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雪
“健康中國2030”戰略實施的要點,在于構建一個覆蓋全民的高質量、強有力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以下簡稱“基本醫保制度”)。近年來,雖然一個覆蓋全民的基本醫保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在保障城鄉居民看病吃藥等基本醫療需要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受基本醫保參保者群體、制度實施主體及客觀社會環境的影響,現行基本醫保體系存在保障水平不高、實施效率低下等問題。毋庸置疑的是,政府部門持續推進基本醫保政策演進完善,是化解社會公眾“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等問題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舉措。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通過“完善全民醫保體系、健全醫保管理服務體系”等舉措,提升基本醫保制度的服務效能,推進全面醫保體系成熟定型。由此,實務界和學術界聚焦于通過政府部門“自上而下”的政策調試,以實現基本醫保體系高效助力現實發展需要。但該類政策改良方式,往往缺乏對現實情況的有效識別與需求主體的精準考量,容易引致社會主體“自下而上”的抵牾,使基本醫保體系的改進工作陷入低效。如所周知,優化基本醫保體系的精準高效之路徑,應當根據服務對象的真實需要及意見反饋,“倒逼”政策制定與實施主體優化政策體系,以提升醫保服務的韌性及其社會發展的適配性。就基本醫保制度而言,衡量其實施結果有效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就是居民的獲得感,居民獲得感的具體體現在于其對制度的滿意度。因襲于此,本研究調查了江蘇省居民對基本醫保制度的認知和參保情況,分析其對基本醫保制度服務滿意度的影響,旨在為提升基本醫保制度的實施效能、完善基本醫保體系提供參考。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于2020年6至7月對江蘇省的4個地市(蘇南的蘇州市和常州市,蘇中的淮安市、蘇北的徐州市)共17個區縣的420名社會居民進行調查。研究對象須滿足以下4個標準:①已參加過至少一項基本醫保制度,并有就診報銷經歷;②知情并自愿積極參與本課題研究;③態度理性客觀,能夠正常交流;④具備一定理解能力,了解調查問卷的基本內容。
調查工具為課題組自制問卷,在參照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基于前期研究基礎,通過問卷信效度檢驗,以及兩次業內權威專家咨詢,最終確定了問卷內容。問卷對涉及量表、定序變量的結果,采用Liket分級評分法,由“1—5”進行賦值;對二分類變量采用“0、1”進行賦值,其他定類變量使用“1—5”進行賦值。問卷均已實行匿名化處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研究對象的人口統計學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戶籍狀況、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第二部分為基本醫保制度的認知、參保及運用情況,包括對已參保的基本醫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具體參加醫保的類型、醫保實際報銷情況等;第三部分為基本醫保制度的服務感知,包括參保人員的醫保服務滿足感、公平性感知與醫保政策需求偏好等。
本研究采用現場發放紙質版問卷的方法收集數據。首先,由課題組負責人對五名學生進行問卷內容講解與問卷調查專業知識培訓,并進行嚴格考核。其次,在負責人的協同下到調查地區發放問卷。在調查過程中,通過征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對其進行課題情況與問卷調查內容說明,確保其以客觀的態度進行問卷作答。最后,及時回收問卷并通過電腦備份調查問卷數據。2020年6至7月,本課題組共計發放500份問卷,共回收45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42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3.33%。
對問卷調查數據采用Epidata3.1進行平行雙向錄入,統計分析過程輔以Stata14.0軟件進行,采用描述性統計、卡方檢驗、多元線性回歸進行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問卷的Cronbach’s alpha(克隆巴赫α)值為0.7,KMO值為0.8,Bartlett檢測結果為X=1719.97,P=0.00<0.01。這表明,文章涉及的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因變量居民基本醫保服務滿足度與居民人口統計變量、基本醫保公平性感知、基本醫保知曉度等自變量的Pearson(皮爾森)檢驗在5%的水平上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變量間存在相關性,結果符合預期,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
調查對象中,男性208人,占比為49.52%,女性212人,占比為50.48%;本地戶籍人口占絕對多數,為299人,占比超70%;年齡情況,接近60%為40歲及以下中青年人口;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人數為177人,占比為42.14%;家庭年收入,超過65%的居民家庭年收入超過5萬元人民幣;婚姻狀況,有將近70%的居民經歷過或正處于婚姻狀態。
調查樣本中接近90%的居民知曉基本醫保制度,超過六成的居民對其有較多的了解;參保類型方面,城鎮職工醫保的參保人數最多為223人,占比為53.1%,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數為146人,占比為34.76%,新農合的參保人數最少,為51人,占比僅為12.14%;基本醫保制度的滿意度方面,超過七成的居民對基本醫保服務比較滿意,詳見表1。

表1 基本醫保認知與服務滿意度情況(n=420)
如表2所示,以基本醫保服務滿意度為因變量,以居民的性別、戶籍狀況、年齡、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婚姻狀況、醫保知曉度、醫保公平感知、醫保門診報銷比例評價、醫保住院報銷比例評價、醫保參保繳費評價、醫保報銷程序感知、醫保異地報銷政策感知、醫保減輕就醫負擔的情況為自變量,對自、因變量賦值,并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除性別要素外其他13個因素在居民基本醫保服務滿意度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基本醫保服務滿意度的單因素分析(n=420)
基于單因素分析結果,選取了13個自變量按照逐步回歸分析法進行處理,結果將“婚姻狀況、醫保知曉度、醫保公平感知、醫保住院報銷比例、醫保減輕就醫負擔的情況”5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納入多元線性模型(F值為25.82,P<0.01;R=0.238;VIF值=1.22),具體見表3。

表3 基本醫保服務滿意度的多因素分析(n=420)
多元線性回歸結果表明,婚姻狀況、醫保知曉度、醫保公平感知、醫保住院報銷比例、醫保減輕就醫負擔的情況是影響江蘇省居民基本醫保制度滿意度的因素(P<0.05)。其中,就婚姻狀況的影響而言,處于未婚、已婚“較好”狀態的居民較之處于離婚、喪偶的“較差”境況的居民,對基本醫保制度的滿意度更高。這說明,現階段基本醫保服務需要更加關注處于離婚、喪偶這類居民群體的需求滿足,以提升其基本醫保服務的獲得感。
居民基本醫保政策的知曉度越高,對基本醫保服務的滿意度也越高。原因在于,居民熟知基本醫保政策中就醫惠民舉措的具體內容,在實際就醫過程中可以及時、有效地獲得醫保報銷服務,因而對基本醫保政策的服務評價較高。這驗證了有關學者的研究結論,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近年來地方政府持續推進基本醫保政策宣傳與執行工作的積極作用。
就基本醫保服務公平性而言,居民的公平感知越好,對基本醫保政策滿意度就越高。基本醫保服務的公平性包括實質內容公平與服務過程公平,而居民的公平感知更多地在醫保報銷的服務過程中體現。有學者指出,基本醫保制度的服務過程公平又可以進一步細分,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與規則公平三個組合要素。從這個角度出發,基本醫保制度的優化必然路徑是通過提升服務質量,加強服務過程全周期透明化管理,注重醫保服務過程、結果公平,最終實現基本醫保制度的資源配置均衡化和服務均等化。
實證結果表明,醫保住院報銷比例越大,居民基本醫保服務滿意度就越高。居民住院就醫成本遠高于門診,且費用較多,基本醫保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越大,因而居民實際醫保制度受益程度也越大。這也進一步佐證了有關學者的研究結論。從這一點出發,政府部門在基本醫保服務供給方面,需要加強針對救治周期長、成本高的罹難患者的救助力度,提高大病醫保報銷比例,激發制度韌性適應力,完善社會防范化解居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等風險的穩固機制。
基本醫保服務能否減輕居民就醫負擔,是評價政策實際效用的根本依據。故而,本文從實證分析的角度,驗證了居民對基本醫保服務的滿意度會受到醫保政策效用的影響。有學者以農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為切入點,同樣得出了醫療服務的價值感知,即實際效用是影響醫保服務滿意度的關鍵變量。因此,政府部門需要不斷推進基本醫保政策改革,完善基本醫保體系,以提升全體公民醫保服務獲得感。政府作為基本醫保服務的供給者,應當將工作重心聚焦于主動尋求醫保服務機制與居民醫保需求的平衡點,積極促進醫保服務機制之間良性互動和高效耦合,提升醫保服務供給方的效率和質量,以及醫保服務接受方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①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由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簡稱“城鎮職工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簡稱“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簡稱“城鎮居民醫保”)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