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業大學商學院 鄭貴華 朱兆陽 彭 穗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 馬靜雯
伴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創新逐漸成為引領國家和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尤其是進入新世紀后,經濟的全球化日益加劇、國與國之間競爭激烈,產品的制作周期和研發的速度越來越快,使得創新成為政府和企業必須面對的話題。目前,我國在制造業發展上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雖然出口量大,但是缺乏關鍵技術,許多東西都是大而不強,基礎能力非常薄弱,最關鍵的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等風險明顯增多,產業安全隱患并未消除,我國產業經濟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依然處于比較低的水平[1]。近年來由于美國對中國發起了貿易戰,導致一些企業被無端打壓、制裁,企業和國家也認識到技術創新才是競爭的根本資源,擁有核心技術才能在日益變化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研發投入是進行創新的主要渠道和方法,同時研發投入也是企業創新活動最重要的一種手段,通過研發產品,企業可以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財務績效水平[1]。我國也積極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并拿出相應的科研規劃,大力投入研發經費。因此研發投入對于企業的財務績效影響的強度直接影響高新技術企業對創新投入的力度,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應該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努力抓住經濟循環帶來的機遇,提升自己的研發水平和質量,并帶動國家向制造強國目標發展。
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著眼于通過實證和理論分析研究研發投入對利潤績效的影響,且大部分都是針對整個行業,缺乏指向性,內容太過于寬泛。并且對研發人員數量的研究結果較少,分析不夠全面,同時還缺乏一定的數據支撐?;诖?,本文收集了2013-2019年我國A股制造業板塊財務數據,分析研發規模、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的影響作用,為企業制定決策提供參考。
國內外學術界對研發投資和企業的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其中國外的研究較早,并認識到企業的研發投入和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
熊彼特創新理論指出創新是在生產過程中內生的、帶有自發性的,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對國家和企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國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企業研發投入對財務等指標的貢獻程度,以及研發投入是否會對收入呈負面影響。Rafiq,et al[2]發現企業研發投入會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給企業帶來品牌效應,研發能力強的企業會提高企業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企業價值。進入新世紀后,許多專家也往更深層次的方面進行研究,Sinha,et al[3]研究發現大型企業尤其以重工制造業為主的研發投入和開發利用方面優勢很大,得出了企業研發成本增加會提升企業財務績效的結論,企業往往會在研發成本上花費更多。Chouaibi[4]研究發現研發創新對企業財務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從而使企業獲得持續性競爭優勢。與國外相比,國內學者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由于有國外先進經驗的參考,大部分的研究內容都集中在宏觀方面來研究研發與績效問題。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企業的研發投入對企業財務績效有顯著正向作用。唐文秀等[5]提出研發投入會影響利潤等財務指標,而與滯后期的正相關性減弱。劉帷韜等[6]提出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存在顯著正向調節效應,在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的調節作用上,存在行業間和股權性質間差異,行業間需求彈性差異更多反映在企業財務績效水平上。
綜上所述,大部分學者認為研發投入對企業具有顯著影響,企業通過增加研發投入力度進而提高企業競爭力,從而改善財務績效,增加收入?;诜治?,我們對選取的制造業樣本數據做出假設。
假設1:制造業企業研發投入對財務績效提升效果具有顯著正向作用,研發投入可以促進企業財務績效提升。
研發人員規模如何衡量,至今都沒有明確的說法。有學者指出,核心人員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需要考慮企業內部資源配置以及組織內部資源的松弛等。一些學者認為研發人員數量越多越好,它能有效提升研發水平和企業財務績效,增加企業競爭力。王利軍和陳夢冬[7]研究認為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投入力度與企業當期財務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對企業長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研發人員投入力度與企業財務績效呈顯著的正相關。研發人員是企業的核心人員,如何對研發人員進行有效管理是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近幾年來,學者們認為企業的能力體系在組織對人才進行結構化管理的新程序上,對人才進行合理配置,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可以有效改善企業環境。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認為研發人員投入規模與企業財務績效呈現相關關系,但是正向相關關系還是負向相關關系結論并不統一?;诜治鑫覀兲岢黾僭O2。
假設2:制造企業研發人員規模對財務績效提升效果具有顯著影響作用,研發人員數量可以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一定影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主要從國泰安數據庫(CSMAR)、同花順財經網和部門企業年報下載搜索數據,數據的選取范圍為2013 -2019年的證監會2012板塊中的制造業類數據。為保證本次選取樣本的有效性和精確度,對原始數據進行了以下處理:(1)剔除所有未披露研發費用或者研發費用為0的企業數據;(2)剔除了2013年后上市的企業數據;(3)剔除研究范圍期間存在ST、*ST的企業數據;(4)刪除掉退市企業以及連年利潤為負值的企業數據。經過上述數據處理,最終選取了974個公司樣本。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分析軟件為Excel2016、SPSSAU。
表1 變量定義與描述
1.被解釋變量。本文將財務績效作為被解釋變量,即企業在每年年末的凈利潤的自然對數。
2.解釋變量。兩個解釋變量均為衡量創新能力的指標,分別是研發投入(R&D)和研發規模(L-R&D)。其中,把研發投入取自然對數處理,把研發規模用研發人員數量占企業員工總數比值來衡量。
3.調節變量及控制變量。在研究研發投入以及研發規模對企業績效影響時,我們還要考慮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企業的規模(規模越大,研發能力越強,績效水平也越高)、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增長率。因而本文的控制變量為: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周轉率(Tat)、公司規模(Size)、總資產增長率(Tage)。
根據以上選取的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基于上文假設構建如下面板回歸模型,并固定個體效應,其中a為方程截距項,βi為解釋變量的系數,w為隨機誤差項。建立模型為:
Roa=α0+β1R&D+β2Roe+β3Tat+β4Size+β5Tage+Ind+w
(1)
Roa=α0+β1L-R&D+β2Roe+β3Tat+β4Size+β5Tage+Ind+w
(2)
模型(1)把研發投入作為解釋變量,把公司利潤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公司規模、總資產增長率四個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并固定個體效應來探究研發投入水平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關系。模型(2)把研發規模指標作為解釋變量,把公司利潤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相應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固定個體效應。
根據表2中制造業上市公司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我們可知財務績效(利潤指標)最小值和最大值差距明顯,表明上市企業財務績效存在較大差距。研發投入之間的差異明顯,最小值為10.9087,最大值為23.5000,研發投入占比較小的企業市場競爭能力通常較弱,企業需將研發水平提升到行業標準以上才能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研發人員規模占比最小值僅為0.0011,這表明有的企業研發投資非常少,通常需要加大研發水平,研發人員規模占比最大值為0.8962,這說明有的企業重視研發,但是過度研發也不可取,有可能會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
表2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從控制變量來看,凈資產收益率最小值為 -3.2822,最大值為9.6467,平均值為 0.084 573 6,最大值、最小值與平均值差異較大,可知不同企業的凈資產收益存在差距??傎Y產周轉率的最小值為0.006,最大值為7.788,平均值為 0.693 19,說明大部分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都達到良好水平。公司的規模用人數來替代,最小值僅為94人,最大值僅為 229 154人,差異較大。
表3展示出了回歸方程中涉及到主要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了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之間均存在顯著正向的相關關系,研發規模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顯著的負向關系,且系數分別為0.529、-0.123。此外,其他控制變量均通過皮爾遜相關檢驗,與財務績效均存在顯著相關性,說明本文選擇的作為控制變量的指標是合理的。表3中各變量的相關系數都小于0.7,說明各變量之間相關性程度低,變量選取是比較可行的。表4是各個變量的共線性檢驗結果,從表4中可以看出,公司規模、研發投入、研發規模、總資產周轉率等指標的VIF值均小于10,說明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程度的共線性問題。
表3 各變量之間相關檢驗
表4 共線性檢驗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回歸模型,通過面板回歸模型設計三個模型,分別是混合POOL模型、固定效應FE模型和隨機效應RE模型,如何選取模型需要用Hausman檢驗來判斷,如果Hausman檢驗中的P值小于0.05意味著固定效應模型更優。從表5可以看出,Hausman檢驗模型呈現出5%水平的顯著性,chi2(5)=204.53,意味著相對于RE模型而言,FE模型更加合適,綜上所示最終以FE模型作為最終結果。
表5 Hausman檢驗
在回歸方法中,我們選用固定效應模型。從表4中可以看出,各個變量之間共線性程度非常低,因此將兩個解釋變量同時放到模型中進行回歸檢驗?;貧w結果如表6,研發投入水平與財務績效顯著正相關(1%顯著性水平),表明進行研發投入可以支持財務績效的提升,連續投入時間越長,效果就越顯著,研究結果驗證假設1成立;同時研發規模與財務績效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呈現負相關,表明過度投入會導致財務績效負向增長,研究結果驗證假設2成立。綜合來看,研發規模與財務績效的顯著性關系沒有研發投入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強,說明在企業中,應該重視的是研發投入,人員數量在于精和數量均衡,而不在于多。
表6 面板固定效應回歸結果
本文從研發投入和研發規模兩個指標出發,研究了這兩個指標和財務績效的相關性,并基于對我國A股制造業板塊上市公司2013—2019年財務數據樣本的實證研究,分析研發投入以及研發規模與財務績效之間的影響關系。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研發投入可以有效改善制造業企業的財務績效,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加大能有效保證企業長期良好發展,提升企業持續競爭力,減小庫存壓力。
2.研發規模與財務績效呈現反向影響,企業不應該過度投入研發人員的數量,研發人員數量過度投入往往會導致辦事效率大大降低,人員之間職責模糊不清,辦事效率下降。因此,企業應該注重挖掘高質量尖端人才,將人數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注重人員質量而不是注重人員數量。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創新能力,在國內市場乃至國際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1.從企業層面來看,要清楚地認識到研發投入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增加制造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力度。研發是企業在市場中獲得競爭力以及生存的保障,對企業在該行業中占有優勢起到重要作用。自從國家提出創新型戰略,努力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的目標后,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為了獲得國家政策優惠以及在國際市場擁有話語權加大研發投入,這就有利于推進企業生產力的改革、推動技術創新,獲得高質量的產品[8]。
從國家層面來看,政府應該重視企業研發投入,提高制造業的綜合實力。這在加速中國智能制造,由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由勞動型產業轉變為創新型高端產業中就顯得非常重要。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和命脈,為國家其他類型企業輸送基礎設備等,所以國家應該大力重視制造業發展,尤其是在研發方面,應當鼓勵制造業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
2.制造業企業可增加企業研發規模的投入力度,引進高質量人才,加強人才基礎建設。在建設中,也應當與本企業實際情況相結合,過度招聘研發人員會加大財務風險,不利于企業發展。企業要提高競爭力,除了重視研發之外,也要從基本的管理活動做起,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率,包括研發人員管理、運營水平管理、資產管理、企業治理等方面,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績效產出效率。在企業整體的經營效率和運營能力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的情況下,企業進行研發會事半功倍。此外,企業應關注產品研發創新的質量,而非僅僅關注數量,應充分挖掘核心人員能力,控制研發人員數量,這樣才能真正通過產品研發來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