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樂蕓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金山小學,甘肅 張掖 734000)
在現今階段,人們對教育的認識程度在不斷地提升,人們逐漸發現,要想使學生具備較高的學科素養,僅僅培養學生的考試應試能力是不行的,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觀念有質的變化,重視多元化教學工作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是一個重點話題。本文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提升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將來的自身發展打好基礎。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這一名詞被不斷提出,其不同于一般素養,是較重要、關鍵的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高出數學知識層次的一種數學技能,涉及的內涵并非單一層面,而是包含知識、能力與態度等多元層次,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前所未有的重視。那么是否具備核心素養,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學生在這一學科上的學習深度和發展前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是培養學生嚴密而具有邏輯性的思維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數學學習意識。而科學的數學知識思維體系,對學生課上及課下問題的解答也有很好的幫助,能夠使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效果更佳,能夠準確地識別并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小學數學的一個教學重點,小學階段是學生夯實基礎、認識數學、了解數學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做好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學工作,在學生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現今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發現了這樣一個顯著且普遍存在的問題,那就是數學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缺乏聯系。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將教學內容僅僅局限在課堂上,知識的學習過程缺少生活氣息。這種教學方式難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正確、有效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難以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不僅會使數學課堂顯得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多元化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利于生動、自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充滿生活氣息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學生對數學教學感到更加熟悉和親切,讓其真正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本身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數學教學的多樣性,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不能將數學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密切配合,則很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即使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訓練,也不能夠領悟數學學習的真諦,對數學理論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問題。生活實踐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加實踐活動,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把握生活與數學教學之間的聯系,從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高,這是無益于他們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數學學科不同于語文、英語等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抽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需要學生有嚴謹、縝密的思維。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依然秉承傳統的教學觀念,通過講授式或者題海戰術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過分重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給學生講解了大量的做題套路和慣用方法,而不對這些套路和方法的形成過程加以闡釋。這種教學方法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做題的效率和準確率,卻忽略了對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養和清晰、有條理的思維方式的培養。長此以往,導致學生過分依賴教師、依賴課本,缺乏自學和探究能力,不敢提出質疑,難以在復雜的、綜合性的習題中用清晰的數學思維進行分析解決問題,其主體地位愈發下降,禁錮了學生的自主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大部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存在一定問題,雖然學生在平時根據習題進行大量的數學計算和演算,但由于數學知識本身相對比較復雜,學生只是頻繁地訓練,但卻難以自主思考,這樣就會淹沒在題海之中。雖然他們學習功課非常認真,但是卻缺乏自主學習的邏輯性,使其不知不覺之中忽略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學習不存在樂趣可言。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教育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單一,教師講得多,學生參與少,“教”與“學”的關系被理解為單向輸入,這是不利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核心素養的形成的。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對新奇事物感興趣的階段,枯燥、單一的課堂很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如果教師不在教學形式、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不能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開展多元化教學,不能將現實生活和課堂教學相融合,不能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發展核心素養,是不足以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得到大幅度提升的。教師的教學形式單一成為目前制約學生學習和進步的一大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常常希望教學進度能夠保證,在給學生提供新教育思路的同時,忽略了學生對多樣化學習方式的需求。
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來源,又是學習數學的歸宿,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教師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才能讓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那么,在學生的眼里,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在趣味性的教學中讓學生和教師之間有更深厚的師生友誼,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更好地培養,數學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購物》這一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開展“我是小小售貨員”的活動,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顧客和售貨員,就購物這一場景開展情景模擬表演,在表演中讓學生計算各種商品的價格。利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充滿生活趣味的情景模擬中更具樂趣,更加投入地進行購物過程中的數學運算,也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講授六年級上冊《生活中的比》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通過課前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有關比的實例創設情境,讓他們感受到比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筆者創設了一個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來展開教學。
師:(出示圖片)怎樣才能做出又松又軟的饅頭?秘密在哪里?
生:我們要考慮到做饅頭時怎樣和面,如果面和得好做出來的饅頭也好吃。
師:你覺得和面時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什么?
生:面粉和水的配比,多少面粉應該要配多少水就合適了。
師:(板書)面粉∶水=5∶2,你能解釋這個比嗎?
生:5 千克面粉要配2 千克水。
生:5 份面粉要配2 份水。
師:生活中你還想到了哪些比?
生:糖水中糖和水的比是1∶10,我們班男女生人數比是2∶1……
學生通過列舉生活中常見的比,感受到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加深了對社會生活和實際學習的認知,順利達成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密切。
在教學過程當中,傳統課堂是以教師的講述為主,而新穎的創新課堂則是以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培養為主,二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為了培養學生嚴謹縝密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教師必須在教學方式上不斷地創新,發揮好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主導作用。師生角色互換形式已經成為數學教師比較認可的一種教學手段,在課堂上讓學生做“小老師”,給教師和同學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對所學內容進行有脈絡、有邏輯的歸納總結,利用這種方式,不僅使教學更加多元化,也可以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比如,在講四年級下冊《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給自己講解解決小數乘法習題運算的基本方法和規律以及在進行小數乘法運算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同時,教師可以就小數乘法這部分知識的易錯點進行提問,以此考查學生對易錯點、疑難點的掌握情況。利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小數乘法的相關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又如,在講到三年級上冊《搭配服裝》時,教師出示帽子和褲子的圖片,以問題引領的方式讓學生給馬戲團里的小丑選一頂帽子和一條褲子,學生對該情境比較感興趣,都有躍躍欲試的沖動。教師放手給學生上臺展示的機會,學生交流展示出不同的搭配方法,通過分析、對比逐漸明確有序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生找到了簡單的組合規律,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這門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因此,為了能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使得小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將學生感興趣的動畫、影音等元素融入教學,利用奇特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由抽象變成具象,由繁復變為簡潔,由無形變為顯現,由此實現了拓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取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到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將長方體以動畫的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對長方體的性質及相關特征進行更加清晰地表述。利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對長方體的相關知識進行學習,也可以使課堂教學不再枯燥、單一,具有趣味和新鮮感。
再比如,在四年級上冊的《三角形邊的關系》中,同學們用三個小棒子圍三角進行了一次調查,證明了“兩個短棍的長短相加與第三個小棍相等”是否構成了一個三角形,這與同學們的看法相左。因為棍子是圓形的,而且有很大的厚度,很可能會造成錯誤,這種做法會讓人產生誤解,讓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單純用“誤差”這個詞語說明,那就是空洞的話語,沒有任何的可信度,甚至會讓人產生懷疑。教師通過計算機媒介的互動展示和指導,如圖所示:

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短的小棒端點結合在一起與另一段線段,如果完全重合的情況下,是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的,因此學生的思維在這一基礎上有所突破。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將靜態與動態有機結合,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直觀化,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很好地解決了這堂課程中的困難。于是,有學生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將那根短的棍子變成更長的棍子,這樣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三角之間的聯系。
綜上所述,教師應更加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教師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學實踐,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和優化,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深度,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大的收獲。教師也要認識到,想要使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多元化教學工作得到更好地開展,需要教師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才能將“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育人目標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