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蘭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089
“互聯網+教育”是互聯網技術與教育的深層次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整合教育資源,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個人發展,幫助學生個人成長。職業教育前途寬闊,大有可為。職業教育也應與時俱進,加快與“互聯網+教育”的融合步伐,借助“互聯網+教育”東風,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院校肩負著教育與培訓雙功能,根據實際社會環境以及學生學情,職業院校開展課程的授課方式逐漸多樣化,“互聯網+教育”可滿足這一需求。以釘釘、騰訊課堂、智慧職教等平臺為基礎,為廣大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滿足了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求。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教育資源的獲取方式越來越豐富,教育資源的數量越來越多,教育資源的質量越來越好。教育資源的優質化可保證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教育質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職業院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會根據實際學情與實際環境,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以保證授課任務按計劃進行。線上授課的師生從最初的不熟悉到熟練使用,經歷了短暫的磨合期,這種發展和磨合也是檢驗在“互聯網+教育”中使用互聯網技術的標尺。
改革開放大潮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支持,職業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是經濟騰飛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邁入新階段,產業不斷升級,經濟飛速發展,各行各業對技術人才的渴求越來越強烈。職業教育積極調整培養模式,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源源不斷地培養出職業人才,服務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互聯網的普遍應用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等技術的發展,正深刻地改變著教育的面貌,推動教育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
推行終身學習的職業教育理念,為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培養杰出的技術技能人才是每個職業院校的使命與職責。知識爆炸性增長、科技飛躍式發展,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時代和個人發展的“剛需”。
“十四五”期間,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趨勢是消除信息孤島,用共建共享思維推動信息化技術與教學科研深層次融合,充分發揮信息化技術在學校發展、教學管理與實施、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引領驅動作用。立足職業教育新發展階段,政府、學校、企業聚力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氛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職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隨著互聯網與實體產業的快速結合,催生出了眾多新興行業,以新基建為例,出現了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型崗位,此類崗位人才缺口大,急需大量技術人才上崗。職業院校一直將學歷教育與培訓作為己任,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創新。
在互聯網大潮下,職業人才培養不斷適應現代新技術、經濟社會新發展要求,并促進職業人才全面發展,培養出一批自信、愛學習、有職業精神的技能人才。“十四五”期間,職業教育依舊大有可為,將產業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建設一支有能力、有創新意識、有工匠精神的勞動大軍,增強職業教育與經濟市場的適配性,為產業升級、產業數字化、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
職業教育目的是培養社會急切需求的新型技術技能人才,伴隨產業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趨向于個性化,職業教育要緊貼社會需求變化,以社會需求為目標,有依據地動態調整職業教育目標,達到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目的。
教務系統是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中的核心,排課、調課、同行聽課、學生評教等教學活動也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網絡一鍵式操作。建設智慧教務系統,教師或學生可選擇不同身份利用微信直接登錄操作。教師可在智慧教務系統完成填寫教師日志、查看教師課表、創建課堂、上課簽到、建立題庫、管理課程、查看課堂報告、查詢空教室等操作,利用便捷的網絡服務,減少教師工作量,減輕教師負擔,真正達到網絡效率最大化。
打造智慧化校園環境是校園信息化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基于物聯網技術可實現對校園環境及各項教學設施的實時監控。校園監控、智能門禁系統、教室智能錄像、智能飲水設備、智能充電樁、一卡通等技術和設備投入使用,為智慧化校園環境建設提供了便利。利用“易班”“我在校園”等校園信息化平臺,為學生提供在線課程和日常生活打卡,節省時間提高了辦事效率。
減少職業教育差距,要積極整合優質資源,合理利用優質資源實施教學過程。通過推廣MOOC學院、智慧職教、愛課程等平臺在線課程輔助線下課程教學,做好學生預習、復習、自我學習工作,監測學生學習過程,合理調整教學方式。
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教材,為全體學生提供最權威、最全面的知識傳遞。解決就業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辦學效果的直接體現。優質的教學資源為職業院校學生打開了知識和技能的大門,依托優質教育資源磨煉技能,為未來職業發展鋪平道路。
“職教20條”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職業教育中發展“互聯網+教育”可促進我國職教快速邁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為推動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重點領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超千萬,面對如此大的缺口,職業教育必須擔負起更大的責任。“互聯網+教育”,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很多技術技能型人才憑借著一技之長實現了人生價值,幫助家庭擺脫了貧困,職業院校畢業學生同樣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生源變化、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著職業教育改革。新技術、新設備的誕生,必然伴隨著新職業的誕生,職業教育就要承擔起培養新職業人才的重任。以5G技術為基礎的物聯網、云計算、無人機技術等硬件制造與基礎維護崗位成為新的就業風向標,此類新興行業也需要職業教育來輸送大量人才以滿足需求,職業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
國家對于職業教育非常重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國家需要一大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雙高校”與專業群建設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對于提高職業院校教學質量,提升就業率大有益處。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企業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到校企合作中,真正實現了校企學生三方共贏。
教學是雙向的過程,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不僅要提升教師的教育能力,還需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教育價值。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主動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通過師生的互動,實現相互影響、互補互助,營造良好的師生教與學的氛圍。
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和互聯網思維,可合理使用激勵機制。學校建立相應政策,鼓勵教師通過學習、應用、再學習來提升信息化素養,培養互聯網思維。學校可將信息化教學方式使用、在線精品課程建設、“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納入教學考核范疇,引導廣大教師用信息化方式激發課堂活力,用互聯網思維啟迪學生,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鼓勵教師參加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信息化素養。通過參賽,促進信息化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使用,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層次融合。
搭建網絡教育平臺,通過易班、微信等新媒體,用網絡流行語和網絡用語梗講述學生喜歡看、愛轉發的正能量小故事、小案例等,幫助學生解決專業學習和生活困惑,用網絡力量來育人,擴大網絡育人的覆蓋面。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數字一體化交互式教材建設已經成為必然。通過在紙質教材中嵌入二維碼,可以將紙質教材和在線共享的課程教學資源有機銜接起來,真正實現“線上線下互動”。
2021年10月,第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在南昌大學舉行,陜西高校成績優異,共獲得金獎20項,其中,我校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獲職教賽道金獎一項。“互聯網+”大賽、挑戰杯大賽均是檢驗學生互聯網思維和能力的賽項,應鼓勵學生多參加此類大賽。
職業教育倡導多元辦學格局,應該由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籌備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全過程。職業教育為全國服務、為全世界服務、為全社會服務,職業教育不應該只是職業院校一家之責,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企業和職業院校共同建設教學基礎設施,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教育人才交流互惠。
隨著全球互聯網和經濟發展,我國職業教育不斷加強與國際社會交流合作,打造國際一流職業教育品牌,逐步構建“引進來、走出去、再提升”職業教育發展體系,這也是“互聯網+教育”最好的表現形式。國家啟動“雙高計劃”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快速與國際接軌的目標,我國職業教育正借助“互聯網+教育”大潮蓬勃向上。
進入“十四五”規劃,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產業升級,職業教育除了專業適配,還應該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要走出亞洲,沖向世界,中國制造與中國智造將為世界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這就需要職業院校開放視野,不斷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程度,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推動人文交流、探索海外辦學培訓新模式的天然優勢。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立足之本,“互聯網+教育”的核心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在互聯網大環境下,立德樹人是育人應該秉承的初衷和不變宗旨。職業教育為祖國各項建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是祖國未來的基礎和核心,職業院校更應該積極主動占領互聯網這個網絡高地,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構建網絡育人新格局,推動網絡育人功能全面發展。
“互聯網+教育”環境下,教學工作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還應該大力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交流,實現知識傳遞與互動交流全面融合。在“互聯網+教育”授課過程中,通過活躍課堂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課程思政,是當前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的重要舉措。在“互聯網+教育”大背景下,職業教育中要積極融入思政元素。教師在講授一些課程知識點時融入思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可接受思政元素的洗禮,培養學生大國工匠精神、職業精神以及團隊協作精神。未來的技術技能人才不僅是技術達人,也是擁有高素質高職業素養的從業者。
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職業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借助著“互聯網+教育”大發展,職業教育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職業人才也將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職業院校作為職業人才培養基地,必須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以期培養出更多的職業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