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亞
(鹽城市大豐人民醫院 江蘇大豐 224100)
靜脈調配中心主要是負責提供靜脈用藥的重要科室,藥學部門根據醫師處方/醫囑,經藥師適應性審核,由專業技術人員調配靜脈用藥,從而直接供臨床輸注[1-2]。該科室工作性質相對特殊,若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極易導致藥物被細菌污染,患者出現感染、發熱等不良癥狀,對其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起醫療糾紛[3]。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HFMEA)為臨床上一種新的質量管理模式,屬于一種前瞻性危機分析系統,對可能會出現的不良事件進行分析,并重新設計,以將不良結果降到最低[4]。HFMEA 模式管理在靜脈調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應用價值報道極少,且探討并不深入。鑒于此,本文對我院管理前后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旨在進一步探討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我院2019 年采用常規院感管理方法,內容包括洗手依從性督查、院感相關知識培訓、消毒隔離檢查、空氣層降菌培養、醫療廢物管理及應急預案演練等。從2020 年起,在感染管理中開始應用HFMEA,選擇調配中心潔凈區及物品,其中水平層流臺8 臺,生物安全柜7 臺。在此期間,科室未發生人員調動情況,與實施HFMEA 前具有可比性。
2020 年前,在感染管理中依據醫院感染管理制度與規范進行管理工作。2020 年起,開始應用HFMEA。
1.2.1 成立HFMEA 項目小組:由靜脈配置中心護士長組織成立FMEA 小組,小組中主要包括靜脈配置中心護士長、主任、院感科主任、護理組長、高年資護士、藥師等共8 人,所有小組成員均熟知院感業務,了解并熟練掌握專科質量標準、評估方法,開展FMEA 知識培訓。采用頭腦風暴法,對感染管理中的潛在風險進行分析,并剖析失效原因,建立S、O、D等級評價標準,計算風險優先指數。根據RPN 值,判斷改進計劃,確定改進先后流程,及時將感染管理工作中不合格的高風險失效模式排除,對院感控制方案進行優化。
1.2.2 繪制靜脈用藥配置流程圖,找出失效模式,并對各流程依次分析。
1.2.3 依據HFMEA 評分值行風險分析:計算危機值=發生頻度(O)×失效檢驗難度(D)×嚴重程度(S),取值范圍:1-1000。RPN 值的高低與失效風險大小呈正相關,根據RPN 值的大小,決定是否改進,確定失效改善的先后順序[5]。主要包括:培訓不到位60,無菌觀念較差192,醫療廢物管理不當125,手部衛生不規范630,消毒管理不規范189,督查感控不足294,未有明確的制度規定50,護理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96,制度落實不到位72。
1.2.4 提出改善措施:護理人員無菌觀念較差方面:加強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在獲批后方可進入潔凈區域,依規定戴帽子、口罩,換鞋,消毒雙手,穿戴潔凈服、無菌手套,進入潔凈區域后減少走動,保持室內密閉狀態。醫療廢物管理不當方面:組員嚴格遵守垃圾處理原則,組長監督,禁止醫療垃圾外流,醫療垃圾放置于對應標識區,負責人員交接。消毒不規范方面:每日定時啟動層流系統、紫外線照射,嚴格凈化管理裝置,確保層流臺分區使用,由專人維護、保養及檢修通風系統。督查感控不足方面:小組組長加強對小組成員工作的監督。
比較實施HFMEA 前后沉降菌生成率、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于實施前、實施后,統計水平層流臺、生物安全柜的沉降菌生存情況。沉降菌生成率=有菌生長皿數量/總數量[6]。
于實施HFMEA 前、實施后,統計藥物不良事件發生情況,主要包括藥物與標簽不符、調配劑量差錯、注射器漏液、簽字或標識不完整、溶媒量與標簽不符。
SPSS22.0 分析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差異比較采用X2/Fisher 檢驗,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P<0.05 差異顯著。
在實施后,靜脈調配中心的沉降菌生成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實施前后沉降菌生成率(%)
因靜脈調配中心感染出現的藥物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實施前(P<0.05)。見表2。

表2 對比實施前后藥物不良事件發生率(‰)
靜脈調配中心為醫院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之一[7]。若感染管理工作出現失誤,則會導致藥物受到污染,而將感染的藥物輸注給患者,則會進一步導致患者發生感染、發熱等不良癥狀,威脅患者身體健康[8-9]。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更嚴重的不良反應,影響護患關系,不利于臨床工作的順利進行[10-11]。因此,及時采用有效的感染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黃崢等[12]學者研究指出,HFMEA 由美國醫療機構聯合評審委員會推薦,近些年來,該方案廣泛應用于醫院安全風險評估中,可有效降低醫療風險。唐燕青等[13]人發現,HFMEA 主要由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模式組成,可最大程度地預防及減少缺陷發生的可能性,將醫療風險減至最小,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發現,與實施前比較,實施后靜脈調配中心的沉降菌生成率無明顯差異,但數值較低,數據提示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可有效降低靜脈調配中心沉降菌生成的風險,應用價值較高。研究還發現,實施后靜脈調配中心不良事件發生率0‰顯著低于實施前40‰,提示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有助于減少靜脈調配中心不良事件的發生,保證調配靜脈用藥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由我院感染管理科科長、經驗豐富資歷較深的感染管理科科員、經靜脈調配中心專業培訓且工作>5年的工作人員成立HFMEA 管理小組,可保證感染管理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確保藥物調配的安全性及準確性。通過小組會議,以頭腦風暴法識別靜脈調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潛在風險,并剖析失效原因及影響因素,計算風險優先指數,根據風險數值發現,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提升護理人員無菌觀念,正確執行無菌操作;其次是醫療廢物合理處置,規范管理;最后是室內層流消毒、紫外線照射等室內空氣消毒。合理規避各種存在的、潛在的感染風險,針對性開展處理措施,有助于增強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與意識,改善無菌處理效果。還可進一步規范管理醫療廢物,避免醫療廢物處置不當。定時啟動層流系統、紫外線照射,可有效保證室內空氣流速、流向相同,改善空氣質量,降低靜脈調配中心感染風險。
綜上所述,于靜脈調配中心感染管理工作中,采用醫療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模式,可有效降低靜脈調配中心的沉降菌生成率與不良事件發生率,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可繼續推廣及應用。本研究不足:樣本量小,觀察指標不足,應為今后研究重點。