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羽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圖書館,上海 200233)
元宇宙賦予各行各業更具顛覆性的想象空間,不同群體基于自身視角闡述起元宇宙的模樣, 可以說,一千個元宇宙,一千個哈姆雷特。 元宇宙概念雖暫無權威定義,但也漸漸在探討聲中初具雛形。目前可以明確地是:其一,元宇宙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交互、融合與映射且隨時保持在線,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其二,元宇宙有其自身一套完備的激勵機制,可激發用戶在元宇宙中生產、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其三,元宇宙成型離不開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區塊鏈、5G、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的加持。
回歸圖書館行業, 元宇宙并不算是一個新鮮事物,就其概念內涵和核心技術應用來看,圖書館在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布展、 利用區塊鏈改善數據存儲等上已有不少實踐,而圖書館學界也就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區塊鏈、5G、云計算等元宇宙核心技術與圖書館結合上論著頗豐。筆者采用文獻研究法,通過對國內圖書館學界對元宇宙圖書館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歸納,總結學界對元宇宙圖書館的細分研究方向,提煉學界論述中揭示的元宇宙圖書館發展邏輯, 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以期為元宇宙時代圖書館行業實現良性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筆者以CNKI(中國知網)為數據源,首先,以“元宇宙+圖書館”“虛擬現實+圖書館”“云計算+圖書館”“5G+圖書館”“區塊鏈+圖書館”和“數字孿生+圖書館”六組主題詞作為檢索條件,采用“精確”模式;其次,選定檢索類型為“學術期刊”;再次,分別勾選“全部期刊”和“核心期刊”兩種不同的來源類別(見表1);最后,以“全部期刊”為來源類別,按照發表時間升序排列(見表2)。
表1 六組主題詞發文數量情況
表2 六組主題詞最早發表日期
國內圖書館學界對元宇宙概念的研究起步于2021年, 而2021年也是國內學術界元宇宙研究的開山之年。 以CNKI(中國知網)為數據源,“元宇宙”為主題詞,只關注學術期刊文獻類型,共檢索到學術期刊509 篇, 剔除掉無關文獻后按照時間排序可以發現,發表于2021年《中國美術》雜志第4 期中的文章 《元宇宙的藝術生成: 追溯NFT 藝術的源頭》為CNKI(中國知網)數據源下檢索到的首篇元宇宙學術期刊論文。 圖書館學界對元宇宙概念研究的迅速反應得益于圖書館學界多年來對元宇宙相關核心技術的持續關注。
通過對以CNKI (中國知網) 為數據源,“元宇宙+圖書館”為主題詞檢索到的學術期刊文獻來源分析發現(見表3),對元宇宙圖書館的關注僅限于圖書情報專業期刊, 而在非圖書情報專業期刊上發文數量為零,相關研究未能引起行業外關注。
表3 “元宇宙+圖書館”主題詞文獻來源
通過對以CNKI (中國知網) 為數據源,“元宇宙+圖書館”為主題詞檢索到的學術期刊論文閱讀之后發現,學界重點探討了元宇宙概念下“虛擬圖書館與實體圖書館的關系”“圖書館沉浸式體驗實現的技術路徑”“圖書館在虛實交互中所需要關注的風險”等,從本質來說,學界的元宇宙研究集中在“大算力”和“沉浸感”給圖書館服務模式帶來的變化及圖書館行業未來需要重點關注的技術方向。
元宇宙概念下新技術可以被應用在圖書館服務中,改變圖書館服務模式。 利用Incopat 專利分析工具進行全球范圍內檢索發現以元宇宙及相關技術為創新內容的專利類別主要集中于計算、 推算或計數(IPC 大類G06)、電通信技術(IPC 大類H04),以及涉及運動、游戲和娛樂活動的主題(IPC 大類A63),這些技術專利中目前尚未有圖書館的布局, 但都可以用在圖書館構建元宇宙的服務中, 促使未來圖書館服務向線上服務、知識服務、主動服務轉變。
在沉浸式元宇宙圖書館下除信息提供、 信息咨詢服務外還會催生出圖書館消費服務與社交服務。由于元宇宙擁有原生的經濟體系, 元宇宙圖書館中用戶(讀者)生產出的信息價值將會以虛擬貨幣的形式被確認, 這些虛擬貨幣可以用來在元宇宙圖書館中購買數字資源、知識服務等消費活動,甚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兌換現實貨幣,圖書館利用區塊鏈、非同質化代幣(NFT)等技術構建元宇宙圖書館內部經濟體系,服務用戶的消費活動。
元宇宙圖書館用戶由單向地接受服務, 轉變成接受服務和主動參與創作雙向互動的關系, 通過具有主動性的行為目的增強用戶參與元宇宙圖書館的沉浸感[1]。元宇宙圖書館的信息生產不僅像傳統圖書館一樣由專業人員如館員、出版物作者等產生,作為元宇宙圖書館用戶也是重要的信息生產者, 用戶通過現實世界輸入或虛擬空間創作的方式進行信息生產,并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存儲和版權保護。
元宇宙圖書館空間拓展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 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再造出一個與現實世界中圖書館一樣的場景,是對現實圖書館場景的逼真模擬,通過虛擬鏡像、 智能可穿戴設備實現現實再造并保持虛擬與現實世界圖書館的隨時隨地互動聯通;二是, 通過AI 技術實現超越真實世界的虛擬創作,創造出完全超脫現實的場景。
總之, 元宇宙圖書館基于實體圖書館的基礎上再造出虛擬空間,并與現實世界保持連接,用戶可自由在實體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空間之間穿梭。 這個虛擬圖書館空間通過提供高沉浸感、多樣化場景,構建由用戶組成的虛擬社交空間, 用戶在其中產生閱讀分享、知識交流等社交行為。
“千百年來圖書館總是受到技術的影響,尤其是現在,當然未來更是如此”[2],在圖書館行業未來重點關注的技術方向的研究中, 高沉浸式體驗感需求下的虛擬仿真技術發展備受關注。 郭亞軍等對美國排名前100 所大學圖書館的VR/AR 技術的應用進行調查, 梳理出美國大學圖書館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情況, 認為虛擬仿真是元宇宙概念下圖書館需要關注的重要技術領域[3]。楊新涯等進一步將虛擬仿真技術具體化為神經網絡優化方法、現實世界交互技術、計算機可讀取技術以及視頻游戲、沉浸式體驗研究等[4]。
此外,大算力是元宇宙圖書館向縱深發展的基本支撐。 元宇宙圖書館集VR/AR 接口、可編輯世界、多人在線、UGC、數據經濟系統、開放式任務、社交系統、去中心化認證、 現實場景映射等多重要素于一體[5],對算法的持續性和低成本算力需求明顯。
元宇宙圖書館的良性發展離不開供需兩側的支撐。 用戶(讀者)需求是否強烈、持續存在、是否能夠被真實把握, 另一側的供給端可以提供到的技術支持是否及時可靠、行業生態是否繁榮,決定了元宇宙圖書館是否有持續發展、突破的可能。
需求端上,日益強烈的數字消費和精神娛樂需求需要有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承接, 優質的線上體驗越發受到追捧。陌生人、圈層化社交和娛樂方式風潮下,疊加疫情催化,線上辦公、學習、娛樂習慣快速養成。 圖書館行業順應需求在線上體驗上進行的嘗試獲得用戶(讀者)廣泛認可。
供給端上, 借助元宇宙底層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元宇宙圖書館在應用層上的概念實現成為可能。一方面,供給來自技術層面,云計算、5G、區塊鏈和VR/AR 等底層技術的日新月異的發展,這些技術帶來的大算力和沉浸體驗為圖書館實現用戶(讀者)數字化身份、豐富用戶(讀者)線上體驗感、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帶來可能。 另一方面,行業生態的繁榮,科技巨頭在軟硬件和內容生態等元宇宙產業鏈各環節加碼投資, 紛紛推出雛形化產品承載消費者元宇宙初級需求,也意味著對圖書館用戶(讀者)的元宇宙概念的培養和再教育。
圖書館肩負著扎實推動全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使命[6]。圖書館如何通過元宇宙概念實現轉型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這一重要命題已擺上了議事日程。 而“元宇宙”是極具普惠精神的概念, 它可以在虛擬世界對人在現實世界所缺失的進行補償, 并因其極低的參與門檻惠及更廣人群。元宇宙的發展消融了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塑造并重構著現實,將虛擬世界的補償效應更好地發揮出來[7]。但從現有的元宇宙圖書館文獻研究來看, 圖書館學界更重視元宇宙相關技術在圖書館服務的應用, 忽視元宇宙概念與圖書館在普惠精神上的契合,圖書館行業引入“元宇宙”概念不應是一味引進先進的元宇宙概念技術與設備, 造成各個圖書館間的“軍備競賽”,這些現階段來看較為昂貴的設備嘗試并不是每個地區、 每個層級的圖書館都有足夠經費購買的。 圖書館學界應當加強對元宇宙概念下“普惠”精神內涵的關注,引導圖書館行業在對新技術應用實踐中偏重社會關懷、 增加在對知識資源普惠均等化上的努力,充實圖書館精神內核。
提供足夠的技術不代表讀者就具備駕馭資源的能力, 依靠VR 等新技術設備吸引讀者前來體驗不代表能讓讀者產生歸屬感。各圖書館通過建筑設計、虛擬現實技術等形式上的“炫技”只是依靠“新鮮感”而非“歸屬感”吸引讀者,并未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也沒有準確回應讀者的個性化需求。 或許是技術實現能力所限, 現階段圖書館展現出的空間意旨表達出的僅是圖書館行業對“圖書館”的理解,或者說圖書館在社會對圖書館標簽化的印象指導下設計出的一個“閱讀空間”,這個空間無法滿足讀者個性化需求,無法實現與不同讀者的“情感共鳴”,便無法讓讀者產生深層次的“歸屬感”。筆者認為,從美學角度出發關注造就空間美學產生的、 源自主體對空間的感性經驗和詩性思維的融合, 或許可以實現讀者“共鳴”與“歸屬感”的產生,進而強化讀者與圖書館的精神層次的互動。 元宇宙為空間美學的表達提供技術助力[8]。在空間美學對“主體”感知的強調下,元宇宙運用技術手段不但可以通過空間再造將主體感知進行豐富,同時還可以實現從形、聲、聞、味、觸各種觀感強化主體感知尤其是主體對虛擬世界的感知[9]。
話語體系構建必須有主流聲音的參與指導,必須有“最大公約數”的認同。 理論構建與傳播相輔相成。筆者通過對元宇宙圖書館概念發文來源的分析,發現關注該問題的主流媒體相對較少, 甚至除了圖書館學情報學專業期刊外, 關注圖書館事業的刊物都殊為可貴。 話語的力量薄弱一直是困擾圖書館行業的問題, 圖書館學科未能構建與傳媒媒介特別是權威期刊的協同機制[10]。 元宇宙概念的出現及其帶來的人對“虛擬與現實”“空間”“存儲”的重新審視,對圖書館這一“時間與空間”融合體意義非凡。 元宇宙讓圖書館的空間資源、文化符號、數據存儲等社會意義更加凸顯, 增加圖書館行業對社會需要的回應能力,提升行業的社會貢獻度,進一步構建元宇宙時代下圖書館話語體系,提升圖書館行業的社會影響力。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 通過對國內圖書館學界對元宇宙圖書館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歸納, 通過對元宇宙概念發展的時間梳理,從供需角度出發提出“技術演進和用戶需求升級交替前行” 的元宇宙圖書館發展邏輯, 并針對圖書館行業元宇宙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做了一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