這些教材為學校音樂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礎。
中國舊式音樂課堂中的音樂教材、師資力量都比較匱乏,在日本音樂教育和歸國留日學生的共同作用下,中國早期音樂教材建設方面獲得了比較大的發展。1903年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辛漢等人留日回到上海后,開始著手準備學校歌唱活動的推進,并先后編印出版了多種音樂教材。1903年沈心工回國后在上海等地的學校開設唱歌課和編寫歌曲,葉中冷、馮梁等歸國學生也開始了類似編寫、傳播學校歌曲的活動,學堂樂歌才開始興起,這時期的樂歌教材注重民主、教育兩方面的內容,曲調主要體現在“西學東漸”,多采用在外國曲調上填詞的手法創作而成。其中,1904年曾志忞編印出版的《教育唱歌集》,是中國最早的音樂教材,由他編寫的歌曲有16首之多,歌曲內容淺顯易懂,但又富有深意。不過曾志忞的樂歌創作生涯并不很長,以至于其樂歌的影響不及沈心工等人。沈心工編印了《重編學校唱歌集》《學校唱歌集》《民國唱歌集》,李叔同編印了《國學唱歌集》,辛漢編輯出版了《中學唱歌集》《唱歌教科書》等樂歌集,至1915年全國相繼出版的音樂教材70余種,抗戰時期音樂教材還增加了有關抗戰的內容。
學堂樂歌教材早期在藝術形式上引入了日本的音樂內容,并結合了中國思想,形成了較多的精品之作,也得到了廣大群眾、學生的歡迎與認可。但另一種唱游教材的出現,則是日本音樂影響下的中國音樂教材本土化的又一創新,這種形式的教材,滿足了中國音樂教育發展中的力求音樂樣貌多樣化的需求。沈心工的《學校唱歌初集》便是我國較早的唱游教材,唱游教材是將游戲、唱歌相結合并帶有律動的新型音樂教育形式,其內容也是受日本音樂教育模式的啟發,參考日本出版的《小學唱歌教授法》《日本游戲唱歌》兩本書籍,將部分樂歌配上體操和游戲動作,以便更有效的提升課堂氛圍和涵養學生的性格,這種嘗試和借鑒也將“唱游”的概念引入到了中國。
在唱游教材的選擇上,上海兒童書局出版的《小學各科新教學之實際》一書,詳細地介紹了低年級唱游的教學問題,及有關于教材選曲的問題。如何選曲和如何選詞書中都做了介紹,選曲要遵循四個要求“(1)要輕快跳宕的曲調(2)要活潑優美的曲調(3)節拍不易過難(4)要憑著兒童的音域去選,大約從基本的C音唱到高音G”。如何選詞的問題提出七點要求“(1)歌詞須白話的(2)歌詞最好有韻的(3)歌謠和問答也是小朋友喜歡的(4)歌詞的程度要和普通讀物相等(5)詞句的內容要和曲調性質相符(6)歌詞最好不取訓話和格言(7)歌詞須能表演的或能做游戲的”。這些內容為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參考與標準。
同時,通過沈心工對于唱游教學的提倡,唱游在當時引起了較多的關注,唱游作品和唱游教材的數量都有明顯的增加。隨后唱游這種教學法在我國各地區傳播開來,師資力量方面以上海最為突出,全國各地去上海求教的人頗多。可以說中國早期音樂教材在日本音樂的影響下,在音樂教材數量和質量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績為中國早期音樂建設提供了基礎。
中國早期音樂教育的教學方法,在日本音樂教育方法的影響下,也有了很多更新。這種教育方法的更新體現在歌唱和唱游教學中。歌唱方面曾志忞就是其中的代表,1903年曾志忞在日本由同鄉會編譯出版的名為《江蘇》的雜志上,發表了《唱歌之教授法及其說明》,文中闡述了融合日本音樂知識的歌唱教授方法。1905年曾志忞還編著出版了《唱歌教授法》《風琴練習法》,這些內容對于新的器樂演奏、歌唱方法、音樂教學法,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講解,對音樂教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唱游教學方法的更新、推廣上,1929年制定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音樂》中,要求從學生自身出發,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提倡高年級音樂課程可以和舞蹈相結合,低年級的音樂課程可以與體育項目、做游戲等內容聯合起來。但這時期唱游教學的形式還沒有正式頒布。1936年,在重新修訂的音樂課程標準中,將《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音樂》更改為《小學低年級唱游課程標準》,這是我國首次以唱游作為音樂課程的名字。具體唱游要則中要求“……(三)教學唱游時,教師要利用手勢及面部做動作表情,以幫助兒童對于歌詞的了解。(四)教師范唱時要活潑自然,并且要有親切的情感,使自己本身做成歌詞中的人物……(八)兒童的表演能力薄弱,所有表情的姿勢和動作應該簡單化、兒童化……”這些要求的目的是在唱歌中加入游戲、動作,來培養學生律動與唱歌結合的能力。實踐中沈心工在《學校唱歌初集》中《體操》這首作品中的創作中,為這首歌曲設計了動作,動作原型采用體操形態,像“叉腰”“挺胸”等搭配歌詞,用具體形象化的動作方式結合歌曲,來表現音樂的宗旨,以使教學更具象化,更貼和兒童的心理。唱游的課程標準教育部在1948年將《低年級唱歌游戲標準》再次進行修訂,將小學低年級的音樂課再次與體育課合并為“唱游”,以便更好的培養兒童玩耍、即興的創作能力。在學堂樂歌和唱游教學進行的同時,《音樂教育》雜志內刊載了多期日本音樂家青柳善武的教學法。他在音樂知識、配器、歌唱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講解,這些內容對樂歌和唱游課程的實施,和對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都提供了參考。青柳善武也著重闡述了音樂教育的目的,強調音樂教育中要把音樂的獨立性、獨特性發揮出來,教學中技術和藝術性要同步提升,已達到陶冶性情、涵養德行的效果。
學堂樂歌、唱游的教學方法,在傳統音樂教學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些變化是教材編著者、專任教師等相關人員共同作用的結果,也使得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具有方向性、創新性,特別是唱游在音樂教育革新中的重要意義,促進了新中國成立后音樂教育的發展。
音樂的社會教育實踐是學校教育外的一種音樂活動,受日本音樂的影響,留日音樂家在日本及回國后,擴大了音樂的社會實踐范圍,在學校以外開展了多場次的音樂會,還創辦了音樂講習會和社會音樂團體。這種學校藝術教育外的音樂實踐,有利于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也促進了民眾對藝術創造力和欣賞能力的提升。
蔡元培在《教育雜志》內曾提及,教育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一提倡強調了教育在多種環境中互動的重要性。音樂教育的社會實踐,留日學生在日本學習期間已經開始。沈心工和曾志忞等留日音樂家,在日本留學期間就親眼見證了日本的唱歌教育,對提升民族精神、塑造社會風氣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他們對留日的學生舉辦了音樂講習會。這些實踐活動為日后中國開展社會音樂教育實踐提供了經驗。其中,1902年沈心工在日本留學生會館組織發起了“音樂講習會”,并邀請日本東京高等師范教師鈴木米次郎教授音樂,以豐富和提升留日學生的音樂知識,此舉持續了兩個月便結束,但在當時對國人繼續舉辦音樂講習活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904年曾志忞在沈心工音樂講習會的基礎上,在東京又組織發起了“亞雅音樂會”,并開展了軍樂講習會和唱歌講習會等課程,以此鼓舞民眾并擴大學校音樂在社會中的影響。
留學歸來后,1907年高壽田、馮亞雄、曾志忞等人為推廣學校以外的音樂教育,融合了日本音樂社會實踐的經驗,在上海開辦了“夏季音樂會”,開設了和聲學、樂典等課程,以便傳授西洋音樂理論和西方樂器的演奏技巧。1908年曾志忞在上海創辦了“貧兒院”,并設立音樂部,讓里面的貧苦兒童學習音樂,還曾聘請留日學習歸來的高硯耘、馮亞雄任音樂部主任、教員主持工作,積極推行、倡導音樂教育。其間貧兒院音樂部還創建了早期規模為39人的管弦樂隊,曾志忞擔任指揮。這支樂隊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國人自己組織、訓練、指揮的管弦樂隊,日常活動也包含為社會上的婚喪儀式服務演奏。1927年柯政和組織發起了北京愛美樂社,目標是將社會音樂化,希望豐富民眾的音樂知識,讓其擁有高尚的藝術賞鑒能力,還希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音樂專科學校,把社會音樂化的運動向前推進。
隨著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的發展,這種新的社會音樂教育樣式,不僅在學校,還擴大到在工人、農民、軍隊、城市市民中逐漸展開。特別是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參與民眾教育的力度也增加了。教育部成立了音樂教育委員會、實驗巡回歌詠團,在全國各大城市積極的成立歌詠隊等,對近代中國民眾歌詠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這個運動中產生了大量的群眾歌曲,這些歌曲及時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和民眾的呼聲,成為一種有力的斗爭手段,也起到團結民眾、鼓舞人心、提高民眾音樂素養的作用,這在中國音樂歷史上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音樂社會實踐。政府還創辦藝術訓練班,同步推進社會藝術教育。這種民眾教育與藝術結合的形式,民眾更容易接受,也促進了社會藝術教育的開展。
音樂教育的社會實踐是圍繞著家庭、學校、社會而展開的美感教育,在日本音樂教育的影響下,開展了與其音樂形式較為類似的社會音樂教育實踐。在戰時,國民政府加大了音樂教育的社會實踐范圍,促進了音樂在學校以外的傳播,擴大了音樂傳播的范圍和受眾人群,也促進了德育、美育教育的發展。
日本學校的唱歌教育在政府的倡導下發展較快,日本唱歌教育中強調歌曲對學生“忠君愛國精神”養成的作用,是涵養學生品德的一種方法。在中日音樂交流的影響下,中國早期的學校音樂教育也較為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在清政府《學務綱要》中便提及移風易俗莫過于古代雅樂,到近代中國古樂已流行較少。所以,出現了很多以增強德育、美育教育為目的音樂教育活動,提升了民眾對于德育、美育觀念的認知。
1904年梁啟超提出想要改造國民的品質,音樂和詩歌是重要的精神教育課程。1906年王國維將美育概念化,它認為德育與智育有必要人人都了解、熟知,美育則是必須要提倡與推行,其有利于每個人的身心發展。1912年蔡元培首次提出在學校教育中列入美感教育,并于同年將德、智、體、美規定為美育教育的一部分。蔡元培還在《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中學校令實行規則》中規定了歌唱的意義,在歌唱的過程中注重兒童健康、積極向上性格的養成。”此外,留日學生歸國后對學校唱歌課程進行了改進,這種依據日本音樂改編的學堂樂歌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也加強了美育教育傳遞。
雖然中國早期的學堂樂歌在美育教育中影響較大,但這種影響隨著歐美及中國本土音樂的發展而被逐漸弱化。據錢仁康《學堂樂歌考源》中記載,從清代末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音樂課堂也有學堂樂歌,期間不斷有新曲目生成。由于早期學堂樂歌的詞、曲作者常不署名,有時樂歌研究者要知道作者是誰,就只好懸揣臆測,往往把張公的帽子戴在李公(叔同)的頭上,造成名副其實的“張冠李戴”……。這一時期在日本音樂教育影響下產生的學堂樂歌,與其他創作形式的兒童歌曲混淆,創作技法也沒有早期明顯,所以學堂樂歌這個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具有啟蒙意義的音樂運動,也逐漸淡出舞臺。同時,雖然美育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的落實,教育方式上也發展的較為成熟,后來因為社會動蕩和戰爭的原因,音樂課程加入了抗戰題材的內容,使得美育教學常常被忽略。但日本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對中國早期音樂教育的影響還在延續。
美育教育思潮不僅在學校流行,在社會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眾音樂教育普及性活動的開展和美育系列雜志的創辦,就是加強德育、美育教育的行動。這些內容的開展表現為,民間群眾歌詠活動的開展、民眾教育館中音樂的教授、廣播中民眾歌曲的傳播、及音樂類讀物的編著、出版等內容。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大學還為成人和失學兒童開設過音樂課程,他們將音樂知識和技巧用簡單形象化的方式教授給民眾和學生,讓他們更容易、更快速的接觸到音樂教育,提升了美育觀念。美育教育雜志的創辦,也豐富了民眾的音樂生活。
中國早期利用古代雅樂實行德育教育,后在日本音樂中重視德育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德育、美育教育在中國新式音樂課堂中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倡。這種美育教育思想的轉變,改變了以往德育教育中以功利為目的教育理念,轉而注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體現出中國學校音樂教育的進步。同時,學校以外的美育教育思想、美感培養的相關藝術活動,對民眾美育認知能力的提高也有積極的意義。
在日本音樂教育的影響下,留日學生歸國后編輯出版了大批的學校唱歌教材,并在教法、音樂人才培養和社會音樂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在音樂教育施教的過程中,教育者注重德育、美育教育,提倡把美的素養作為民眾的重要品質。這些舉動不僅彌補了中國早期學校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的不足,還使得中國音樂教育體系逐漸科學化、系統化。也能夠反應出日本音樂教育在進入中國后,音樂家在借鑒、應用方面所體現出的本土化傾向,在日本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創作出了適合中國學生和民眾學習、實踐的音樂內容。
①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10):7.
②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10):6.
③飲冰室詩話[M].上海書局印,宣統2年(97).
④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52.
⑤【日】石原重雄.小學唱歌教授法[M].東京:共益社樂器店,1900;【日】鈴木米次郎。日本游戲唱歌[M].東京:銀座十字屋。1901.
⑥劉百川,孫白玉.小學各科新教學之實際[M].上海兒童書局,1933:257.
⑦王季梁,胡君復編譯.唱歌游戲[M].商務印書館,1906(1-2).
⑧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 音樂、美術、勞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⑨課程教材研究所編.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 音樂、美術、勞技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36.
⑩陸秀.實驗幼稚教育:五年來的實幼[M].1945(12):171.
?李靜.新評沈心工<學校唱歌集>[J].人民音樂,2014(09):52-56.
?江西省推行音樂教育委員會編輯.音樂教育[M].1934(2)12:41-46.
?蔡元培.教育雜志[M].1922(14):1.
?張前.中日音樂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367-368.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第三次修訂版)[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44.
?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M].上海生活書店,1937.
?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1912-1949)[M].(98);中學校令施行規則.中華民國教育法規選編(1912-1949)[M].(341).
?錢仁康.學堂樂歌考源[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