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珺

每年的七八月,是上市房企公開半年報的時間。今年的房企半年報,來得格外晚一些。
半年報的遲來,與房地產市場的總體低迷,不無關系。眾所周知,今天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從土拍市場,到開發商,再到房產中介,它們都在傳遞著同一個信號:房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好賣了。
經濟下行,人人都想捂緊錢包,疫情席卷與極端高溫的影響進一步減退了人們買房的熱情;加之今年7月經歷了爛尾樓停貸風波后,消費者也趨于選擇購買更安全、穩妥的現房,不免讓樓市倍感涼意。
與此同時,樓市政策也在相應變化—降低限購門檻、下調首付與房貸利率、上調公積金貸款額度……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下,各城因地制宜,試圖在低迷的樓市中掀起水花。
2022年,對任何房企來說都是艱難的一年,更是關鍵的一年。
從已公布的半年報情況來看,房企之間的分化在進一步加大,有人在謝幕,有人在調頭,有人在大步跳躍,有人則在低調蟄伏。
而那些把下行周期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的房企,為整個樓市穿越低谷帶來了信心。
“市場調整作為管理層我們預判到了,但劇烈程度超出了預期。”在2022年中期業績溝通會上,碧桂園總裁莫斌開門見山地說道。
作為多年龍頭房企,碧桂園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623.63億元,同比下降30.89%,營收規模在港股房企中排名第二。不過,其歸母凈利潤僅有6.12億元,與去年同期的149.96億相比,下降了95.92%。
營收、利潤皆下降的房企,遠非碧桂園一家。根據Wind數據統計,在公布半年報的222家上市房企中,有107家房企營收同比下降,136家房企歸母凈利潤下降,占比達61.3%。
“彎腰就能撿到金子”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房地產大小企業都在面臨業績下滑的問題。
經歷連續五年的成交面積高位后,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全國房地產市場需求趨向疲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6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6.89億平方米,同比下降22.2%。根據克而瑞數據,1—8月百強房企銷售額同比減少47.9%。半年過去,大部分房企的銷售目標完成率仍不足全年目標的40%。
盡管今年上半年仍有53%的房企實現了營收增長,但從半年報的情況來看,營收增長未必意味著利潤增加。比如,美好置業營收增長250.97%,歸母凈利潤卻虧損了3.2億元。
此外,項目竣工的速度也在直接影響營收規模。一些房企的年中報顯示,受疫情影響,施工進程變緩,交付規模下滑,轉入結算的項目減少,對營收產生了影響。
盡管今年上半年仍有53%的房企實現了營收增長,但從半年報的情況來看,營收增長未必意味著利潤增加。比如,中交地產、福星股份兩家房企今年上半年營收分別同比增長151.39%、154.6%,歸母凈利潤卻下降了47.87%、38.88%;另一家房企美好置業營收增長250.97%,歸母凈利潤卻虧損了3.2億元。
早在2019年,就有媒體指出房企“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一邊是營收節節攀升,一邊卻是利潤率不斷下降。2020年,全國房地產銷售面積與金額創下歷史新高,而66家典型上市房企的歸母凈利潤率中位數為8.2%,跌到了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在如今市場下行的環境下,房企利潤進一步承壓,失去了光鮮的營收數字,利潤下滑的問題愈發顯露出來。以今年上半年虧損最嚴重的富力地產為例,富力地產物業整體平均售價為每平方米8000元,土地及建筑成本就達到了每平方米5850元,整體毛利率為18.9%。
根據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接受采訪時的說法,目前房地產行業的凈利潤水平,逐漸向制造業靠攏,整體毛利率降至20%的低點。而回溯過往幾年,據國金證券統計,2018年至2020年,房地產企業的毛利率分別為28.77%、26.96%、23.35%,跌幅逐年擴大。
是什么在影響房企的利潤水平?
一大因素是土地成本。當前,短期內房企結算的項目拿地時間通常在2019—2021年,這時的地價,處于高位。
成本高,但售價升不起來,除了限價政策之外,如今越來越多房企為了維持銷售規模,采取降價的策略,主動壓縮利潤空間。
這一點在三四線城市尤為突出。
因此,那些深耕一二線之外城市的房企在這輪降價潮中受影響更深。根據半年報,碧桂園期內出售的物業平均售價為7458元每平方米,同比下降了6.7%。
雖說降價只是策略,許多商品房的價值確確實實在貶值,這是影響房企利潤率的另一項不可忽視的因素。
碧桂園在盈利警告公告中披露了四點預期盈利下降的原因,除了工程進度減緩、低毛利、外匯波動造成的損失之外,還提到了出于謹慎性原則,計提存貨減值的部分有所增加。
計提存貨減值,指的是當存貨成本高于可變現凈值時,企業應按照可變現凈值低于存貨成本的部分,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并轉入當期損益。
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情況之一是,“市場持續下跌,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無回升的希望”,在市場下行的環境中,不少房企在半年報中都對存貨物業做出了價值下跌的判斷。
萬科在半年報中公開了存貨跌價準備的明細,其中可見,“合肥未來之光”這一項目,期初賬面余額約為4.8億,期末賬面余額僅為3.5億。萬科在報告期內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共計54.45億元。
與營收、利潤相比,現金流更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尤其在行業下行周期中,現金,是房企度過危機的“彈藥”;“彈藥”不足的企業,就可能永遠被留在寒冬之中。
根據申港證券的研報,2022年上半年房地產行業現金流經營、籌資、投資活動現金流凈額分別為471 億、-389 億、-1300 億,依舊為凈流出狀態。到了第二季度,資金壓力有小幅改善,具體表現為經營性現金流流入增加,投資性流出減少,但籌資端仍然承壓。
房企具體的現金流狀況自然也不容樂觀。根據焦點研究院數據,今年1—6月,在106家上市房企樣本中,只有53%房企的現金短債比達到了“三道紅線”的標準,即現金短債比沒有小于1倍。其中,還有27家房企的現金短債比小于0.5倍,可謂走在爆雷的邊緣。
現金短債比是企業現金與短期負債的比率,衡量著房企短期內的債償能力。今年以來,公共視野中頻頻出現出險房企。現金流出現問題的房企,不僅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也涉及普通人在購房時對開發商的選擇。
以過去半年頗受關注的陽光城為例。今年3月,陽光城發布通告,宣布因“流動性出現階段性緊張”,未能按期支付兩筆境外債券的本息與一筆境外債券的利息。到了8月末,陽光城已到期未支付債務共達到357.66億元。
在半年報中,陽光城披露報告期內全口徑銷售金額 244.00 億元,同比下降 75.92%,經營性現金凈流入-6.99億,同比減少86.92億元,融資斷崖下跌,凈流出24.68億元。
根據焦點研究院數據,今年1—6月,在106家上市房企樣本中,只有53%房企的現金短債比達到了“三道紅線”的標準,即現金短債比沒有小于1倍。其中,還有27家房企的現金短債比小于0.5倍,可謂走在爆雷的邊緣。
陽光城曾是閩系房企中采用激進打法的代表。2017年,陽光城創始人林騰蛟高價挖來前碧桂園聯席總裁朱榮斌;同年,陽光城在全國拿下120個土地項目;第二年,陽光城銷售規模從上一年的915億元增長至1629億元,突破千億量級,在行業內排名前15。
然而,險情一旦來臨,不良反應便氣勢洶洶。2020年,陽光城還取得了52.20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到了第二年,這一數字變成了-69.52億元。
過去,房企們債臺高筑,以擴張規模為主旋律,拋開企業家想要做大企業的野心。歸根到底,它們擁有不斷抬高杠桿的底氣,是因為在正常情況下,通過借債購買的資產價值會不斷攀升。
但現如今,房企紛紛為存貨做出跌價準備,一切邏輯都已經變了。
事實上,自2021年旨在防范地產金融危機的“三道紅線”出臺后,過去奉行高周轉、高杠桿的房企就不得不調轉船頭,將重點從擴大規模轉向“降檔”。
上游的土地市場,最先探測到哪些房企在“三道紅線”的壓力下開始劇烈收縮。
比如,從去年三季度開始,陽光城暫緩拿地;半年報中可見,今年上半年,陽光城僅拍得一塊土地項目。
而陽光城只是眾多出險房企的一個縮影。2022年以來,華夏幸福、藍光發展、龍光地產等知名房企都被曝出過債務危機,時間轉入9月,仍有諸多大房企沒有公布半年報。
困局之下,出險房企通過談判債務延期、推動資產處置、控制成本、調整組織架構等多種方式,開展自救。
今年上半年虧損最多的富力地產,出售了位于英國倫敦的兩處綜合體項目與福州的一家酒店;河南的建業地產則成功引入國資入股,計劃復工復產;陽光城也獲得央企解救,與中國華融簽署了《紓困重組框架協議》。
它們將在未來走向何方?只有時間能告知答案。
雖說房企在今年上半年的勢頭總體較為低迷,但仍有一些企業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半年報顯示,萬科、保利發展與龍湖三家房企,實現了營收與歸母凈利潤的雙增長。
除此之外,這三家房企各有指標格外突出,其中萬科營收最高,達到了2069.2億元,同比增長23.8%;保利毛利率為25.55%,雖然同比有所下降,但依舊在A股營收前十的房企中排名第一;龍湖現金流充足,現金短債比超四倍,領先其他一眾房企。

依據“三道紅線”指標,萬科、保利發展、龍湖三家房企均連續多年位于綠檔,在這一輪的下行周期中,原本財務穩健的房企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三家房企的另一個共同點在于,在銷售額下滑的情況下,地產開發以外的盈利能力在不斷發力。
具體來說,今年上半年,萬科物業與其他業務營收超過150億,其中物業服務收入增速為42.2%,物流倉儲收入增速為39.1%;龍湖在商業投資、租賃住房及空間服務方面的經營性收入110億元,同比增長26%;保利在物業服務領域實現營收64.49億元,同比增長25.16%。
盡管地產開發仍占營收的最主要部分,但其他業務的營收漲勢,揭示了這些房企向多元業務轉型的努力。
以萬科為例。去年,萬科在業績會上提出,公司正從“地產開發為主”走向“不動產開發、經營、服務并重”;今年,萬科在半年報中稱,旗下物業業務“萬物云”境外上市的申請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準。
危機中也能尋得轉機,在發達國家,房地產業整體呈現出由滿足住房數量向提升居住質量的轉變,從早期的粗放開發到精耕細作的運營,或許也將成為國內優質房企未來的發展方向。
半年報表現優異,房企高管在年中業績會上的表態也較為積極。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重申“當前市場已經筑底,恢復是一個緩慢而溫和的過程”。郁亮認為,市場收縮過頭,反而會積蓄起自動修復的動能,房地產仍然是一個十萬億級別的市場。
在市場下行階段,房企在拿地上會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偏好核心城市的優質項目,未來全國樓市將進一步分化。龍湖集團董事會主席吳亞軍在年中業績會上就表示,未來行業會從西部往東部走,從二三線往一線、強二線走。
不過能預計到的是,在市場下行階段,房企在拿地上會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偏好核心城市的優質項目,未來全國樓市將進一步分化。龍湖集團董事會主席吳亞軍在年中業績會上就表示,未來行業會從西部往東部走,從二三線往一線、強二線走。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保交樓”工作任務。隨后,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為了對保交樓提供金融支持,銀保監會將指導銀行進一步落實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有效滿足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這對于融資難的房企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2022年,本身是房企債務到期的高峰年,疊加種種市場低迷因素,可以說,房企的風險已悉數暴露。從半年報情況來看,上市房企的營收、利潤與現金流尚未出現大面積崩塌,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樓市終會穿過這道長長的低谷。
而房子也終將退去金融屬性,回歸到住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