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兵 (南京師范大學, 210048)
足球運動具有對抗性、多變性、易行性等特點,是小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之一。筆者在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校園足球專題教研活動中,通過觀摩3節足球課,針對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學生表現和運動密度等方面,闡述看法。
在《足球腳內側踢球》一課中,執教教師巧妙地運用小球門,引導學生運用腳內側踢球的方式向球門傳球。課堂上,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情境中,具備飽滿的足球熱情,充分感受足球運動的樂趣。但是課程中呈現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僅局限于2名學生之間的對傳球練習,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建議執教教師根據足球腳內側踢球技術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如,在教學中,應先向學生介紹并讓學生體驗準確的觸球部位,然后從踢固定球開始練習,并逐漸拉大踢球距離,也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并在課堂上展示預習成果,以此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足球正腳背射門》一課中有2個亮點,一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準備活動中,執教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組進行與足球有關的準備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掛圖自主探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足球正腳背射門,并分小組進行練習。二是執教教師在示范足球正腳背射門時動作標準,引起了學生們的陣陣掌聲,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之處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在各項分組練習中,學生活動不夠積極,都是在慢走中完成練習,運動強度較低。此外,執教教師的講解時間超過20分鐘,導致學生練習密度不足。建議執教教師精講多練,把講課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使學生真正在課堂上動起來。
在《足球雙腳交替踩球》一課中,執教教師組織有序,精心布置場地,運用多種顏色的標志盤,較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足球運動興趣,營造了具有趣味性的學習氛圍。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分組較少,練習強度密度較小,且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建議采取多種形式的練習方法,如,行進間紅綠燈游戲、踩球轉身等,并根據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分層教學,針對協調性較好的學生進行行進間快速踩球(前進及后退),針對協調性較薄弱的學生進行原地慢速交替踩球練習,分組練習時,前排學生應向前移動,其他學生應當原地練習,同時由無球練習過渡到有球練習,以此強化練習效果。
通過觀摩3節足球課,筆者認為足球課應從學生的自主體驗和結構化教學等方面開展,不要以單個足球技術作為本節課的主題。在組合練習中,應側重于某一個足球技術練習,如,在運球繞桿射門組合動作中,應側重于正腳背射門技術練習。同時,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充分活動起來,在激發學生足球興趣的同時,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運動強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